地方高校多元化职业价值观培养

2015-09-10 07:22高晗雯
人民论坛 2015年32期
关键词:平均值价值观职业

高晗雯

【摘要】当前在多元化价值观冲击的背景下,90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出现了偏差,进一步加剧了就业难的问题。文章以浙江省地方高校为例,针对职业价值观调查问卷中存在的问题,建议立足于大学生多元化职业价值观对其进行培养,构建适合地方高校现实情况的QV德育模式,促进毕业生及时、充分就业。

【关键词】职业价值观 就业 多元化 QV德育模式 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的过程十分短暂,地方高校学生素质与社会需求存在明显反差,加剧了就业难问题。我国就业制度改革、高等教育平民化和社会的需求,呼唤职业价值观的树立。因此,地方高校应大力推进职业价值观教育,使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事业单位接轨,全面提升大学生职业化素质已成为时代要求。

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同时高校连年扩招催生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2013年我国高等教育本科毛入学率达38.7%。2014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27万人,赶集网与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赶集网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30日,只有14.3%的应届生找到了工作,比2013年下降了2.5%,而另一方面,91.7%的企业都有招聘应聘生的需求,但72.9%的企业认为要招到合适的应届生很难。究其原因,在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标准上,已不再单纯用职业技能的标准来衡量大学毕业生了,他们同时非常看重与企事业单位的文化相关联的品质与能力。比如: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吃苦耐劳精神、团结合作精神等。由此可见,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即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以及对职业的追求精神和奉献精神。

培养和引导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在择业上有明确的目标、顺利度过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质学生。这将有利于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走向人职匹配,有利于地方高校形成特色与可持续性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形成个人、学校与企业“三赢”的局面,从而为共筑“中国梦”凝聚力量,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职业价值观调查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目前浙江地方高校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现状,深入挖掘市场经济下人才需求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的错位矛盾,以便有的放矢地塑造地方高校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我们对浙江省的六所地方高校做了主题为职业价值观的调查。

问卷调查。此次调查问卷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背景信息。第二是职业价值观问题,分为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外在报酬三个维度,这部分根据宁维卫的《职业价值观问卷》做了适当调整。其中内在价值包括兴趣特长、权力地位、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美感、道德感、社会需要等因素;外在价值包括同事关系、工作环境、变动性、监督关系等因素;外在报酬包括声誉、安全性、经济报酬、生活方式等15个因素。

本次的调查对象为浙江省地方高校全日制大学本科生。采用专业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5所不同类型地方高校中进行抽样,共发放问卷1100分,回收1061分,回收率为96.5%。

调查结果。调查显示,地方高校大学生最重视到最不看重的职业价值观排序为(以五分制计算,分值表明职业价值观的测定量值):生活方式(平均值=4.1257)、权力地位(平均值=4.0155)、经济报酬(平均值=3.9853)、自我实现(平均值=3.9024)、声誉(平均值=3.8236)、自我成长(平均值=3.7962)、兴趣爱好(平均值=3.7159)、同事关系(平均值=3.7023)、工作环境(平均值=3.6928)、美感(平均值=3.6217)、道德感(平均值=3.6049)、监督关系(平均值=3.5874)、社会需要(3.5648)、安全性(平均值=3.4817)、变动性(平均值=3.3782)。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同性别和学科,在部分因素上差异明显。第一,在安全性、生活方式、工作环境、自我实现和权力地位这五个因素上,男女差异明显。女生明显更看重安全性、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男生明显更看重自我实现和权力地位。第二,在生活方式上,学科差异明显,文史哲和教育类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更看重生活方式。第三,不同民族、不同城乡来源、家庭收入情况不同的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没有显著差异。

调查分析。目前在校的地方高校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此次调查中体现出如下特点: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两者之间相互依存,个人在工作中为社会做奉献,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社会的进步也依赖于个人的发展。

然而在本次调查中大学生首先考虑生活方式、经济报酬、声誉等外在报酬因素,然后是自我实现、成就、自我成长和兴趣特长。与此同时,社会责任因素比较靠后。这说明大学生虽然比较重视内在价值,但是报酬因素明显已经在择业时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他们在职业选择上以个人发展为中心,更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责任感缺失、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注重物质利益。同时也体现了他们职业评价标准务实化和职业价值观的多元化的特点。

个人职业规划方面:职业规划有助于清晰发展目标,发挥个人潜能,最后获得成功。

但是在统计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问卷调查中选择了“不确定”选项,尤其在自我实现与自我成长的因素里。这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目前很多大学生对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道路是迷茫,他们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这导致他们容易在职场上随波逐流,难以取得成功。究其原因,首先他们缺乏对自身全面、客观的分析,特别是兴趣、特长和不足方面;其次他们对今后的职业发展没有明确的定位和清晰的规划。

在调查中,地方高校大学生最少考虑工作变动性、安全性,说明他们思维活跃,富有创业意识和自主意识,容易接受新事物。但是在市场经济自由开放,就业环境复杂多变,职业的种类不断变化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加剧了他们职业价值观的多元化与不确定性。加之这些90后大学生又存在自我为中心、理想信念不坚定、对职业未来迷茫的问题,进一步导致他们在多元的职业价值观中难以找到对今后职业的认同感①。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工作的忠诚度、向上力、成就感和事业心。

职业道德方面:当前的企事业非常重视员工的职业道德,员工的职业道德是用人单位普遍认同的职业规范。

此次调查显示,道德感在职业价值观因素里面相对靠后。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们从小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主义教育,他们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希望可以报效祖国,但是他们也看重生活方式和经济报酬,不愿去边远地区,从事艰苦的行业,这也反映了职业选择时的错位矛盾②。此外,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中反映出了功利化、享受主义的倾向,与此对应的是他们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薄弱、爱岗敬业精神欠缺。

总之,当代大学生在调查中表现出一些积极的因素,比如适应能力强,思维开阔,富有竞争意识等,但是我们也看到他们的职业价值观存在如下不良倾向:自我倾向明显、注重个人利益、社会责任感缺失、职业道德感淡化、对未来职业迷茫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上人才流向不合理,大批的人才流向了大中城市,竞争激烈,而基层和西部地区人才紧缺;一部分刚开始工作的大学生无法快速适应职场,对今后的职业发展产生了迷茫。这些将不利于个人的成长、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以如何塑造大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需求的一致性,成了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是目前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德育教育存在内容滞后、模式单一化,与企业文化脱节、教育与管理弱化、缺乏长久的有效机制等问题。而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多元背景的情况下,90后大学生具有目标道德自我化与不确定性,同时他们也因为地域、背景、文化、教育等不同,出现了道德标准的多元化,传统的“一元化”的德育教育难以有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在此大环境下,QV培养模式应运而生。Q即Quality students(优质学生),V即Vocational(职业化)。地方高校QV德育模式的目标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符合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标准的优质学生,重点立足于学生的多元化职业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绳,既尊重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和个体发展需求,又对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进行适度干预与调整。

方针政策引导。2002年3月,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确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制度,实行了大学毕业生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模式③。这就要求高校将职业价值观的培养纳入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其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加强素质教育和团结合作教育,培养职业道德、社会公德④。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地方高校必须重视职业价值观教育,培养出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高素质大学毕业生,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所以,地方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高等学校学生职业化教育的战略意义,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完善高等学校与用人单位接口,更新德育中的多元化的职业价值观培养模式,加强地方高校学生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抑制当前多元化价值观对地方高校职业价值观的负面影响,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全面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升学生职业化素养。

针对性地开设职业化相关课程。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已经重视职业化教育课程。如何开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学生创业指导》、《职业价值观》等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人才观、择业观、职业道德知识等教育变得尤为关键。首先,地方高校在选择相关教材和教学大纲上,需特别注重对地方高校学生自身特点的考虑,“量身定做”自己的职业价值观课程;其次,在新生入校时,配备导师引导学生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制定现实可行的职业目标和步骤,树立正确的适合自己的多元化的职业价值观;再次,职业价值观的培养贯穿整个大学时期,高校需要有针对性地、逐步地培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大一注重职业理想教育、大二侧重职业价值观的培育、大三注重实践能力和创业指导、大四注重就业指导;最后,可以开展各项职业规划相关的竞赛、讲座以及团体辅导等,有助于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职业规划的各项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加强职业认同感。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既要培养他们群体性的职业认同,又要考虑他们的个体差异。首先,由于部分大学生在报考志愿选择专业时的盲目性、随众性或者所学的专业时服从志愿时,他们对自己的专业认同感相对较低。在开设新生入学的始业教育的主题中,可以加入“人生规划与总体目标”、“职业方向与专业”等主题教育和专业教育⑤,使新生明确所学专业的内容、就业的方向和前景等,培养对专业的兴趣,并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调换专业。其次,加强教师的引领作用。专任教师在授课的时候注重培养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思政工作者需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尤其在职业价值观引领时。一方面尊重他们:在职业发展上的个体差异,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绳,对有所偏离的价值取向进行适度干预与调整。最后,注重实习、见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对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在实习等过程中,使学生对今后从事的职业有具体的、实际的概念,更有助于对今后所从事的职业的认可和热爱。

促进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两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可以直接地提升高校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对接企业文化就是要在建设校园文化时,有意识地引入企业文化元素,竭力营造地方普通高校德育环境。具体地说,一是要立足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推进地方人文教育,确保与地方经济接轨。二是要高校管理可以引进企业的“7S”管理模式,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在高校引入“7S”管理,要求寝室、教室、食堂、实验室、实习基地等都要按照“7S”管理的要求管起来,如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按规范摆放整齐有序;地面、门窗、墙壁等定期打扫擦抹;讲究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保持环境美化等。通过树立榜样示范、制度约束等方式,让学生提前受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训练,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诚实守信、强烈的责任感,并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这些都直接有助于塑造地方高校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同时可以优化整合高校资源,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能。

小结

地方高校QV德育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平民化的要求,是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要求,是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德育宗旨的时代体现。对目前地方高校德育模式的创新与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具有现实推广价值。

(作者单位:台州学院;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思政专项“基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地方高校QV德育模式实践研究”的应用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201327099)

【注释】

①刘义:“大学生群体职业认同与多元范式职业价值观教育探析”,《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第102~107页。

②张宏,王运来,王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分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9期,第90~92页。

③“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黑龙江政报》,2002年4月15日。

④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5日。

⑤耿彦军:“大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第20期,第151~152页。

责编 / 张蕾

猜你喜欢
平均值价值观职业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巧用1mol物质作标准 快速确定混合物组成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变力做功时运用F=F1+F2/2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