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人的精神困惑与希望

2015-09-10 07:22济群
中国商人 2015年10期

济群

我们把财富等同于幸福,以为有钱就能获得幸福。事实上,它只是构成幸福的诸多因素之一,不是必然的,也不是决定性的,更不能将两者划上等号。

生活在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困惑。佛教认为,这是因为我们内心的无明所致。所谓无明,即没有光明,就像暗无天日、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在这样的生命状态下,我们看不清自己,不知道“我是谁”;也看不清世界,不知道“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所以,佛教又将无明称为“迷”,与此对应的,则是“悟”。学佛所做的,就是摆脱迷惑,走向觉醒,这是佛法修行的核心所在。

佛教有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之分,即通常所说的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其中,每个语系又有诸多宗派。但这些宗派只是代表不同的认识角度和修行方法,最终都指向共同的核心——那就是转迷为悟。

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经验,如果呆在一片漆黑的房间,只要出现任何一点异常响动,都会让人胡思乱想,甚至惊恐万状,衍生许许多多的可怕想象。事实上,我们的生命状态正是如此。因为迷惑,就会出现种种误解,带来重重烦恼。

这些错误认知包括两方面,一是对自己的错误认知,二是对世界的错误认知。每个人都是戴着有色眼镜在看自己、看世界,这个眼镜包括我们的感官、情绪、经验等等。因为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看到的自己和世界,都是被改造过的,充满偏见和主观臆断,这是造成一切烦恼的根源所在。

在二十多年的弘法过程中,我曾接触过不少企业家。作为这样一个比常人有更多担当和责任的群体,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困惑?我归纳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幸福的困惑,二是成功的困惑,三是安心的困惑,四是道德的困惑,五是慈善的困惑。

幸福的困惑

近几十年的发展,使很多人从贫穷走向富有。早期,人们更多是面对如何赚钱的困惑,希望事业有成的那一天,过上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今天,很多人富起来了,成为众人羡慕的成功人士,名车豪宅,周游世界,幸福是否如期而至了呢?其实未必。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富豪中抑郁症患者不在少数,甚至有不少身家亿万者相继自杀。他们在功成名就的灿烂光环下,以如此决绝的方式结束人生,何其不幸!

为什么会这样?是幸福对他们格外吝啬吗?是幸福与他们天生无缘吗?都不是。原因在于,我们的前提就设定错了。我们把财富等同于幸福,以为有钱就能获得幸福。事实上,它只是构成幸福的诸多因素之一,不是必然的,也不是决定性的,更不能将两者划上等号。

那么,如何才能获得人生幸福?要有接纳不幸的能力。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生活中,时常会发生各种不幸,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家庭、情感、事业、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变故。很多人本来过得风平浪静,但只要发生一点挫折,或一件不符合自我设定的事,整个人就崩溃了,陷入极度的烦恼中。

我们对人生充满期待,而我们期待的幸福,多半是建立在顺境之上。我们希望一切都按自己的设想进行,不愿接纳任何逆境,甚至根本就不具备接纳逆境的能力。但我们要知道,世界是无常变化的,顺境必然伴随着逆境。如果没有这样的认知,就会在顺境时忘乎所以,在逆境时倍受打击。

反之,如果我们有接纳的能力,知道有生必然有灭,拥有必然伴随失去,就能坦然接受一切变化。非但不会因为失去什么受到打击,还会将一切逆境转化为成长的增上缘。事实上,逆境是相对而言的。就某件事来说,或许是影响事情顺利进展的阻碍;但对我们自身来说,往往是一种提醒,让我们检讨,自己还有哪些方面做得不够,为什么会招感这样的因缘?从而及时调整,不断完善,更从容地迎接人生挑战。

当一切逆境都不能干扰我们,当所有不幸都被我们接纳并转化,还有什么能阻碍幸福的步伐呢?所以说,接纳不幸才是人生幸福的首要保障。

幸福需要有福

古人视“五福临门”为祥瑞,所谓五福,即长寿、富足、康宁、好德和善终。一是长寿,福寿绵长,不是早夭或遭遇横祸而死。二是富贵,富甲一方,且受人尊敬。三是康宁,身体健康,内心安宁。四是好德,宅心仁厚,慈悲待人,使福报可持续发展。五是善终,临命终时如瓜熟蒂落,安详而去,为人生划上圆满句号。

如何才能拥有这样的福报?就需要培植福田,播种善果。我们在年轻时,往往信奉“人定胜天”,以为只要自己努力,什么事都做得成。有了一定人生阅历之后,会发现生活远不是那么简单。除了自身努力,机遇的差别,也会带来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从佛教角度来说,所有机遇都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源于自身积累。其中,既有今生的努力,也有往昔的福报。

福报来自耕耘。我们希望人生顺利,就要带着慈悲心去帮助那些贫苦无依的人,带着感恩心去报答一切有恩于我们的众生,带着恭敬心去尊重那些有德的师长和智者。就像播种才能收获那样,只有培植福田,人生才能有源源不尽的福报。

少欲方能知足。其实,幸福就是需求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感觉,而这种满足正是所得与欲望之间达到的平衡。如果把所得比做分子的话,欲望就是分母。当所得超出欲望,我们会觉得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而所得小于欲望时,我们就会觉得不满足,不平衡。每个人的所得是相对固定的,能否感到满足,很多时候是取决于这个分母,取决于欲望的大小。

如果一个人欲望少,不需要太多所得就能达成平衡,生存成本比较低,相应的,幸福的成本也比较低。反过来,如果欲望太大,需求太多,就像一个超大的分母,必须有同样大的分子才能达成平衡,生存和幸福的成本也将随之提高。所以,古圣先贤都告诫我们,知足才能常乐。

有个成语叫“欲壑难填”。如果对欲望不加节制,任由它无限扩张,那么无论你拥有多少,与这个无限大的分母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永远不能达成平衡,幸福自然也就遥遥无期。

积极正向的思维

有些人看问题偏于负面,遇到什么都忧心忡忡,甚至会平白无故地想出很多问题,杞人忧天即是一例。也有些人能在任何事情中发现有利因素和希望所在,不论环境如何,都能随遇而安,乐在其中。可见,我们对世界的感受,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认知模式。现在的积极心理学,就是帮助我们训练正向思维方式。无论面对什么,都能发现其中的意义,从而挖掘自身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

从佛教角度而言,不仅要正向地看问题,更要以智慧如实观照,所谓“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你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你的世界。当你带着一份仇恨、对立的心看世界,会觉得所有人都在和你过意不去。反之,如果带着慈悲、包容的心看世界,会觉得所有人都亲切友好,没有谁是你的敌人。同样,如果我们带着错误观念看问题,时刻都会制造烦恼。而学会以智慧观照内心,审视外境,就能在面对每一个问题时,从中学习并成长。

佛法的不同经论,如《金刚经》《心经》《六祖坛经》等,提供了大量的人生智慧。千百年来,中国古人正是依这些经典修身养性,调整心行。这些智慧同样适用于今天的人,如《金刚经》“所谓……即非……是名……”的三段式,《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空性思想,都可以教导我们在入世时培养超然、无所得的心态。

良好的心态

幸福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心。心既是幸福的源头,也是痛苦的源头。当内心现起烦恼时,就会没完没了地制造痛苦。现代人有了丰足的物质生活,我们今天拥有的一些享乐,是古代帝王都望尘莫及的。但我们快乐吗?事实上,烦躁、压力、迷茫、空虚、没有安全感,才是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关键词。而这一切的制造者,正是“心”。所以说,心就是情绪的加工厂。你有一条什么样的生产线,就会加工出什么样的产品。

我们什么时候最容易开心?就是内心充满正能量的时候,也是放下压力、没有烦恼的时候。当我们完全放空时,才能体会到心灵深处涌现的欢喜。这是心本来具有的能力。就像一个泉眼,当你把遮挡它的石头、杂草、污泥全部清理之后,清泉就会汩汩而来。

幸福是由综合因素构成的,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也不是享乐就能获得的,那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而已。如果想要过得幸福,一是要增加抗压力,能够接纳不幸;二是要培植福田,使幸福可持续发展;三是要少欲知足,降低幸福成本;四是要正向思维,具备转化的智慧;五是要有良好的心态,使幸福有充分的生长空间。

成功的困惑

什么是成功?成功的标准是什么?成功的意义又是什么?现在有不少企业家,虽然事业有成,但过得很累。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身心都休息不下来,浮躁动荡,片刻不停。二是缺乏安全感。我们原来觉得,没钱没权的人才没有安全感,为什么拥有那么多还是没有安全感呢?三是得不到认可,很多人追求成功,是希望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为什么有钱有势后,并没有得到预期的尊重和认可?

评估系统的偏差。这些困惑的产生,是因为对成功的认识存在偏差。社会对成功的评估系统中,最为人熟知的,是福布斯之类的财富排行榜。它所关注的只是拥有多少财产,并以这些数字作为成功标杆。这个评估系统的最大问题,是仅仅从做事的角度,或者说,仅仅从结果来认定成功与否,严重忽略了做人的部分。

事实上,做事和做人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如果单纯追求做事,把扩大企业、积累财富、提高地位作为人生追求,很容易被我执所利用,使所有努力都用于满足自我的各种感觉。

世间的人,除了生存之外,基本都在为三种感觉而奋斗,那就是自我的重要感、优越感和主宰欲。所谓重要感,即通过努力,使自己在某个群体中突显出来。进一步,是努力在身份、地位、财富等各方面比别人优越。再进一步,就希望别人都能顺从于我,以我为中心,被我主宰和支配。

这些感觉,正是我执的三种表现形式。我们一辈子忙来忙去,到底为谁打工为谁忙呢?其实,真正的幕后主使就是这个“我执”。所谓我执,就是我们对自己的错误认定。也就是说,我们都在为这个错觉打工。

无论是谁,也无论在什么领域,要营造这样的重要感、优越感和主宰欲,都不是容易的事。而要维护这三种感觉,就更是辛苦!因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们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很重要,都很优越,都以你为中心。如果你在乎这些感觉,一旦它们受到挑战,焦虑、失落、挫败等种种负面情绪就会接踵而至。所以说,这三种感觉隐含着极大的副作用。如果把它作为成功的象征来追求,注定会让自己疲于奔命。

忽略做人的问题。除此以外,忽略做人又会带来什么问题呢?如果把做事当做惟一目的,没有做人的标准和底线,很可能急功近利,干出很多不该干的事情,甚至不择手段,铤而走险。如果这是属于道德范围的不良行为,就会使人良心不安,被愧疚折磨;如果这是属于触犯法律的犯罪行为,还会受到法律制裁,付出沉重代价。可见,单纯把做事和结果作为成功标准,有着种种潜在的过患。

真正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做事,还伴随着做人。在传统的东方文化中,特别重视为人处世之道,以成为君子乃至圣贤为人生目标。在佛教中,则是以成就佛菩萨品质为修行目标。也就是说,做人才是根本,做事不过是做人的一个方面,一种手段。

所以,我们应该本着做人的原则去做事。在做事过程中,完成我们的人生追求,印证我们的人生价值。如果立足于这个角度,做人和做事就能有机结合在一起

作为一个企业家,对如何做事,应该有丰富的经验。以下,我从佛教的角度,对一个成功人士应该具备什么素养,提供四点建议。

有精神追求。精神追求包括信仰,也包括崇高的人生信念和相应的道德准则。说到精神追求,不少人可能觉得有点空洞,有点陌生。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大家熟悉的是物质追求,是各种产品的升级换代。精神追求是什么?又该如何追求?

在一千多年前,玄奘三藏靠什么支撑他穿越茫茫戈壁,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独行万里?除了对信仰的虔诚,还有“勤奋好学、为法忘躯、淡泊名利、临危不惧、无我利他”的精神追求,这是他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所在。

人的存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在我们内心,既有不良心理活动,也有正向心理因素,这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命状态。没有健康的身体固然痛苦,但没有健康的心灵,更会让人生不如死。近年来,忧郁症患者与日俱增,不少人为此饱受折磨,走上绝路。即使看似健康的群体,也往往被焦虑、茫然、缺乏安全感所困扰,心事重重,不得自在。如果我们有过这样的经历,或周围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就会真切感受到,心理健康究竟有多么重要。

高尚的精神追求,可以引导我们开发生命内在的良性潜质,成就健康的心态和人格。现代人关注的往往是“我拥有什么”,却不重视“我是什么”。其实,一个人是什么比拥有什么重要得多。你拥有什么,和你只有暂时的关系,而你是什么样的心态和人格,则会长久影响你的生命。不仅在这一生,还会生生世世地产生作用。

改革开放后,对物质压抑已久的渴望得到释放。这种爆发力是如此之强,几乎以席卷一切的态势,冲击着所剩无多的传统道德。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流行着“道德多少钱一斤,良心多少钱一斤”的调侃。如果没有精神追求,道德自然就一文不值。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什么?是个人心态的扭曲,是家庭伦理的丧失,是社会公德的缺位,是生态环境的破坏。新闻中,触目可见各种恶性案件,正是道德缺失后的必然结果。

只有重建高尚的精神追求,我们才会知道道德的重要性。作为企业家来说,虽然要创造物质财富,但同时应该有精神追求,并具备相应的道德修养。因为道德是锻造人格的原材料。只有通过对道德的践行,才能成就健康的心灵,高尚的生命品质。这种精神财富是物质不可比拟的,是每个生命需要的,也是整个社会需要的。

合法经营 生财有道

如果单纯以做事为导向,人们就会以牟利作为压倒一切的标准。结果是,工厂生产假货,农民滥用农药,商家欺诈销售,甚至连医院、学校都想方设法地创收。当一切都在向钱看的时候,我们都成了受害者或施害者,并使整个社会陷入人人自危的恶性循环中。

怎样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将做事和做人结合起来,以做人的成功为导向。作为企业家,我们的行为不仅关系到自己,也直接影响到许许多多的人。如果在遵循道德的前提下合法经营,经营企业就是自利利他的善行,既能使自己获利,也能使员工受惠,还能为社会提供产品,创造财富。这是保证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为大家信任你,社会需要你。

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可以让内心坦荡,没有任何不安和愧疚。如果为利益不择手段,做了不该做的事,就像埋下一个隐患,随时要担心它的爆发。即使没有遭受法律惩罚,也会受到良心谴责,惶惶不可终日。这样的话,即使赚得再多,或是成了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就像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那样,终有一天,会因真相暴露而遭人唾弃。

保有超然的心态。现代人普遍活得很累,原因是什么?无非是因为贪著,因为心对外境粘得太紧,对财富和权力粘得太紧。当我们有十分在乎时,会带来十分的压力;而当我们有一百分在乎时,就会带来一百分的压力;当这种在乎超过一百分时,我们就会被自己制造的在乎彻底压垮。或许有人会说,做企业就意味着各种身不由己的责任,随便一句“放下”,不是不负责任吗?须知,不粘著不等于不努力,而是在积极努力的同时,不被结果和成败所转。

《金刚经》有个著名的偈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当我们用这种智慧来审视事业、情感、家庭和人际关系时,内心就会多一些超然物外的豁达。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一样可以积极开拓事业,一样可以承担家庭责任,一样可以处理人际关系。当所有这些不再对你形成干扰,人生才会因此自在。

总之,不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佛法智慧对我们都有莫大助益。顺境时,让我们有努力的方向;逆境时,让我们有超然的心态。所以,对于比常人有更多责任的企业家来说,尤其应该学一些佛法智慧,才能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以超然之心看风云变幻。

什么是做人的成功标准?我觉得,首先是生活过得开心、幸福、有质量,而不是让工作占据生活的全部,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压力重重,疲惫不堪。其次是家庭和谐,妻贤子孝,并对家人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不是因为忙于工作应酬,甚至自身品行不端令亲人感到痛苦。第三是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这主要取决于你的公益心和利他心,是否愿意将所得回馈社会,惠及大众。第四是身心健康,有相应的道德文化修养,而不是为了事业失去健康,甚至出卖良心。第五是事业有成,使员工因为你的企业而成长,使大众因为你的企业而受益。

总之,对成功来说,做人和做事不可偏废,其中又以做人为根本。现在的人为什么对成功产生困惑?就是因为对成功的定义从开始就错了,单纯追求做事的成功,忽略做人的成功。结果把事情做成后,却发现健康问题、人生问题、家庭问题乃至社会问题接踵而至。身体不健康,就无法享用物质财富;心灵不健康,无论拥有什么依然烦恼重重,不得自在。如果一个人身心不健康,即使拥有再多财富,在别人眼里再“成功”,又有什么意义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