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教师数学教学语言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5-09-10 07:22黎斌
教师·上 2015年9期
关键词:幼儿教师现状对策

黎斌

摘 要:数学教学语言是指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为了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并达到一定活动目标而使用的语言。农村幼儿教师数学教学语言的现状不容乐观,改善农村幼儿教师数学教学语言应遵循农村幼儿认识发展规律,提高农村幼儿教师数学素养,积极构建自身数学教学语言。

关键词: 农村;幼儿教师;数学教学语言;现状;对策

数学是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幼儿园阶段数学认知的目标: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在幼儿园开展数学活动对帮助孩子们学会生活、启发智力和培养规则意识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由此可见,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运用是数学活动顺利、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

一、调查背景

为了了解农村幼儿教师数学教学语言的使用现状,促进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和农村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农村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研究”课题组采用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座谈、随班听课、资料检索等调研方式,于2013年9月初至2014年1月底共四次对湘南永州、衡阳、郴州等地区农村幼儿园的1500余名教师进行了调研。本项调研涵盖学前儿童四大数学核心内容:集合与模式、数概念与运算、图形与空间和比较与测量,分别从数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趣味性等方面进行考察,以获取第一手资料。

二、现状分析

数学教学语言是指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为了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并达到一定活动目标而使用的语言,它是数学语言与教学语言的有机结合。经调查,农村幼儿教师在数学教学语言使用中时常出现以下情况:

(一)教学语言不准确

1. 导入语不准确

案例:中班的数学活动“我的超市开张啦”的导入部分,教师说:“我的超市就要开张了,这些物品该怎样整齐地摆放,才能让顾客很快拿到他所需要的呢?”听完教师的要求,幼儿操作起自己手中的材料……

教师预先设计的意图是想通过导入语指导幼儿将物品按类别摆放到货架上,但结果却出人意料,幼儿只是将物品一样一样整齐地摆放到货架上。究其原因,教师的要求——这些物品该怎样整齐地摆放才能让顾客很快拿到他所需要的呢——过于空泛,描述不准确。教师的语言能直接引起幼儿对观察对象的注意,上述要求的语言描述不准确,致使孩子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整齐地摆放”之上,没有想到要“分类”摆放。

2. 提问语不准确

案例:小班的数学活动“认识2”的拓展中,教师问:“谁能在我身上找出什么是2?”

教师预先设计的意图是想要通过拓展问题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并能运用数字2描述身边数量为2的事物,但这样一个啼笑皆非的问题——谁能在我身上找出什么是2——让幼儿感到困惑,到底是要找老师身上像2的东西还是找2在老师身上的变身……

3. 讲述语不准确

案例:中班的数学活动“认识5以内的序数”,教师准备了一排5个房子,每个房子里都住着一只小动物,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每间房子里住着什么小动物,并领着小朋友说第几间房子里住着什么小动物。

序数具有三个属性:起始性、方向性和位置性。教幼儿认识序数,要求能理解序数的含义,就不能脱离此三性。幼儿是否真正掌握了序数,就看他能否从不同的方向来确定和表达事物的排列次序。在此教学案例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没有指出和强调按什么方向定顺序。

4. 评价语不准确

案例:大班的数学活动“找座位”中,教师出示座位票第3排第4座、第5排第2座,请幼儿将座位票正确地贴在相应的座位上,针对幼儿的表现,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语只有“不对”“好”“不错”,没有其他的评价。

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赞许。教师采用统一的标准评价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显然忽视了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的特点。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评价时要做到心中有明确的目的,要让幼儿听到评价后明白自己的优势在哪儿,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对幼儿有层次的评价,更能使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得到及时强化和纠正。

(二)教学语言不科学

1. 无效提问太多

提问是幼儿园数学活动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频繁使用“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提问语的教师占到被调查人数的70.39%。这类提问是一种形式上的互动,使得教学活动看似热闹,但并不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师幼互动,很多都属于无效提问。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教师常常会提出无需思考的事实性问题,或是只需回忆的简单问题,这些低层次的问题可以吸引幼儿注意,但是不能反复提,那样会使幼儿感到问题过于简单,无法实现启发幼儿思考的目的。有效提问一般具有启发性、科学性、连续性、针对性等特征。

2. 问题的层次性不够

案例:大班的数学活动“能不能”,老师出示了两张图(见图1、图2),并提问:“你认为乌龟能搬走蛋糕吗,为什么?”

图1 图2

面对这样的问题,孩子们不容易发现事物间的逻辑关系,往往感觉束手无策。但是通过有层次性的提问,如:“哪一幅图告诉我们苹果比蛋糕重?”“第二幅图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教师追问:“为什么乌龟能搬走苹果,就能搬走蛋糕呢?”这样,孩子们的思维不仅被激发得活跃,而且不难回答:“既然乌龟能搬走苹果,就一定能搬走比苹果轻的蛋糕。”在活动前充分分析并设计有层次性的提问就是帮助幼儿搭建思考的台阶。

(三)教学语言无趣味

1. 冗长难懂

案例:大班的数学活动“认识球体”,教师小结:圆形不能随意滚动,球体可以随意滚动;球体从任何位置看都是圆,圆形只是在两个位置上看是圆。

教师小结的重要性在于能使幼儿的感性认识条理化、理性化,给幼儿留下清渐、深刻的印象,因而语言要简明,生动和形象。上述小结语晦涩难懂,若改为:“小皮球,溜溜圆,哪边看去都是圈;小皮球,立不稳,哪边挨地都能滚。”这类直观、形象、有趣的儿歌、顺口溜等便于幼儿理解和记忆。

2. 缺乏情境、情感

案例:小班的数学活动“我会算”,教师提问:“一个苹果加上一个苹果等于几个苹果呢?”

虽然教师在提问中考虑到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用一个苹果替代了抽象的数字“1”,但是问题本身还是不免枯燥,倘若创设情境、增添情感,如“小熊想让小朋友帮它解决一个问题: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等于几个苹果?你们愿意吗?”这样的问题更容易激发幼儿参与的热情和思考的积极性。

三、对策与建议

(一)遵循农村幼儿认识发展规律

农村学龄前幼儿还不能完全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因此,农村幼儿教师选择活动内容时应该把尊重幼儿的兴趣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放在首位,遵循幼儿的认识发展规律。要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充分利用农村大自然的现有资源,创设与活动内容相一致的情境,提供操作性强的材料以唤起幼儿的好奇心。借助预设的教学语言引导幼儿开展观察、猜想、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通过生活和游戏来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体验到数学存在的价值。把数学植根于农村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有价值、适合幼儿发展的数学活动过程,让每个幼儿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提高农村幼儿教师数学素养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要求:幼儿教师应在掌握一定的数学基本思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地把相关知识融入到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活动中,具备设计适合幼儿特点的各种数学游戏的能力;要求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具备实事求是的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能够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指导实际工作。数学素养的提高意味着教师对数学活动的教育目标、内容及核心概念的理解更加准确、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更加灵活、自然,对数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趣味性把握得更好。

(三)积极构建自身数学教学语言

农村幼儿教师应在数学活动前准备教学语言、在活动后反思教学语言,在实践中积极建构和提升自己对数学教学语言的认识与把握。在备课时,备注本次活动的关键教学语言。所谓关键教学语言就是直接指向活动目标的教学语言,以及每个活动环节导入与总结时的教学语言。这种预设方式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去打磨、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能够有效提高教师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将教学语言加入活动反思内容中去,对自身的教学语言做出切实反思,日积月累,有利于提高自身教学语言的质量和对教学语言的理解与把握。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人的一生接受数学教育的起点,数学活动是幼儿接受数学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促进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的主阵地,数学活动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农村幼教事业的发展。在数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精心设计的、闪耀着智慧火花的教师语言,能把模糊的事理讲清楚,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讲生动,能把静态的现象讲活,启发孩子们去追问、去探索,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促进农村幼儿健康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省祁阳师范学校)

猜你喜欢
幼儿教师现状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