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易误辨析

2015-09-10 07:22杨富丁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15年8期
关键词:人民解放军共和辛亥革命

杨富丁

高中历史教科书和教师参考用书中叙述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一些内容有悖历史的真实,但由于其“权威性”,师生对其所述深信不疑,常陷入认识上的误区而不知。笔者举五例进行辨析,希望对广大师生的学习有所裨益。

1.关于“攻克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54页说:“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与清廷对峙。”岳麓书社2010年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54页说:“1853年3月攻克南京,定都于此并改称‘天京’。”其中“南京”这个说法有误。“南京”曾是明朝的称呼。仔细查看清政府的地图,现在的南京在当时并不叫“南京”,而叫“江宁”,也有人按古称叫作“金陵”。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改江宁为南京。在北洋军阀执政期间,南京改称江宁县,为江苏省省会。国民党政府1927始置南京市,直隶国民政府行政院。1928年改为南京特别市,1930年改称南京直辖市,又称首都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南京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辖,也就是现在的称呼。

2.关于袁世凯是“窃国大盗”、“卖国贼”。

在教科书中关于袁世凯的叙述一般都说,“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除第五条内容有所保留外,袁世凯接受了‘二十一条’”。于是,袁世凯就戴上了“窃国大盗”、“卖国贼”的帽子。史实真是如此吗?郭兆才先生在《“袁世凯窃国”质疑》(载于《历史教学》(中学版)2011年第05期)中写道:“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在程序上是合法的。首先,不是袁世凯逼孙中山让位,而是南北双方有约在先,孙中山不过践约而已。其次,孙中山对袁世凯的功绩和才能大加称赞,视袁世凯为当然人选,后来孙中山在致袁世凯的贺电中还有‘民国大定,选举得人’的话。再次,这是革命党人的普遍愿望。在1911年12月29日第一次总统选举中,孙中山得到17省中的16票支持,而在2月14日的第二次总统选举中,袁世凯全票当选,被誉为‘华盛顿第二’。因此,说袁世凯‘窃取革命的胜利果实’是站不住脚的。”袁伟时先生在《昨天的中国》(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第1版)中写道:“有一些解释说袁世凯是偷窃革命果实,袁世凯登台意味着辛亥革命失败。这个说法跟历史事实不符,因为袁世凯当临时大总统是经过法定手续当选的,当上第一届正式大总统也是经过法定程序当选的,所以不存在所谓‘窃’的问题。”杨津涛先生在《袁世凯“窃国”是误解:没有他就没有中华民国》(载于《文史天地》2010年第11期)中写道:“退一步讲,纵然是根据中国古老的政治法则,袁世凯同样获得了延续清朝政权的合法性,在宣统帝的退位诏书中,他特别加上了一句‘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在某种意义上这恰相当于清帝‘禅让’。”总之,“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的说法根本靠不住,袁世凯“窃国大盗”的帽子早该摘掉了。关于袁世凯“卖国贼”的称号,袁伟时先生认为袁世凯绝对不是一个“卖国贼”。“说他是‘卖国贼’不过是国民党夺权的鼓动口号,不是史学家的判断。”(袁伟时《昨天的中国》,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第1版)袁伟时在《昨天的中国》中写道:“因为在‘二十一条’的谈判中,他尽心尽力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对于‘二十一条’的第五项全部7条,袁世凯坚决说是绝对不能讨论,根本不存在接受的问题。除掉这部分以外,其他的14条,他一步一步地谈判,特别是牵扯到国土问题,他都非常坚定。另外,他力图争取美英等国协助,向日本施加压力。按照袁世凯外交秘书、参加谈判的外交部官员顾维钧晚年回忆录中的说法,‘二十一条’中真正接受的只有第9条。”“当然,中国的主权确有损失。在当时的力量对比下,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但是,袁世凯已经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而且,被迫接受的条款实际上也没有怎么执行。协议在1915年5月9日被迫签订以后,袁世凯很快就召集了会议,讨论怎么应对这个局面,各个地方行政官员都想尽办法对付日本人,所以损失不大。”著名近代史学者蒋廷黻也说:“关于‘二十一条’的交涉,袁世凯、曹汝霖、陆宗舆诸人都是爱国者,并且在当时形势之下,他们的外交已做到尽头。”总之,袁世凯在对日“二十一条”交涉中谈不上“卖国”,袁世凯“卖国贼”的称号也早该去掉了。

3.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岳麓书社2010年版《高中历史必修Ⅰ》在叙述辛亥革命的意义时说:“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事实果真如此吗?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咸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及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据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美国历史学家皮特·N.斯特恩斯在《全球文明史》中提供了一段有趣的史料:“在1914年的前不久,驻维也纳的一位比较重要的欧洲银行家试图推测欧洲主要国家的稳定前景,以便可以为将来进行明智的投资。他假定根据过去的政治稳定趋势最能推测将来的情况,所以他选择了3个显然具有强大的君主政权的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当时法国是一个新崛起的共和国,英国动荡不安,意大利则缺乏任何稳定的传统,到1920年,他所有的赌注都失败了。因为他选择的3个国家都全部或部分地解体了。”以上史料告诉我们,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即使在一战前的欧洲,民主共和的思想也绝非充分地深入民心,起码欧洲的精英人物(如材料中的银行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必须有一位强势国王存在才像一个国家,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在当时“世界潮流”形势下,中国一场并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的发生,便出现“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的局面,很显然超越了当时的历史现实。尤其是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形势下,“深入人心”更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4.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占据优势。

岳麓书社《高中历史必修Ⅰ教师教学用书》(2013年8月第2版)第246页写道:“到1948秋,战场的形势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但解放区的面积在不断扩大,而且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也占据优势,解放军已经具备了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吗?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253页对1948年秋国共双方的武装力量统计如下:“这时,人民解放军已由战争开始时的一百二十万人发展到二百八十万人”,“与此相反,国民党军队已由战争开始时的四百三十万人下降为三百六十五万人”,“情况表明,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但是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还超过人民解放军”。王桧林主编的《中国现代史》(2004年版)第343页关于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数量的说法与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的记载基本一致。齐涛主编的《中国政治通史·巨变与重组的民国政治》(泰山出版社)第479页关于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数量的叙述与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王桧林主编的《中国现代史》(2004年版)的记载也基本一致。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二卷第648页引用了《叶剑英军事文选》里的一段话:“在这个时候,人民解放军虽然在数量上还少于国民党军队,在装备上还低于国民党军队。”可见,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少于国民党军队,并不占据优势。

5.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岳麓书社2010年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83~84页写道:“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1936年7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从西康甘孜出发,8月到达甘南。9月中共中央派红一方面军的聂荣臻、左权带领部队西征,去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红二、四方面军分两路前进,红二方面军为右路,红四方面军为左路。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到达甘肃静宁以北将台堡(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县城,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三大主力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编引自史春林:《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Ⅰ中若干史实订正》,《中学历史教学》(广州)2010年第3期)

猜你喜欢
人民解放军共和辛亥革命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课堂设计初探
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评价的“变”与“不变”
《辛亥革命亲历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镜管理法
走进“共和”
(封二)
(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