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进行课堂提问

2015-09-10 07:22陈惠娥
考试周刊 2015年51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

陈惠娥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语文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更要充分利用各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教会学生掌握质疑方法,使学生从“敢问”、“好问”、“勤问”最终达到“善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课堂训练 问题情境 思考价值

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过程中,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知识的积极探求者,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个性品质会得到锻炼,主体性逐步形成、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使学生从“敢问”、“好问”、“勤问”最终走向“善问”。

低年级学生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还很低,提出的问题往往是肤浅的、零碎的,有时甚至是词不达意的。所以我觉得孩子离“善问”还有一定距离,只要他们能做到“敢问”、“好问”、“勤问”,便是值得鼓励的了。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我在这一方面所做的引导:

一、找题眼提问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文章题目入手质疑,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语提出问题。捕捉文章中心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达到以疑促读、以疑促悟的目的。

如学习《女娲补天》一课时,学生会通过“补”字提出诸多问题: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她怎么补天?最后天有被补好吗?要是现在我们的天又破了叫谁来补啊?低年级孩子不懂从写作方法、表现手法等方面提出疑问,但就他们提的问题而言,有的是本课教学重点,有的是难点,有的是学生想探求的课外知识。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学习、讨论,积极举手发言。

二、抓重点词句提问

文章的重点处指文章重点内容或揭示中心的重点句、段等,这些重点处对帮助学生理解全文有极大的作用。这些重点处概括性强,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全文内容有密切联系,在文中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这些重点处质疑,能起到触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在矛盾处提问

即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提示出来,有些文章在内容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语言之间存在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矛盾”现象。这些矛盾现象其实大多是作者有意识的安排,往往体现出作者巧妙的构想。因此,善于从文章中找出这样的矛盾之处,并进一步追问几个“为什么”,无疑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有效方法。

如上《雨后》这一课,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提出这样的问题:文中“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发射出兴奋和骄傲”一句,既然“糟糕”,何来“兴奋和骄傲”?既然“小妹妹轻轻地小心地跑”,为什么她又“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从而使学生理解哥哥既怕回家被家长责备,又爱玩水的那种欲罢不能的心情,而小妹妹怕摔怕脏,可看到哥哥玩得那么开心也想体验一下的心理。学生对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实际上等于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这一特点读课文。可见,对矛盾处进行质疑是解决问题的不竭动力。

四、在比较表达效果中提问

替换比较或删减关键词比较是语文课堂训练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训练学生语感的一种有效途径。如《美丽的武夷山》最后一句话:“溪水轻轻拍着竹筏,青山徐徐从两边退去,人们会有一种入诗入画的感觉。”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将“入诗入画”换成“如诗如画”出示在课件上,学生自然而然提出为什么,通过比较分析,他们理解“如诗如画”仅表现为山水之美,而“入诗入画”指人们内心的感受,抒发游人游览武夷山的美妙心情。

五、抓感兴趣部分提问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强烈的探索、学习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好奇心。如《看瓜》一文,有学生问:“什么是‘调虎离山计’?”《江凡》一课,有学生问:“江凡为什么拿衣服让奶奶抱住口鼻?”……这些问题促使他们展开激烈的讨论,激发他们搜集资料的兴趣,让课堂得到有效延伸。

六、抓住标点提问

有些文章中往往有一些标点的运用不合常规,该用句号的地方用了省略号,该用问号处却用了感叹号,讲解课文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差异,然后深究下去,深刻领会其意义。低年级课文中这样的情况较少见,但不是没有。如教学《远行靠什么》一文,我选择从课文最后一段导入课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引导学生质疑:“走”为什么要加双引号?通过对这一标点的分析,学生明白用双引号说明“走”不限在步行,包括一切行路方式,从而引出文章谈到的从古至今不断得到改进的各种交通工具这一主体内容,整个教学过程可谓水到渠成。

七、看插图提问

现在教科书图文并茂,插图形象直观,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插图是教学的有机内容,我们完全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插图,并从插图中发现问题。在《吃水不忘挖井人》导入新课时,我先出示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提出问题,这时学生就有了以下问题:石碑上的字是谁刻的?挖井人是谁?为什么要挖井?为什么会时刻想念毛主席?那个“时”的字体为什么跟现在的不一样?为什么石碑上的字是从右到左写的……虽然有的问题不能问到点子上,但最起码让我们明白,利用视觉感官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看插图提问是一个不错的发问技巧。

除了上面所述,到了高年级,还应教会学生大胆围绕课中空白、详略得当、布局谋篇、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等内容提出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大探究意义,有的是深层次的,具有较高思考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分辨问题主次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把学生所提问题梳理出来,引导学生把问题问到点子上,逐步实现从“敢问”、“好问”、“勤问”到“善问”的过渡。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思考
高中生解决情境性化学问题的初步研究
情境教学法提升化学实验课程价值的探讨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