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

2015-09-10 07:22洪建林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方案

洪建林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重在综合运用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是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的必要方式和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课改观念陈旧,活动课程有名无实;课型意识比较淡薄,策略运用不够灵活;实践经验积累肤浅, 能力素质未能发展; 主动合作不够深入,小组交流有形无神;等等。那么,教师该如何帮助学生开展有效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精设问题,明确探索方向

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特点之一就是“以问题为载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提出富有价值的“大问题”,而问题一旦提出,就必须明确探索方向,使问题真正成为实践活动的行动主线。

例如,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球的反弹高度”的教学,教师创设了球从高处落地后的情境,学生观察后可能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如:球为什么落下后会反弹?篮球与排球从同一高度落下的速度一样吗?球落下后会反弹多少次?反弹的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大皮球反弹的情况与小皮球反弹的情况相同吗?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师生共同确定了两个问题进行实验,即反弹的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不同的球反弹的情况相同吗?接着,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分组活动:先用同一个球做几次实验,观察可以发现什么;再用不同的球做实验,看又能发现什么。通过活动,学生懂得了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在问题引领下积极活动,主动思考,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可以看到,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离不开问题,问题的驱动让综合与实践活动更具有方向性、合作性和高效性。

二、精心组织,指导合作探究

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具有开放性、生成性、实践性等特点, 如何有效组织开展活动,指导学生高效合作,这是广大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时,既要考虑活动组织的共性,又要因内容而异,因课型而异。总体而言,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激励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相互交流观点方法,展现其合作能力。

例如,在三年级活动课“周长是多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围一围”的活动,要求学生用一根线围成喜欢的图形。学生在小组内先独立围一围,再进行交流:围成的图形周长是多少?怎样量最方便?这样的合作重在让学生看到了组内同学拼成的不同图形,并对不同图形进行观察、比较和求同思维,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不管形状怎样变化,周长总是相等。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比较的活动中积累了丰厚的数学活动经验。

又如,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一亿有多大”中有这样的活动:30层楼的高度大约有100米,如果1亿枚1元硬币叠起来,会比30层楼还高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猜一猜:1亿枚1元硬币叠在一起大约有多高;再量一量、算一算,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推算出1亿枚硬币大约高20000000厘米,是200000米,相当于30层楼高的2000倍,最终验证猜想的对与否,获得真正的体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一个数学猜想的验证、对一个数学结论的发现等活动是一个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对话和沟通,这时的合作不仅必要而且是适切的。在这样的合作中,学生有动手操作层面的合作,更有数据收集的合作,还有思维的碰撞和验证经验的获得,这种合作不仅必要而且有效。

三、精于启思,提升能力素质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发展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为学生自主参与、全程参与、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造条件。但是,一些教师片面认为,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去简单地“动手”而不“动脑”,缺失了教师有效的启思和学生深度的思考,造成课堂流于形式,单纯传授知识,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发展。

比如,教学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数字与信息”时,一名教师花费了很多精力,制成了精美课件,目的是让学生直接对照课件就知道身份证前六位数字表示什么,中间的八位数字表示什么,等等。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接受信息”而非发现数字中的信息,生活资源未能充分运用,形如摆设。身份证的编码信息是有一定的规则的,其编码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获取,而不是直接告知。另一名教师则将学生编成不同的小组,在课前收集不同的身份证信息,本地的孩子可以收集爸爸妈妈及其他成员中属于本地区籍的身份证信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则收集属于外地的家庭成员的身份证信息,最后由全班学生在各自组内观察、比较,发现其中的信息特征。教师启迪学生进行了不同层次的观察、思维活动:1.不同的人的身份证号会相同吗?请在小组内仔细观察不同的身份证号,你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部分?教师可以友情提醒:与出生日期比一比!2.如皋地区与外来务工人员的身份证前六位数字有什么最主要的区别,各省之间的呢?猜一猜:前六位数字可能反映的是什么信息?在学生的悱愤之际,教师组织学生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源进行小组交流,并巧妙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知晓前六位数字反映的信息。3.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想一想:身份证号中还反映出哪些信息?比如:怎样看出一个人的性别特征呢?引领学生对不同的身份证继续观察。4.由身份证号你受到怎样的启发?如果要为全校同学编号,你认为应该表达哪些方面的信息?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设计方案。

由此可见,在这类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善于观察、比较、发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适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可以进行适当的思路点拨,可以进行适切的方法提示,还可以进行生动的生活诠释,这种指导可以是集体的,也可以是个性化的。通过点拨、启思,学生的观察水平不断提高,数学思考不断加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素质得以提升。

四、精彩展示,激励个性张扬

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每一名学生都被赋予了表现的权利,必须解放学生的表现空间。而展示交流是课堂的必要环节,也是课堂的精彩之所在,因此,教师要注意优化展示的方式,激励学生展示精彩的内容。在小组展示中,教师可以展示小组成果,让中心发言人作为代表发言;可以由组内的小小组发言;还可以小组团队展示,一名成员发言,其他成员补充,修正或提出不同观点;等等。全班展示可以是组际之间的交流,还可以全班进行争论、辩论。

比如,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算24点”,学生活动兴趣浓厚,思维特别活跃,当出现牌上的数是4,5,7,8时,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出现了4+5+7+8,(8+5-7)×4,(5+7)×(8÷4)等不同的方法。

综合与实践活动更多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展示的是学生活动的过程、成果或问题等,这些对学生而言,都是极富有魅力的,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经验不断丰富和提升。

五、精妙点评,促发自主完善

自我完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助于学生内力的发展。学生发展的内力可以理解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力等多种能力的积淀,尤其是在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上,教师或学生应当进行精到、巧妙的点评或自评,化腐朽为神奇,增强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发展创新能力。

例如,教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巧铺地砖”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实际问题:小华家买了一套新房子,妈妈为他安排了长为4米、宽为3米的小书房。现在想在房间里铺上一种正方形地砖,请你根据地砖规格及价目表,帮助小华设计一种购买地砖的方案,并说明理由。

地砖规格 单价 备注

20cm×20cm 7.4元

30cm×30cm 17.5元

50cm×50cm 42.6元

教师在教学中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看看有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再让学生进行小组汇报。

方案1:

(400÷20)×(300÷20)×7.4=2220(元)

方案2:

(390÷30)×(300÷30)=130(块)

(10×300)÷(30×30)≈4(块)

(130+4)×17.5=2345(元)

方案3:

(400÷50)×(300÷50)×42.6=2044.8(元)

……

同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并进行合理的点评:方案1没有浪费,但块数较多,铺地比较耗时;方案2价格较高,有浪费,方砖需要锯开,地面不太美观;方案3没有浪费,价格也比较合理。

当然,购买的方案还有不少,学生在思考这些可能性方案的过程中发展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鼓励学生思考不同解决问题方法的同时,又要引导学生优选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如何精选方案是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常见的问题,重要的是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点拨和提升。

总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要根据不同课型,力求运用多种策略,尽力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着力启迪学生自主研究、合作深探,全力激励学生展示成果、积累经验,从而不断培养应用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注:论文为江苏省第十期教研课题“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课型及教学策略”研究成果之一。)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226500)

猜你喜欢
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方案
解决方案和折中方案
活动课
石景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
明确题目要求 寻找适合育种方案
关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探究
让“综合与实践”活动“活”起来
好一个 “殊途同归”
稳中取胜
取经之路
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