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模块教与学的反思

2015-09-10 01:59季进辉
考试周刊 2015年51期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反思

季进辉

摘 要: 针对新课程改革中的选修模块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中的知识抽象,对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的特点,从教学实践出发,归纳总结出一系列教学经验。转化教育教学理念,主要从研究教材、教学大纲入手,在教学过程中简化抽象的问题,重视化学实验的作用,积极进行反思创新,把《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学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研究教材 突破教学难点 反思

福建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九年了。教材的修订也已经逐步完善。在必修和选修模块中《物质结构与性质》相对旧教材,知识点新,较抽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实践中都遇到了一些困难,在经历了三年新课程教学后,做了一个阶段性总结。

一、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功能

《物质结构与性质》一共分为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微粒之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分子空间结构与物质性质三大模块进行教与学。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1.在已经较好地掌握必修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对已学事物进行深入探究,让学生学会运用化学知识揭示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2.培养并形成用化学工具解决问题的逻辑和辩证思维,提高其科学素养。

3.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由具体事物到微观粒子,再从微观粒子解释具体事物的科学学习方法。养成一种从生活到化学,再从化学到生活的思维习惯。

4.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爱学化学的学科兴趣,使知识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兴趣培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二、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研究教学大纲

由于《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中的大部分知识与旧教材不同,并且知识的联系较少,把一些大学基础化学知识下放到教材中,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中的相关知识主要是大学教材中的《无机化学》和《物质结构》两本教材再次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解决一些问题,解释学生的一些疑问。研究教学大纲是学生能否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掌握相关知识的关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紧扣教学大纲,把握好授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可随意增加、扩展知识,加深知识和相关习题的难度。例如,对于晶胞结构中所含微粒数的计算,教师除了要掌握各种不同晶体类型的各种晶胞立体结构特点以外,还必须掌握立体几何的一些计算技巧,并且在中学阶段只要求掌握部分题型,不可根据大学教材进行随意拓展。相反,教师应该从教学过程中研究出一套较好的教学方法,对知识进行精简,把基础知识作为重点,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时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学得有成效。

三、教学过程中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简单化

知识抽象,对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是《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的特点。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的空间思维、逻辑推理能力都处于被开发、培养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抽象的知识进行转化,让其通过一定的思考后可以很快地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进而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做到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简单化是该课程中能否突破教学难点的一个关键,以下几种方法被比较广泛地采用。

1.多采用事物比喻

对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微观事物的形态描述和演变过程教师如何解释这些形态和过程经常成为教和学的难点。特别是刚接触这方面知识的学生,单纯依靠教材中的描述是很难突破的。所以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物作为教材中知识的载体,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例如:教材中出现S、P两种类型的原子轨道形状。可以用球、哑铃(或纺锤)进行比喻,这样把微观物质的形态转化为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学生更易理解、掌握、记忆。

2.模型演示

对于一些硬件配备比较齐全的学校,可以采用模型演示。该方法可以让学生近距离地观察、接触模型。把微观物质按比例放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更加深刻。利用模型进行动态过程的演示,可以很好地做到知识的迁移,解决教学中比较难解释的一些问题。例如:S、P轨道在形成共价键的过程中,如何“头碰头”地形成δ键,如何“肩并肩”地形成Π键。对于“头碰头”和“肩并肩”的方式有一部分学生很难理解,但是如果利用模型进行动态演示就一目了然了。

3.运用化学软件模拟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设备日新月异。如今,电脑多媒体设备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中学课堂教学中。在《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中一些分子的空间结构借助课本的二维图比较不好充分地展示和理解。基于这类问题,可以使用一些化学软件(如:Chemoffice 2.0Chemdraw 2.0等)进行分子空间构型的三维模拟,并且可以让分子模型在二维、三维中进行转换,旋转,可以十分方便地从各个角度观察分子的各种参数(键长、键角、空间构型),计算各种化学键的键能等。更关键的是,这类软件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对于在高一年完成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的学生是很容易掌握的。所以,甚至可以把这些软件运用于课余时间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掌握一种课堂以外的化学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实验的作用

由于知识点较抽象,因此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把重点放在如何突破抽象难懂的知识点上,而对课程中的实验简单带过,甚至由于实验室条件的限制而忽略。这样的做法是一种误区。实际上,无论化学必修还是选修教材中,实验都是教学中的重点,只有把握住这个重点环节,学生才能对化学越感兴趣,对知识掌握得越牢固。例如,对于配合物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配合物的内界和外界在溶液中的解离情况,可从外界含氯离子的配合物入手,用实验检验出氯离子,可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外界的解离。在《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授过程中,如果撇开实验,那么课堂将是沉闷而枯燥的。如果以实验引入将要学习的知识,再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和结论,预测实验的结果,则都能使学生把从实验中得来的知识,运用到实验中,强化并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学科,学习《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的兴趣。

五、对课堂的教与学进行反思

每位教师在授课后都会进行教学反思,并且做到比较到位。归纳出本节课的亮点、有何欠缺等,并在下一节课进行改进,反复进行反思,改进后将一节课不断完善。但是部分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的反思,特别是《物质结构与性质》这类比较抽象、难理解的教材,对“学”的反思更加重要,要通过在课堂、课后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得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并在授课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百发百中。只有“教”与“学”的反思能够双管齐下,才能保证《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学效率,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激发、唤醒和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生活体验,探究熟悉的生活的化学现象,使学生产生深刻的情境体验,生成新的知识。教与学过程中都要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王磊.化学教学研究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2]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

猜你喜欢
新课程改革反思
浅析新课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