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三题

2015-09-10 07:22叶水涛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博览群书海子陌生

叶水涛

经典阅读与博览群书似乎为阅读追求的应然境界,然而乔·梅西在为《文学的故事》所写的序言里作了不同的回答。他认为,“博览群书”并不意味着要辛苦地读遍所有公认的经典之作,钻研其中苦干篇章也就够了,夜以继日地将阅读时间都贡献给纯粹伟大的经典作家的著作,并将之视为道德的义务,这不但是不合理的,而且是对文学的审美功能的践踏、他告诉我们,不要追求广博,也不要忌讳偏狭,都依照各人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来读书。沉浸在浩瀚无边的书海中并不是聪明人的作为。他希望我们不要成为亚历山大·波普所辛辣讽刺的那样:满脑子毫无用处的知识,稀里糊涂地读书的书呆子。他认为读书也是一种艺术,一种优美的艺术,虽然不像其他艺术那样显赫伟大,那样更显得有创造性,但它也是创造,是“在接受中创造”。

阅读为什么是创造呢?在萨特看来,作家不可能单独完成作品,要使白纸黑字成为艺术品,就必须有一个人们称之为“阅读”的具体行动。他说:“既然创造只能在阅读中得到完成,既然艺术家必须委托另外一个人来完成他开始做的事情,既然他只有通过读者的意识才能体会到他对自己的作品而言的意义所在。因此,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顶召唤。”阅读过程是一个预测和期待的过程,组成阅读过程的是一系列希望和失望。读者总是面临一个仅仅是可能产生的未来,随着他们的阅读逐步深入,这个未来部分得到确立,部分则沦为虚妄、正是这个逐页后退的未来形成文学对象的变幻的地平线。

阅读的创造基于对不确定的探究,是在陌生中找到熟悉,是穿越困惑的感悟和领会。什克洛夫斯基说:“我个人认为,凡是有形式的地方,几乎都有陌生化……形象的目的并不是要我们去理解其意义,而是为了创造一种对事物的特殊感觉,即创造一种对事物的‘视觉’,而并非将它作为一种认知的工具。”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用大众语言写成,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手法区别于当时的高雅风格的诗歌语言,重新唤起人们对事物的敏锐感觉。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并不追求浅表的熟悉,文学的鉴赏也不是寻找已有经验中的真实。

当前,农村妇女余秀华轰动诗坛,她的诗歌引发广泛的阅读和评论,她的语言是质朴而原始的,颠覆了传统诗歌语言的雅致而雕琢。传统女性诗歌风格的婉约——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被她的粗野又不失细腻、似乎调侃的游戏之词和带有哲理与沉思的诗风所替代。她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有一种击穿庸常伦理的奇异和生命敞开的勇敢,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因为陌生,所以我们常常不能真切地把握作品。因为陌生,所以我们的解读和诠释就不能落入俗套。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一种明亮的色彩呈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教参在解题时提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标题是对诗中所涉及的自然景物及生活事物的概括,表现出作者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它是诗人所向往的一种幸福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贴近自然、物我相谐、融入生活体验的境界。”

然而,这是真实的海子,真实的诗歌意境吗?有学生对此表示深深的失望,“可怜的海子在写完这首充满了祝福和哀伤的诗歌之后,就离开了我们,一个真正的纯粹的诗人抛弃了我们,向天国去了。所以,这是一首绝望的诗,一首死亡之诗,也是一首安详之诗。”海子,一位胜利的诗人,同时又是一位现实生活中的失败者。幸福洋溢的背后有挥之不去的悲凉,以乐境写哀,倍增其哀,写出现实中诗人的迷惘。

猜你喜欢
博览群书海子陌生
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下什么
人最怕:深交后的陌生
熟悉的陌生词(四)
熟悉的陌生词(三)
熟悉又陌生的“”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九寨沟观海子(外四首)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
解析海子之《死亡之诗(之采摘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