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语言模因论与英语教学研究综述

2015-09-10 07:22武晶晶
考试周刊 2015年26期
关键词:模因英语教学

武晶晶

摘 要: 语言模因论是语用学领域的一个新热点,其复制传播的特点为语言文化的发展尤其是语言教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为了系统展现语言模因论在国内英语教学研究中的应用发展,本文对模因论的发展、模因论与语言教学的关系进行梳理,整理国内将语言模因论应用于英语教学的研究现状,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模因 语言模因论 英语教学

一、模因论与语言模因论

“模因”(meme)作为模因论中的核心词汇,最早出现在《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此书由英国杰出的行为生态学家、动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写于1976年。模因论作为一个通过研究模因的复制、传播及进化的新理论而得到广泛关注,它从新达尔文进化论的视角说明文化进化的规律,在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给人们全新的启示和新思路。

语言作为人类文化领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模因论能够对语言的起源和使用问题作出恰当的解释。人们学习一门外语通常尝试模仿外语的发音,进而模仿单词、短语和句子;人们学习母语是通过模仿而实现。结合模因的定义,广大研究学者得出结论,语言在通过模仿传播的过程中,自身就是一种模因。语言成为模因的载体,而语言不仅是模因,而且是模因的载体。谢朝群与何自然指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模因寓于语言之中,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语言在运用的过程中促进了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张金秋指出模因能在教育和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复制和传播,人们通过接受教育,得到相应的语言知识和文化信息,在运用的过程中对它进行复制传播,也就是在传播语言模因(2011)。

二、国内语言模因论应用于英语教学的发展

和国外相比,模因论在国内的发展相对较慢,许多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模因论加以关注。和西方学者在许多不同领域研究模因论不同,国内学者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语言学和社会语用学、翻译学及文化进化发展方面。2003年,何自然教授提出语言模因的概念之后,语言和模因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谢朝群和何自然(2007)在《模因与交际》中提到,语言学习本身就是语言模因,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要靠不断的复制来达到与别人交流和传播的目的。语言模因可谓给外语的教与学在中国的研究带来一道曙光,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笔者通过收集国内外语类期刊,在中国学术期刊网数据库搜索之后发现,语言模因论与外语教学相关的文章占有很大的比重,从2005年至2015年这十年间就有百余篇。其中大部分涉及英语教学的听说、词汇、阅读、写作和翻译等方面;还有一部分从理论上阐述语言模因论对于外语教学课堂的影响与启示作用。下面我们梳理一下国内语言模因论应用于英语语言教学的发展情况及学者们的见解。

(一)写作教学

自2008年以后,大量涉及将模因论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文章陆续涌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陈琳霞的(2008)和郎红琴的(2013),她们都指出,语言模因论给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提供全新的思路,在模因论的视角下,她们分别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研究。陈琳霞根据何自然对模因的分类,模因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把这两种模因类型的特点和写作结合;而郎红琴将写作过程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与模因的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四个阶段结合,倡导学生归纳总结,建立自己的模因写作库。有学者将语言模因论应用于四六级写作培训(刘彬,2010;纪旻琪,2011;唐婷,2012;张雪莲,2012);随着研究的深入,写作教学的对象不断缩小,如针对英语专业的写作、ELS和科技论文的写作等(张应亮,2009;郭亚玲,2009;陈征,2012)。

(二)词汇教学

从语言模因论的视角考虑,一种语言中已确立的成分,包括自由词素、词根词缀、粘着词素、词块,以及构词法和主要的词汇学习法都是词汇模因。有效的词汇教学是将这些词汇模因以一定的方式复制传播给教育对象。刘红见(2012)解释了词汇模因的类别和表现形式,并细致分析模因论对词汇模因的传播理论依据。王丽(2011)提到模因的选择性原理,应根据这一原理筛选教授内容,利用强势模因传播;同时利用模因生命周期,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模仿复制词汇和相应的文化背景。类似的在理论上分析模因论对词汇教学启示的还有邓大飞(2011)、张锦红(2012)、周四瑗的研究等(2012)。另外一些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行了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词汇教学实证研究(王玉琴,2010;刘芳,2013;韩琤琤,2014)。

(三)听说教学

中国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语言模因作为二语习得的切入点,被引用到听说教学领域。霍彬、刘星(2012)结合语言模因论的表现形式和特点,认为要适当调整英语听说教学的策略。如鼓励复制性和创新性模仿,提倡背诵这一语言输入手段,强调教授语音规则和提供大量听力输入训练。钟玲俐(2013)指出,二语信息加工的过程与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相切合。因此,要有机地将输入和输出过程结合起来,根据模因周期的四个阶段,设计听说教学课堂的步骤环节。张颖(2009)在模因论的角度分析了语言模因是听力输入和口语输出之间的桥梁,只有听说并重,才能发挥模因的桥梁作用。还有学者进行了类似的探讨,如朱战炜(2010)、黄扬(2011)、雷玉兰(2012)、阮礼斌(2014)等。

(四)阅读

阅读和听力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语言输入手段,英语教学和研究工作者都在不懈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赵一奇(2013)认为在模因论的指导下进行阅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重视和理解语篇的深层内容。他还详细解释了如何利用模因创建图式框架,为学生提供背景知识;如何利用模因创设阅读模仿策略。对于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描述,还有高林、刘卫东(2011)、陈阳芳(2012)、胡静芳(2012)等。邓大飞(2011)和陈阳芳、刘卫东(2012)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邓大飞针对受试对象进行了教学实验,旨在探讨模因论对英语阅读能力的影响。陈阳芳则提出模因论视角下运用“复述”这一阅读教学环节,有效强化语言学习效果。

(五)翻译

切斯特曼是最早把模因论引入翻译理论研究领域的,他把有关的翻译概念、观点及翻译理论统称为翻译模因,翻译研究成为模因论的一个语用分支。国内不少学者致力于翻译理论的研究,比如王斌(2004)在《密母与翻译》中指出翻译密母具有独立性和超隐喻性,主张从模因论角度研究翻译,并解释翻译模因对翻译教学的影响。马萧(2005)认为应重视翻译理论和翻译史的教学,培养翻译技能的过程应循序渐进,遵循翻译能力的发展阶段规律。黄慧、刘萍磊(2007)细致分析了模因周期理论和外语翻译教学的融合及教学策略。陈圣白(2011)和吉文凯、瞿慧(2013)分别将翻译模因论应用到口译教学和商务翻译教学两个翻译的分支领域进行分析和诠释。

三、结语

随着模因论研究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一线英语教学工作者将语言模因论和英语教学相结合。经整理发现,相关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学者们大部分都注意到模因论对于英语教学给我们的指导作用和启示,并结合教学实际和个人经验,探讨具体教学环节,但这只是从理论上为英语教学提供支持,并没有在实践中进行证明。而且大部分文章只是针对英语的听、说、读、写、译中单独一个方面进行讨论,不够全面,并未涵盖整个实际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从完整教学过程的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进行实验教学研究是未来语言模因论应用于英语教学研究的一个新思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Blackmore S.The Meme machine[M].Oxford OUP,1999.

[2]Chesterman A.Meme of Translation[M].Amsterdam:John Senjamins,1997.

[3]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4]陈琳霞.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J].外语学刊,2008.(1):88-91.

[5]陈圣白.模因论视阈下的口译教学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2011.(2):107-111.

[6]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

[7]黄慧,刘萍磊.模因论对外语翻译教学的启示[J].科教文汇,2007.(11):99-100.

[8]霍彬,刘星.语言模因论在英语听说教学中的运用[J].山西师大学报,2012(11):109-111.

[9]郎红琴.大学英语模因式写作教学探究[J].教育探索,2013.(9):52-53.

[10]刘红见.模因论视角下的英语词汇教学优化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11):14-16.

[11]马萧.翻译模因论与翻译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5.(3):72-76.

[12]王斌.密母与翻译[J]外语研究,2004.(3):38-44.

[13]王丽.模因论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1):135-136.

[14]谢朝群,何自然.模因与交际[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7.(2):46-52.

[15]谢朝群,何自然.语言模因说略[J].现代外语,2007(1):30-38.

[16]赵一奇.模因论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3.(9):113-115.

[17]张金秋.模因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7):104-106.

[18]钟玲俐.模因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1):170-171.

猜你喜欢
模因英语教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漫谈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
模因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