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认知与体验下的“青春期男女生交往课”设计

2015-09-10 21:51李六扣
考试周刊 2015年26期
关键词:男女生情景剧异性

李六扣

一、理念与目的

青春期是学生心理快速成长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绝大多数学生对异性认知存在明显的界限,但是这样的界限在不同学生身上存在很大弹性。实际交往当中存在两类问题:一是男女生交往过度的问题,这类问题可能来自男女生之间界限认知不清的问题,也可能存在情感亲密问题。二是男女生交往不足的问题,即男女之间根本不交往,这类问题出现加深了男女之间的神秘感,反而不利于男女生心理的成长。因此,有必要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当中进行适当引导。

二、设计和实施

(一)暖身活动,打破防御。

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与大家一起讨论一个都很感兴趣的话题,这就是青春期男女生人际交往。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先做个小游戏。这个游戏叫做“爱心互动”。

游戏规则:请男女同学们各站一排,后面同学的手放在前面同学的肩上,轻轻捏捏前面同学的肩,再捶捶前面同学的背,然后转过来,交换进行。

师:同学们在刚才游戏中,被同学捏一捏、捶一捶是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分享一下。

刚才同学们都得到了放松。在同学们互动当中,我发现男生一组和女生一组表现有些不同,请同学们说说有什么不同?引出今天探讨的话题: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

教学意图:通过爱心互动,让同学们彼此情感拉近,身体得到放松,课堂气氛活跃。同时,通过男女生的互动活动观察,感受男女生之间的差异性。

(二)小组讨论,性别认知。

1.进行分组。

分组方法是:总共40名同学,分成5个组,每组8人,每个组4名男生,4名女生,保证每个组内男女生之间的沟通。

2.问题思考,完成作业。

老师呈现问题:网络上一些流行语形容男生与女生特质的称呼,如女神、女汉子、男神、娘炮等。请同学们思考这些称呼都带有什么样的情感色彩,以及背后形容的男女特质包含哪些内容。

学生交流并回答。

老师进一步呈现问题:每一个同学都对自己有一个性别意识,有的感觉比较清楚,有的感觉比较模糊,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男生对女生的认知期望,以及女生对男生的认知期望各是什么呢?今天,老师给每个同学一个任务,写出你期望的异性形象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思考,写出期望。

师:请每个小组的男生、女生代表分别分享自己小组理想的男女生形象。

学生总结,说出理想的异性形象的特质。

教学意图:通过这一活动,让男女生之间增进性别的认知理解,获得彼此理想的异性形象的优秀特质,同时发现异性理想特质的多元特性。

(三)自主设计,情景表演。

师:在与异性同学的交往过程中,同学们的心理感受各不相同:快乐、疑惑、压力等情绪感受或多或少存在。请同学们从心理感受出发,可以呈现出一个困惑、一份压力、一段心路历程,小组创设相应的交往情境,每个小组创设情境,然后请小组同学将这个交往过程表演出来,给大家展示。

学生小组讨论、情景剧表演设计,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左右。

师:请同学们看小组的情景剧表演,其他小组观察他们的表演。

欣赏完,请参加小组表演的男女生分享交往中的心理感受。

教学意图:选择几个小组进行展示,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情景剧呈现,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气氛热烈,同学们能够从情景剧中获得认识与体验,如何正确地进行男女生交往。

(四)个人分享,师生总结。

师:刚才同学们欣赏了小组表演,也听了小组同学分享的交往感受,下面请其他欣赏的同学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异性交往的感受,谈谈自己在交往中遇到的问题或者交往经验等。

学生分享自己的交往经验。

师:通过同学们的分享,说明大家心里的想法还是各式各样的,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其实,刚才的男女生的“理想化”,实际上为男女生形象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参照,这个参照与我们的内心形象之间还是存在一些差异性的,这也给了我们一次自我探索的机会。

同学们在情景剧表演中呈现出了比较积极、优雅的交往方式,给了我们深切的情感体验。同学们的个人分享有提出问题,有分享心得体会,敞开心扉进行沟通。

教学意图:每个同学在看了情景剧之后,都会激发出内心感受,通过分享同学们的感受,更好地加深男女生之间的交往认知与感受,呈现出交往多样性与丰富性。

三、课程效果

这节课围绕着中学生青春期人际交往活动,目标内容的设计具有针对性,在课程设计上遵循了一条“互动—体验—分享”的设计主线,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学生课堂讨论热烈,积极参与,同时也能够表达出自己一些真实的感受与想法。就这一主题学生能够获得一些心理感受,加深学生对男女生之间交往的理解,加深对具体交往行为的认知。

猜你喜欢
男女生情景剧异性
难忘的科学情景剧表演
新媒体时代下情景剧的“新”呈现
——以情景剧《半条被子》为例
浦东美术馆·大玻璃·独异性
异性组
异性齿轮大赏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情景剧)一江之水
彝族说唱 男女生三重唱
大学男女生相互评价测验的内容与结构效度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