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新课程改革误区浅析

2015-09-10 07:22郭兆楠
考试周刊 2015年29期
关键词:音乐教学课程改革教学策略

郭兆楠

摘 要: 音乐新课程改革给单调、枯燥的传统音乐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音乐教育焕发出了无限生机。在新课改过程中,教师积极参与、认真探索,总结出了许多很好的教学经验。但某些教师,由于对课改的新理念缺乏深入了解,对新的教学方式没有很好的把握,丢弃了传统的有益的东西,盲目追求“时髦”,致使音乐课堂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陷入误区。

关键词: 音乐教学 课程改革 教学策略

一、忽视主导作用

现象(1):聆听《四渡赤水出奇兵》与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保卫黄河》时,教师没有引导,只是让学生反复聆听,让他们“自由听赏”。

分析:与传统教育只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相比较,新课程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发挥主体作用并非不要主导。离开主体只谈主导是“填鸭式”。而抛开主导,仅谈主体则是放任自流。本例中,教师可于聆听前适当设疑,聆听后,组织学生围绕设置的疑问进行讨论,加深学生的理解。

现象(2):教学《非洲的灵感》时,由于文化习惯等不同,大部分学生不喜欢。教师应学生的要求把这一单元整个“删除”,改唱《小苹果》等流行歌曲。

分析: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发挥音乐的文化传承功能和教育功能是每个音乐老师的职责。学生通过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本例中这位音乐教师的做法是严重失职,他使学生丧失了感受非洲音乐、了解非洲文化的一次良好机会。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音乐课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音像资料及优美的示范演唱、律动练习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确实不感兴趣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具体说出不喜欢的原因。在阐述这个原因时,他们已经对作品的表现手法、风格特征等有了一定的思考和了解。

流行音乐因其贴近生活、凸显时尚;宣泄自我、充满了亲和力与人情味,很受青少年的喜爱。对于学生学习流行音乐,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比较、鉴别,选择内容适当、艺术价值较高的作品,逐步提高审美判断力,提高音乐文化素质,不能没有选择地吸收。

二、忽视知识技能

现象(3):教学《渴望春天》一课时,教师创设了非常贴切的情境,设计了丰富的合作、表演、创造等环节。一节课热热闹闹,同学们兴高采烈。但到下课时,没有几个同学能唱准第三句的变化音和唱好第四句的前倚音。演唱的声音和换气的方法也没有掌握好,更不用说二声部的合唱。

分析:知识与技能是音乐新课程三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在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同时,同样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本例中教师应设计好重难点突破这一环节,把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融入所有教学活动中,并贯穿始终。

三、盲目合作探究

现象(4)听赏完《婚礼进行曲》与《葬礼进行曲》后,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二者在音乐体裁、节拍、速度、力度基本情绪、应用场合等方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时间已过去许久,学生们已得出了答案,但老师并没有让学生终止讨论。

现象(5):在听赏完《春天来了》后,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自选一种方式表现春天。同学们才刚刚开始,因为已经接近下课时间,教师匆匆中止了讨论,并让学生上台表演,结果各组学生都不知所措。

分析: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实际上有不少教师应用了形式主义的做法,以为“合坐”就是“合作”。

现象(4)中,无需用太多时间讨论甚至无需讨论的问题都给予了较多的时间,造成教学效率低下。现象(5)中,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讨论没有时间保证,还未进行到合作的状态就在教师的要求下草草收场,其效果可想而知。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对合作探究真正的目的、时机和过程没有进行认真探索。

四、学科综合过度

现象(6):教学《长江之歌》时,为了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的理解,教师详细介绍了长江从源头流入海口所经省份的风土人情、地质气候特征等,并就长江在水资源、气候、生态保护、航运等方面对我国的重大影响进行了阐述。一节课上完,许多学生对音乐老师说:“您太厉害了,比我们地理老师讲得好。”

分析:音乐课堂所有教学活动必须始终围绕着感受、体验、理解、表现音乐进行。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是为了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教学时,必须分清主次,以音乐为主体。任何脱离音乐或者比重“超标”的综合都失去了音乐审美的含义。

五、过于依赖多媒体

现象(7):在许多条件较落后的学校,音乐教师表示没有多媒体,新课程改革无法实施。而在条件好的学校,音乐课里很难听到教师的范唱范奏,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代替音乐教师完成这一项工作,教师上课做得最多的事就是点击鼠标。

分析:音乐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信息与网络时代,多媒体成为音乐教学新的有效资源。合理借助多媒体,的确是实施音乐新课程的一种手段,但绝非是唯一的手段。没有多媒体,音乐教学资源仍然非常丰富。关键是教师必须改变思维,提高认识。如能因地制宜、潜心挖掘,则无论在什么地方,肯定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的课改之路。

教师现场优美的范唱范奏对学生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优美的范唱范奏正是专业音乐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之所在。音乐新课程改革并非把教师的主导活动改成单一的点击鼠标;若是那样的话,则任何人都能将音乐教师取而代之。音乐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同时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喜爱、理解音乐,音乐新课程改革才能可能成功。

六、教学评价偏颇

现象(8):一位同学在台上大声唱着《摇篮曲》,演唱出现了许多节奏错误。唱完后,教师说:“你真棒!”

分析: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同时还指出,评价是为了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一味批评并不可取,一味表扬同样弊大于利。对学生而言,过多的表扬导致上瘾,迷恋表扬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起不到鼓励的作用。至于本例中,教师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连错误也不给及时指出、纠正。这实际上是传达了一种错误的信息,给学生的认知造成了混乱,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理应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明确的是非和如实的评价。

任何事物的发展、成熟都需要一个过程,音乐新课程改革也不例外。只要每一个音乐教师在课改实践中,处理好发展与继承的关系,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少一些盲目的跟从;多一些踏踏实实的教学作风,少一些形式主义的花架子,音乐课堂教学就能远离哗众取宠的“新潮”,远离“时髦”的误区,变得更加扎实、朴实、真实。

猜你喜欢
音乐教学课程改革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研究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