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文情怀浇灌在语文课堂上

2015-09-10 07:22庄清江
考试周刊 2015年29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情怀语文课堂

庄清江

摘 要: 多数的课堂教学过多地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个性的解放、人文情怀的熏陶。在成绩优先、升学压力的冲击下,原本应有的生动、活泼、充满人文性的语文课堂变为冷冰、死寂。如何不再让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如何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培养他(她)们的人情味?作者从文本的使用、课堂教学的技法阐述做法,旨在唤醒语文课堂教学“人情味”的回归。

关键词: 语文课堂 人文情怀 依文传道 关一直以来,大多数语文教学实践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即知识的传承,而忽视对学生个体情感和独创精神等人文性的培养,忽略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使语文失去“文”气情味。

语文课标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堂要解决学科的双重性质的任务。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把语文课程的知识传授和人文精神融合起来已成为语文课堂的重要任务。

课程改革如一记沉钟,将我们从昏沉中击醒,让课堂重展生机。结合教学实践,我有以下体会。

一、依文传道,教学生以人情

古语云:“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它明示了文章的社会功用。语文教材和经典作品(定篇),是作家通过文字、情感或文学形象表达个体对于人的存在、价值、意义的思考,重视人的个性情感、主体思想的表达,是人文教育与培养人情最好的载体。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长远而深刻的。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语文课程对人性熏陶点染的作用,通过朗读、交流、思考反复咀嚼文章的人道、情味。

在《背影》中,朱自清先生以真挚而动人的笔调,抒写了自己和父亲之间那种互怜互爱又颇具生活典型的父子亲情。它感动了许许多多游子,在平淡得看不出一点波澜的文学背后,隐藏的是比山还厚重的亲恩。在教学中通过对文中精写慈父过铁道、翻爬月台为儿买橘精彩语段的朗读,学生感受沉甸甸的父爱。通过启发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自己的“感”用心用情体会“身边的父爱母恩”,由学生讲讲自己的父母,讲讲自己的生活,细细领悟在自己生活中“如水的母爱,如山的父爱”,用眼用心用口,用自己的一切感官学习语文。从文品人,从文字中感悟亲情,进而培养学生的真善美、人情美。

二、激励赏识,给学生以自信

新课标提出: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学会学习、学会发现……

这个要求,对于教育者而言是振聋发聩的。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是兴趣,而兴趣最大的助推力是肯定和赏识。“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在教学过程中赞美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便道,一剂良方。赞美可以启智,对孩子发自内心的赞赏,可增强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在师生间营造信任、依赖、民主的氛围。在教学中多用“你提的问题很有创造力”“同学们考虑问题比老师还周全”“再想想,有没有更好的词语”“你不但是位哲学家,更是位诗人”等赞美激励性的语言,学生会敢于发言,乐于表达,思维发散了,教学效果便不言而喻。

三、阶梯目标,关注个体差异

真正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差异,重要的途径是交流。一位好的老师会善于把握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调整教学。

在写作教学中,我向来喜欢将快乐贯穿写作,为此我经常结合作文题目让学生合作故事,合作游戏,合作表达,甚至合作写作,让学生无拘无束地相互交流。可是在一次重写《家》这一试卷中的作文题时,有一个平时表达较差、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的发言令我和全体同学震惊:“老师,我没有家。”原来这位学生的父母离异,父亲沉迷赌博,根本无心管他,哥哥已经流浪在外,不知所踪。他则寄养在姑姑家,姑姑一家人对他爱理不理,所以他认为自己没有家。听到这个情况,我对该生说:“快乐,是我们写作的手段,目的是让同学们在情境中自由地,轻松的展露自己的个性,让大家达到真正的快乐,但文学史上的许多‘怨’文更加精彩,大家在写作中不妨将一些心中的不快和怨恨写出来,也可能是一篇好文章。”后来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这位学生写出了一篇十分不错的文章,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不同学生,不同目标;不同学生,不同要求。老师的人文情怀应惠及每个学生,尊重和包容每一个学生,无论他是聪明还是愚笨,是乖巧还是顽劣,是富足还是贫穷。老师应把爱均匀地撒向每个学生的身上,一视同仁,万不可厚优薄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自然会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四、放下架子,发挥教师魅力

长久以来,“师道尊严”架子的作祟,让教师一直在极力维护自己的“高富帅”形象,而不敢踏越雷区半注差异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情怀语文课堂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