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之花在哲学课堂绽放

2015-09-10 07:22陈碧凤
考试周刊 2015年29期
关键词:生活与哲学哲学思维能力

陈碧凤

摘 要: 哲学作为引导中学生成长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哲学教学中出现轻思维培养等现状,高中生身体、生理成熟和心理、思维的幼稚在当下形成强烈对比。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要寓教于乐,激发兴趣;行成于思,启迪心智;知行合一,提升境界。

关键词: 《生活与哲学》 哲学 思维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作为引导中学生成长的主流意识形态,着力于解决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选择及审美情趣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认识自我、改造自我,是适应中学生追求真理、构筑精神支柱和提高全面素质需要的基础理论,其教学质量,对中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生活与哲学》教学的现状与困境

(一)重知识背诵,轻思维培养。

有些政治教师不能真正理解哲学是一门智慧学科,将总结好的知识条目印给学生直接背诵,上课简单地读读原理方法论等。这种方式短期内对提高学生的成绩会有一定作用,但没有辩证思维能力的提升,光靠死记硬背,结果必然导致学生不会灵活运用。这种短期的投机行为是以牺牲学生的终身思维发展为代价的,与哲学的考核目标和要求背道而驰。

(二)重教条教学,轻育人功能。

哲学内容就等于“世界观+方法论”,这是当前高中教师教授哲学时的普遍想法。在《生活与哲学》教材中,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构成章节内容的基本框架,哲学思维方式则是隐于教材中的一条主线,德育功能是目的。教学过程中不实现德育目标,会使哲学教学大打折扣。

(三)重结果传授,轻教学过程。

本该是课堂主体的学生,其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及学习体验等被“置之度外”,结果是教A师不会教,不懂得教学策略,教学效率低;学生不会学,学不懂,学习效率低。而实质上,不管是作为智慧之学的哲学本身还是新课程实施的精神实质都更需要思辨、争论、对话和交流。

某些高中生上初中时就对政治课的教条和空泛产生反感,他们将这种反感带到高中,难以产生学习哲学的兴趣与热情。长此以往,不仅会给他们带来身心的压力和伤害,而且会让他们无法理性地面对生活和处理事务,更会使他们日渐成为不成熟、不健康和不理性的人。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培养哲学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寓教于乐,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好动力”。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哲学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古板、单调、机械、沉闷是高中哲学课堂之大忌。

1.引经据典,营造诗意课堂。

寒山石在《诗歌的哲学底蕴》中说:“人类有一棵常青的智慧之树,那就是哲学;诗就是这棵智慧之树上盛开的花朵。哲学是含蓄的诗,诗是形象的哲学;哲学是航行的船,诗是高扬的帆;哲学是奔涌的海浪,诗是飞溅的浪花。”可见“哲理”和“诗意”是一对孪生兄弟,若适时适当地引经据典,则必能营造浓厚诗意的教学氛围。

诗词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成语、俗语、名人名言则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趣味故事蕴含着哲理,通俗易懂,充满理性智慧,回味无穷。所以,引经据典,使用诗性的语言,营造诗意的哲学课堂,可以启迪学生思维,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讲课的意味和吸引力,使课堂充满激情,充满活力。比如我借助“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日出江火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所描绘的不同意境的对比讲解“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特点”。又如我引导学生在西方哲学典故“秃头论”、“谷堆论”的争辩中,懂得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此外,教学中应用一些精练优美、蕴含智慧、发人深省的名人名言说明和提示哲学概念和原理,既能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又能陶冶学生情操,一箭双雕。

2.挖掘教材的美育资源,营造美感课堂。

“美是教育的一种境界”,“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哲学作为一门思考宇宙、问辩人生的学问,应该让学生充分体验天地人生之大美,引领学生学会审美人生。新教材《生活与哲学》与以往教材相比,其突出的亮点就是为很多教学内容配备相关的图片和诗文,令人赏心悦目,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框,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瑰丽的历史画卷——碧水荡漾的都江堰、裹在金秋色中的雄伟长城、巍峨精致的莫高窟;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哲学这些图片中体味人类改造自然的崇高与壮美,进而理解“美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美是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统一”(李泽厚)。

(二)行成于思,启迪心智。

1.借助实物演示,让哲学具体化。

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要“示实物,后教文字”。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凭语言、文字这些抽象的符号,那么所能唤起学生表象的完整性和鲜明性,远不如刺激物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所产生的知觉那样鲜明、具体和深刻。

哲学概念和哲学原理具有抽象、概括的特点,学生理解掌握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借助实物演示往往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如在引导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关系“原理时,我以教室里的电风扇为例,请学生思考:“现在,电风扇一动也不动,它真的不动吗?绝对不运动吗?为什么?”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它相对于地面和天花板来说是不动的、静止的”;“地球还绕着太阳在公转,电风扇在随着我们‘坐地日行八万里’”;“组成电风扇的分子、原子也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等等,最终,大家得出结论:电风扇的静止是相对的,它始终处于不停息的运动中。学生深刻理解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选用生活素材,让哲学生活化。

高中政治课给人的感觉是架子大,理论强,尤其是《生活与哲学》,学生感觉哲学离生活远,并且深奥难懂,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把书本上的复杂的理论简单化、生活化给学生。研究课本,研究学生,对于一些复杂的理论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到亲切实在。关于如何把观点讲清楚,阿尔都塞说:“要想避免论点的枯燥,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它们是如何发挥功能的。这不是一个例证,哲学是不能加以例证或应用的。它被运用,它只能通过实践来学习,因为它只能在实践中存在。”

例如在教学“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时,让学生结合自己对网络的认识,谈谈网络对自己的影响。学生既能谈到网络影响的利与弊,又能知道网络对个人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并不在于网络本身,而在于使用网络的人。这就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还会转化,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因为是学生看得见的实例,所以很有说服力。

3.创设问题情境,创造思辨空间。

在哲学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感性情境,寓抽象、思辨、深刻的哲学道理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能更有效地唤醒和启迪学生的心智,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创造更大空间。

教师创设情境时,形式要生动活泼,手段要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形象化语言描绘,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可以借助网络工具,让学生在虚拟的生活情境中体验;可以小品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再现生活的某一片断,等等。对于中学生而言,哲学道理是枯燥的,只有当它与鲜明具体的形象密切结合的时候,它才能活色生香、风情万种。

4.巧设课堂布白,达到思辨效果。

哲学注重思辨,思辨需要时间与空间。教学提问的价值在于教师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获得新知,而不是简单应答。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中的“布白”艺术,要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巧妙设置“布白”,如提出问题后或者讲完一个观点、一个原理后,要留下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使学生有问题思考,有时间思考,有机会思考,相对地少一点灌输,多一点启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更充分。

那么,在哲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布白?例如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这一课中,我为了让学生理解“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与“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播放了视频“200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尾山宏”的片段。在播放完视频后,我没有紧接着讲授,而是留出大约十秒钟的时间静默,此时我无言、学生无语,但从学生激动的神情可以看出,他们的内心体验激烈,视频情境对学生的感染作用显而易见,教室里形成一种“暗流激荡“的氛围。这样的氛围帮助学生进入自悟的境界,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在捍卫正义的道路上,人们可以超越一切界限,而唯一不能失去的就是正义响在心中的声音”。这十秒钟的布白远胜于教师十分钟的说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生的“自悟”里实现。

5.妙用典型时事,开拓思辨视野。

哲学课应该通过引领学生体会哲学思维高于一般思维、哲学观点高于一般看问题的角度,哲学课不妨投学生所好,选择学生深感兴趣的时事素材,帮助理解和运用哲学的智慧,从而体现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让师生体会其他学科知识无法实现的高旷之类,取得启迪心智的理想效果。

例如:“实践及其特征”这一内容,就可以通过2011年“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的时事理解。通过引入这一素材,成功帮助学生理解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征。高效完成哲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之后,教师通过人类对月球的逐步认识,从最初的月宫神话传说,到太阳系中月球的身份识别,再到探测月球、近距离探测月球和登月计划,设计一系列问题,从哲学的高度帮助学生完成对人类这一盛举的再认识,更成功领悟和内化“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重点哲学理论。

(三)知行合一,提升境界。

知行合一是通过开展一些哲学实践活动培养高中生的哲学素养。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观点。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而是“思想所把握到的时代”。哲学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实践性既是哲学安身立命之本,又是哲学存在之根。

1.开展哲学辩论活动。

高中生喜欢哲学辩论活动,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和感受,乐于参与有竞赛性课堂思维活动。教师在组织辩论活动时要做充分准备。第一步要了解学生有无辩论和演说的经验。如果学生只是听说过或者看见过辩论,没有亲身参与过辩论,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辩论规则与技巧的培训。第二步要选择合适的辩题。这一步师生可以共同选择,最好由学生提供辩题,教师精心挑选。第三步要分组。分组的方式要多样化。第四步要分配任务,各司其职。第五步要辩论。第六步要评价总结。

2.鼓励学生写哲学论文。

阅读能够开阔视野,写作会使人思考得更深入。哲学教师要启发高中生思考身边的哲学问题并记录下学习的心得和感悟,写哲学论文是培养高中生哲学素养的好方法,它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另一方面能提升学生的哲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彭爱波.提升哲学课的“哲意美”[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2(3).

[2]郭绍仪.让理性思辨在中学哲学教学中绽放魅力[J].思想理论教育,2011(4).

[3]汤鸣霞.高中生哲学素养的培养[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5).

[4]李勇斌.让哲学走进学生的心灵[J].中学政治参考,2009(7).

[5]缪兴秀.营造诗意的哲学课堂[J].中学政治参考,2009(1-2).

[6]韩梅.哲学课启迪学生心智的三个策略[J].中学政治参考,2010(4).

猜你喜欢
生活与哲学哲学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菱的哲学
培养思维能力
《生活与哲学》教材辅文的特征、功效及运用
学生的“难”,老师的“解”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