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主与自由的关系

2015-09-10 00:01郭兰英
考试周刊 2015年29期
关键词:专制平等自由

郭兰英

摘 要: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民主和自由是人类追求的目标、现代社会的标志,二者是和谐、并行不悖的,事实并非如此。民主与自由有各自的内在逻辑,如果这两种逻辑互不相容,就会发生冲突。作者结合对经典的阅读,尝试论述民主与自由的关系。

关键词: 自由 平等 民主 专制

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认为:“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国家只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如果自由被强力剥夺,则被剥夺了自由的人民有革命的权利,可以用强力夺回自己的自由。”[1]正是在这种自由、平等的口号下,法国下层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在革命初期一度建立了符合自由理念的政权。但是由于革命胜利的果实并没有被普通民众分享,他们在平等口号下再次革命,建立了新的政权。新政权更多地倾向于平等,即建立民主政府,而逐渐地远离自由的理念,这是源于卢梭对民主制的批判。卢梭认为民主制度下,“多数人去统治而少数人被统治,那是违反自然秩序的”[2]。他提出一条原则:“只要政府的职能是被许多执政者所分掌时,则少数人迟早会掌握最大的权威;仅仅由于处理事务要方便的缘故,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大权在握。”[2]卢梭在这里阐述了民主制可能导致的两种结果:一种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会导致扼杀少数人的自由,违反人人自由平等的原则。另一种是由于人民不可能无休止地开会讨论公共事务,必须建立各种机构,这必定引起行政形式的改变。而行政形式的改变,为少数人在民主名义下的专制提供了可能,即民主导致独裁。对这样的民主,卢梭是反对的。他的原则是“愿有自由而危险,但不愿安宁而受奴役”[2]。卢梭的担忧在法国大革命过程中不幸成为事实,革命者渐离自由的理想,在民主名义下走向少数人的专制,最终造成拿破仑的独裁,彻底背叛自由的原则。

当法国人处于“安宁而奴役”的状态时,杰出的思想家托克维尔在其著作《美国的民主》中表达了对美国民主制度的向往之情,并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分析法国大革命发生的原因,探讨为什么没有建立美国那样完善的民主制,寻求法国人民放弃自由、追求纯粹民主、平等的原因。他认为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在追求自由这方面做得不成功,在论述中以伏尔泰为例:“伏尔泰很少思考这个问题;在英国逗留的三年使他看到了自由,但并未使他热爱自由……他最羡慕的是英国人的学术自由,却不大留心他们的政治自由,仿佛没有政治自由,学术自由仍能长期存在。”[3]接着托克维尔批评了经济学派的思想:经济学派赞成经济领域的自由政策,但缺乏严格意义上的政治自由思想。还指出,法国现存的政治制度与自由制度的建立完全不符;当有人将政治自由引入这种制度时,就导致了危害极大的革命。这些徒劳无功的努力使法国人认识到与其追求自由还不如在一个主子下面平等地生活,毕竟这样还可以尝到一点甜头。人们为了现实利益,往往容忍民主制度下的专制,而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托克维尔认为“对于那些善于保持自由的人,自由久而久之总会带来富裕、福利,而且常常带来财富;但有些时候,他暂时使人不能享受这类福利;在另些时候,只有专制制度能使人得到短暂的满足”[3]。托克维尔崇尚自由甚于民主,他认为法国当时处于民主专制状态是因为缺乏政治自由的思想和追求政治自由的勇气。

从上述分析可认识到,西方有警惕民主专制的传统,而消除民主专制的最好办法就是自由,保证人民免于被强制的自由。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在四个层面满足自由的需求,即政治的层面、经济的层面、思想的层面和伦理的层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思想的层面①。这一点在近代中国尤其明显。自由思想在近代中国基本只停留在思想层面,其他层面则很少。

在近代中国,随着西方侵略者的到来,民主、自由思想传入中国,被先进中国知识分子接受,如严复等人译介了大量西方近代科学、政治思想书籍。在学习、借鉴西方思想时,严复提出了“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主张。他认为:“彼西人之言曰:为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勿相侵损而已。侵人自由者,斯为逆天理,贼人道。”自由是生而有之的,剥夺他人自由则违背天理人性,强调自由的重要性。“富强者,不外利民之故也,而必自民之能自利始;能自利自能自由始;能自由自能自治始,能自治者,必能其恕、能用絜矩之道也”[4]。严复强调民主和自由是密切相关的,自由以民主为基础,民主是自由在实践层面上的表现。

鲁迅认为欧洲的民主革命“扫荡门第,平一尊卑,政治之权,主以百姓,平等自由之念,社会民主之思,弥漫于人心。流风至今,则凡社会政治经济上一切权利,义必悉公诸众人,而风俗习惯道德宗教趣味好尚言语暨其他为作,俱欲去上下贤不肖之闲,以大归乎无差别。同是者是,独是者非,以多数临天下而暴独特者,实十九世纪大潮之一派,且曼衍入今而未有既者也”。鲁迅在国人崇尚民主时很清醒地认识到民主可以造成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制,指出统治者可以民主名义排除异己。面对可能存在的民主专制,鲁迅开出的药剂是:“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5]强调保证个人的自由是避免民主专制的良好方法。二十世纪初,鲁迅这样的思想显得有点早熟、异类,毕竟当时中国还没有步入民主社会。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自由、民主在思想传播过程中逐渐走向分离——倡导者更倾向于民主,而忽视自由。《新青年》以科学、民主为口号,陈独秀等人提倡西方的自由思想,但在整个五四时期,民主呼声高于自由。五四以后,民主呼声日益高涨,而自由除个别时间比较活跃外②,更多的是低调。或诚如托克维尔的分析,民主可以使人分享现实利益或保持安宁而受奴役的状态;但自由可以使人失去既得利益,甚至陷入动乱之中,这大概就是整个现代中国民主呼声大于自由的原因。

注释:

①参见殷海光:《自由主义底蕴涵》,《殷海光文集》(第一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②自由主义思想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和四十年代后期比较活跃,前者以胡适和《新月》为代表,后者以储安平和《观察》为代表,但他们的思想基本没有进入政治实践的层面.

参考文献:

[1]何兆武.社会契约论·译者前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4]严复.论世变之亟——严复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5]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专制平等自由
“专制”与“民主”
小学教育中转化差生之我见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民主时代的新政治科学
学会和孩子沟通 别让父爱变“专制”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
批评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