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突破

2015-09-10 07:22谢青祥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23期
关键词:不足初中信息技术有效策略

谢青祥

摘要:为了实现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突破,使学生能操作,能理解,更能创新,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本文主要探究了目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不足,以及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期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实现高效课堂。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不足;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23-0135-02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目标就是使学生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灵活应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要从提高学生的能力出发,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积极地进行探究和实践,在操作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操作水平,实现知识的创新应用,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目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1.理论讲解过多,动手实践机会少

信息技术应该是学生能够进行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一种手段,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可是在具体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往往通过讲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不是通过动手操作。虽然教师会安排上机实践课,可是操作课上学生往往是练习一些自己熟悉的,或者是自己认为好玩的练习,有的甚至会在课堂上画画或者玩游戏,并不是教师要求练习的项目。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不高。

2.课堂灌输严重,缺少学生的参与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采用的多是对学生进行“灌输”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无法表达自己的不解和困惑。只是按照教师的讲解在听课,其在课堂上的表现非常机械,缺乏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他们能力的提高。

3.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学知识

目前,很多信息技术教学都存在着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滔滔不绝地把知识要点和重点讲解给学生,并要求学生记住和掌握。而没有关注学生是否感兴趣或者学生是否真的听懂了。学生们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在课堂上都是昏昏欲睡,尤其是在讲理论课时。

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和策略

1.“学一学”,学生成为主体

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动起来,通过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来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后,会积极探究,在思考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从而提高理解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学生的思考习得知识,让学生能够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高效课堂的实现。例如,在讲授《输入和修改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学一学”。学生通过对教材的探究以及以往经验的回忆,逐步地掌握了输入文字的方法,并对输入结果进行保存。通过思考,学生能了解如何去修改输入的文字;通过查找替换的方式进行操作,学生能掌握如何进行复制、移动、删除等操作。有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能充分地调动起自己的思维,让大脑快速地运转起来,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探究和学习新知识,从而快速地掌握新知识。

2.“论一论”,合作交流探究

新课改提倡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探究中,主张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和探究。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论一论”,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知识的探究和观点的分享。学生通过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能把自己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认识都表达出来,从而实现知识的分享。在讨论中,学生之间可以畅所欲言,做到优势互补,从而对课堂更感兴趣,在课堂上动起来。交流也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灵感,增加学习的欲望和主动性,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例如,在讲授《对文字进行修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如何打开指定文件夹中的文档,并对文字进行字体、字号、颜色等的设置?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原则?学生会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讨论。通过彼此的交流和沟通,学生能掌握其中的技巧,学会改变文字的字体、大小、颜色等,并且牢记“先选定,后操作”的原则。讨论时虽然学生会各执己见,但这样反而能更加牢记讨论的过程,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深刻的认识。

3.“练一练”,提高操作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实践是至关重要的。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能够灵活地应用,熟练地掌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练一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地提高能力和技能。如果学生只是掌握了理论知识,而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那么,这样的理论知识很快就会忘记。但是,如果学生通过实践和练习对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则能够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和程度。例如,在讲授《在墙报中插入图片与艺术字》时,由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了方法和策略,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来进一步巩固和练习这些知识。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份墙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对墙报进行装饰和调整,使其能够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在装饰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对学习过的插入剪贴画、图片文件的方式进行操作练习,还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审美来调整图片的大小、位置,以及文字的环绕方式等,练习在文本的适当位置插入艺术字并对部分格式进行修改和调整。教师还给学生布置了恰当的练习任务,这不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从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信息技术操作能力。

4.“导一导”,教师辅助理解

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领路人和指导者。在学生出现困难和困惑时,教师要及时地进行“导一导”的点拨,使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思路和学习方法,从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例如,在学习《资源管理器的用法》时,很多学生对资源管理器的用法并不熟悉,感觉这个概念很抽象,不好理解,因此,学习兴趣不大。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对于教师提出的如何打开资源管理器这一问题,学生们先自主探究,大多是通过“开始—程序—资源管理器”的方式打开,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资源管理器打开的方式有很多,大家可以大胆地进行尝试,看看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尝试右击或者其他键的帮助。”教师的一句话让学生的思维变得开阔了,他们不断尝试,不仅找到了更多的打开资源管理器的方法和手段,而且提高了学习能力,促进了高效课堂的实现。

总之,通过信息技术课,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使其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成为学习的主人和课堂的主体,能够在课堂探究中积极思考、认真探究,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实现动手实践能力的进步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崔允.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06):14-15.

[2]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J].名师开讲,2007(5):21-22.

猜你喜欢
不足初中信息技术有效策略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关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
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有效开展幼儿游戏课程教学的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