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培养学生材料分析的能力

2015-09-10 07:22林清宇
考试周刊 2015年21期
关键词:能力培养

林清宇

摘 要: 本文主要以近三年福建省高考生物试题为例,着重分析了高考命题材料化的特点,并介绍了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如何关注课堂教学情境化,从而使学生提高材料分析的能力。

关键词: 福建高考 材料分析 能力培养

新学年又一届的高三教学工作开始了,多年的高三总复习过程中,大量的理综练习试题及近五年的高考真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像我一样的青年教师深刻地认识到,培养学生的材料分析及理解能力何等重要。

一、高考命题材料化

纵观近几年的福建省高考试题,不难发现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及其相关理念的推广,福建高考生物命题的形式悄然发生改变。我省高考生物试题不再单纯考查某个知识点的识记,而是采用多元化的材料创设情境,从而考查学生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和考纲要求的知识点的迁移应用能力。这种多元化的命题情境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当年或近几年的学科前沿信息。例如2012年福建高考理综选择题第5题以“双脱氧核苷酸的研究”为背景材料,结合必修Ⅱ中DNA复制的相关知识考点,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及对材料文字的分析、信息提取、整体思维等能力;2010年福建理综第32题以“红细胞生成素的研究”为试题背景,考点涉及基因工程的内容和细胞工程中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技术的相关知识点。

这样的试题设计,让考生在首次接触题目的时候有种措手不及、“高大上”的感觉。比如:在上述考题中出现的“双脱氧核苷酸”、“红细胞生成素(EPO)”、“肾衰性贫血”等专业术语,一下子让考生有“好专业”、“高科技”的感觉,无形中产生考场心理压力。其实,这种类型的试题一般都是高开低走,考生只要保持平常心态,做到正确解读,从题目提供的情境材料找准突破口,识别其考查立足的核心知识点,就能从这种“超纲”的假象中突围而出。

2.贴近考生日常生活的事例。例如2010年福建理综填空题第26题关注“生态环境”方面,以引发东海赤潮的东海原甲藻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对培养液温度和pH等环境因素的实验探究,了解这些环境因素对该藻类光合作用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东海赤潮发生的机理。又如2011年福建填空第27题的“甘蓝杂交”;2012年选择第3题的“茶园生产中的物种丰富度的调查”;2012年填空第26题的“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大菱鲆”、“双酚A”等。

这种类型的高考试题,其涉及的材料大多贴近考生的日常生活,让考生在紧张临场应考的同时无形之中增添几分亲切感,而且这类的试题还能让考生增强对社会生活焦点的认识。那么,考生在解题过程中就要“处乱不惊”,从具体的空格出发,联系其所涉及的知识点,同时解题时要特别关注空格前后句之间的联系,不被繁琐的题目材料所迷惑。

3.图形、曲线等图文信息。例如2010年选择题第5题“人WNK4基因部分碱基序列及其编码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示意图”、2011年选择题第2题“玉米和花生净光合速率的变化曲线”、2011年选择题第4题的概念图分析等。这种类型的考题是高考命题中最基本的形式,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知识整合及迁移的特点,是各地市特别是福建新高考一直以来占据命题比重较大的一种形式。考试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应重点关注图形中的核心过程及曲线中的横纵坐标、单位等相关细节。运用相关的知识对图形、曲线进行分析,同时注意语言文字表述及书写的规范性。

二、课堂教学情境化

通过上述的归纳分析不难发现,高考对于学生的能力考查是相当侧重的,为了让学生从容应对这种多元化的情境题,教师应当在熟悉教材、练习及相关材料的基础上,发挥专业技能,充分挖掘日常课堂,创设相应的试题情境,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明确现有教材中有哪些资源是可以利用的,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1.必修一所涉及的知识点既是对初中生物知识的一个衔接,又是对其的拓展和延伸。以细胞为核心,让学生了解细胞,并进一步深入掌握细胞的元素、分子组成及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例如:细胞的新陈代谢、细胞的增殖等)。而其中的新陈代谢更是长期占据福建高考的高频考点,而且题型遍及选择和填空的各种类型题目(例如:材料型的、曲线型等)。同时,必修一所涉及的生物学实验占据考纲所要求的16个课本实验中的10个。这就为实验型的试题提供了极丰富的教学素材,如“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等。本模块中还涉及纵多科学家的科学实验,如光合作用的过程,其所涉及的科学实验及研究方法完全可以让学生亲历一次具体生动的科学探究史。同时该模块所涉及的科学实验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的良好素材。

必修二的知识涵盖主要涉及遗传和变异,也是最能体现理科思维的部分,它要求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的概念并在特定的题目中灵活应用。例如:孟德尔遗传规律与伴性遗传,这类型的实验设计题在福建高考中几乎是每年必考部分,因此也成为教师日常复习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部分。此类题目在解题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但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实验设计的能力。

必修三相比于必修二模块,更侧重文字、流程图的理解记忆。从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出发,一直到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的稳态调节,包含很多概念图的解读,这就为锻炼学生的图形分析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如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过程图等。有关生态环境保护及种群、群落等相关内容更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得做到“巧”。教师要在课堂上真正触动学生,首先就要想方设法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引用、营造贴近学科、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多方面情景素材信息则是一种很理想的刺激方法,同时通过教师的个人魅力及优秀的板书、绘画等方式,让学生爱上高中生物复习课。例如,复习血糖调节内容时,教师通过板画的形式将整个过程展现给学生,不但达到复习相关内容的目的,更培养学生分析图解的方法与技巧。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让学生在课堂上时刻保持“因疑而学,因学而疑”的这种状态。我在二轮的复习教学实践中发现,采用一定问题串的形式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有“预谋”的设计好相应的问题串,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逐渐地形成一个思维梯度,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波.浅析初中学生解析历史材料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1(25).

[2]刘步春.普通材料也能烹出“佳肴”——教你用熟悉的材料做文章[J].新语文学习(高中版),2006(10).

[3]王实泉.重视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高三生物实验总复习策略[J].中国民族教育,2009(04).

猜你喜欢
能力培养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论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艺术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基于就业视角的中职烹饪专业教学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