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课堂演绎不一样的风景

2015-09-10 07:22沈忠良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重组设疑拓展

沈忠良

摘要:课程标准提出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而未来的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未来的教育是培养信息能力的教育,未来的人才是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能力的人才。因此,本文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需要更好地研究探讨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问题,即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信息素养;设疑;重组;拓展;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2-0028-03

杜威说过,“如果我们还像当年我们被教授的那样去教学的话,那么,我们就掠夺了我们的儿童的未来”。面对杜威这句话,面对现如今的时代发展要求,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应明白,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再拘泥于教材内容,要改变那种单纯的“教材料”,死抱教材不放的教学观念,要在课改理念和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教材进行恰当的重组、拓展、优化、延伸……以便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信息知识、培养信息能力,遵守信息道德和提升信息意识。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课堂尝试、教学反思及反馈效果,采用“设疑、重组、拓展”三重奏,来谈谈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心中有疑,必想解惑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青少年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将一些知识点蒙上神秘的面纱,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例如,在教授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后同)八年级上册第七课《文本编辑》时,需要对文本图层进行“栅格化”操作。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即使进行了该操作,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明白为什么要栅格化、不栅格化有什么关系。面对学生的疑惑,在再次教学的时候,笔者没有及时解答,而是故意回避栅格化这个知识点,为后续印章教学设下伏笔。在第九课《滤镜的综合使用》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以自己姓名作为印章内容来设计,并给印章加边框和斑驳效果时,那么问题来了!学生在操作中都会碰到菜单中“描边”、“喷溅滤镜”功能栏都呈现灰色状无法使用的问题,而教师演示时却能正常使用。此刻,笔者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端与学生端窗口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发现印章文本图层的图标不一样,笔者乘机提醒学生想想第七课中还有什么内容没学,学生想到的是栅格化这个知识点还没学,这时,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动力,会自主学习完成栅格化操作,并对印章使用描边和喷溅滤镜,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此设计让学生在遇到疑难时再来学习栅格化操作,能使其印象更深刻。

又如,在教授七年级下册第四课《Foxmail的账号设置及邮件管理》一课的内容时,鉴于学生基本都拥有QQ邮箱的情况,笔者要求学生用QQ账号来登录Foxmail(版本7.2为例),结果都出现了下页图1所示的错误提示信息,此时笔者说道:“老师也用自己的QQ账号来登录试试,看能不能成功?”结果却能成功登录。看到老师登录成功,学生纷纷要求再尝试,在强烈求知欲的驱动下,他们不断摸索,不一会儿就有学生发出疑问:“接收服务器类型怎么变成了IMAP了?(下页图2)”,由于教材中所涉及的接收邮件服务器是POP3,笔者立马抓住这个突破口,让学生尝试修改为POP3,看能不能登录成功,结果还是不行!此刻再让他们用Web方式登录QQ邮箱,并在设置\账户中开启与Foxmail对应的接收邮件服务器(如图3),问题迎刃而解。原因就在于Foxmail默认的接收邮件服务器类型为IMAP,而QQ邮箱中没有开启相应的IMAP服务,结果导致无法登录,这样的尝试,能让学生的记忆深刻,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理论知识和操作实践高度融合的学科,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屏幕信息中,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持之以恒的毅力、释疑解惑的动力,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还有赖于信息技术教师的不断尝试和努力。

源于教材,重组可行

重组,顾名思义,即重新组合。教师应本着遵循教材,吃透教材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的放矢地重新组合,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如果按部就班,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诚然没有“越轨”之嫌,但往往因缺乏新意容易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课堂丧失活力、作品失去创意、个性难以张扬……因而,在日常教学中笔者会根据教材内容、授课顺序、知识难易等进行有机的调整和取舍。

例如,八年级下册是关于动画家族一员——Flash软件的基础入门教材。遵循教材安排,从第七课《动画补间动画》开始,才会涉及图形元件的动画制作,而前面部分都是介绍动画基础知识和工具箱,这样的内容安排容易带给学生要实现动起来的效果是那么遥遥无期的感觉,也会使原本充满学习激情的他们感到枯燥和乏味,甚至有学生问笔者:“老师,什么时候教动画啊?”这也难怪,按照教材进程差不多要到期中,才能真正涉及动画创作。针对现状,何不妨将《动画补间动画》的教学提前呢!从而实现作品中的元件动起来、活起来。如此组合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其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对于后续学习是个不错的开端!

同样是在Flash有关颜色知识点教学中,在掌握笔触和填充色工具的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在舞台上画一个圆,笔触和填充色颜色自选。

师:你能更换圆弧的颜色吗?

生:在笔触处选择颜色,重画一个圆。

师:如果只允许在原来圆弧上更换呢?

接下来让学生边实践,边讨论,结论是更换笔触颜色设置,必定重画圆才能起作用,可见它的使用局限性显而易见。接着引入墨水瓶工具,因为它可以直接替换线条的颜色、粗细、线型,这样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工具的应用范围和它们的局限性,为今后熟练而精准地使用工具打上深刻的烙印。

师:你还能替换圆的填充颜色吗?

学生实践发现,同样通过更改填充色工具还得重新画圆。于是,笔者让学生演示利用颜料桶工具进行填充,并分析墨水瓶和颜料桶工具的使用场合,即都能实现对象的颜色更换,但墨水瓶只对线条起作用,而颜料桶能对区域颜色进行设置,一个必须在画前设置好,另一个可以画后再进行更换。

师:圆是平面图,我们能不能通过填充颜色的变换使它变成一个“立体图”(球)呢?

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得出利用颜色渐变来实现,从而引入混色器工具(如图4),通过放射状渐变的设置及小色标的增删,渐变方向的改换等操作来实现“立体”的效果。

延伸教材,拓展必行

在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不是主要的,培养学习能力和提升信息素养才是终极目标。而要达成这个最终目标,教师应该对知识点进行适当的扩充和延伸,以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课堂拓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三课《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讲授中,在学生学习了计算机操作系统后,笔者拿起智能手机问道:“同学们可知道它装的是什么操作系统?”有的说是安卓和苹果,也有的茫然不知所措,此时笔者提出:大家想要全面了解手机操作系统,不妨求助于万能的网络吧!学生上网搜索后最终归纳得出:智能手机上的操作系统主要有Android(安卓)、Symbian(塞班)、iOS(苹果)、BlackBerry OS(黑莓)、Windows phone(微软)、Windows mobile(微软)等。笔者再次提议:回家后不妨去查看家人智能手机装的是什么操作系统,版本号是多少,并在之后的课堂中告诉老师是如何查看的。从教材内容来看,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虽没纳入教学大纲,但智能手机已经进入千家万户,这样的延伸教学不仅是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知识点的学习巩固,而且能使学生由此物联想到彼物,这也是现代信息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

再如,在学生通过七年级下册第二课《了解局域网》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局域网、IP地址、资源共享等基础知识后,笔者专门增设了以“用网络命令实现你我互动”为主题的网络拓展课。

师:同学们,今天的课上老师允许大家利用网络来聊天!沉闷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片刻,有学生嚷嚷道:“老师,互联网还没开通呢。”见时机成熟,笔者说道:“今天我们学习如何在没通互联网的状态下,利用网络命令在机房中实现私聊和群发。”学生们半信半疑地看着老师,因为他们平常都是利用QQ聊天,但在课堂上因为没通外网而无法实现,这样就很自然地触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激起了学生想学要学的浓厚兴趣。

于是,笔者开始告诉学生操作步骤:首先,利用CMD命令进入DOS状态,判断跟其他计算机是否连通,即PING IP命令(学校机房的IP设置根据学号来进行分配的,所以都知晓他人的IP地址)。其次,如何向他人发送消息,即NET SEND命令,格式为NET SEND IP消息内容,要求向旁边同学发送一条问候语。学生会发现能发送成功,但对方不会显示消息内容!原因在于NET SEND命令还需开启本机的Messenger服务,若该服务处于关闭状态,就不能显示消息内容。开启该服务的方法:开始菜单\设置\控制面板\管理工具\服务,在Messenger服务中开启即可,当然用网络命令也能实现,NET Stop Messenger表示关闭,NET Start Messenger表示开启。最后,如果想要实现群发的话,直接将IP用“*”代替即可。虽然网络命令没纳入教材内容,但从教学效果、激发兴趣、开拓视野来看,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同时也让学生领略了网络命令强大的功能和无穷的魅力,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文所谈及的课堂三重奏“设疑、重组、拓展”,仅仅是笔者对于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课堂尝试与心得体会。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在吃透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不妨巧妙设疑,大胆重组,适宜拓展,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提高能力,还能发掘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潜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信息素养与个性发展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许红霞.优化情境,营造高效信息技术课堂[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01).

[2]王启君.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素养[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9).

[3]新课程教师课堂技能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重组设疑拓展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浅探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于“平常”处设问,在“无疑”中生疑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论公共服务政府购买范围之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