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团队中成长 在整合中提升

2015-09-10 07:22包丽琴等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初稿教材情境

包丽琴等

2014年8月,我们一行三人来到了素有“泉城”之美名的城市——济南,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教师赛项的网络教研团队竞赛。

本次比赛现场设在山东大学,主要赛项分两天进行。时间看似不长,但陌生的教材、难度的增加以及时间的紧迫,对我们参赛选手来说,既是一次对日常教学基本功的检验,又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挑战。

解读文本,完成初稿

8月7日上午,比赛内容为团队完成教学设计和资源整合的初步构建。当我们拿到比赛课题时,顿时傻了眼,小学英语用的是人教版教材。由于对教材编排结构、教学内容、知识点的前后关联不熟悉,我们三个人完全手足无措。因此,我们只能先从提供的几页教材入手,试图了解教材的各个板块及其功能。

通过反复研究和讨论,我们终于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Unit1 My new teachers有了大致的了解。本套教材以话题为纲,以交际功能为主线,兼顾语言结构,逐步引导学生用英语完成有实际意义的语言任务,也就是遵循“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这一思路。每个单元有大量训练语言的小组活动,突出了任务教学的目的。

教材首先安排了板块Let′s start,这能启发学生针对与话题相关的问题进行思考,为进入核心板块的学习进行热身。这个板块先提供了一首歌谣,试图通过说唱歌谣初步展开话题,然后通过A、B、C三个部分,分别呈现了本单元的词汇、主要句型、对话、语音、文化以及听力、阅读等巩固类的语言活动。总体来说,这个单元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为学生语言输入量的增加、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

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们首先对如何进行单元设计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陈琴】我觉得不能按照我们平时一贯的思路去进行课时划分和设计。A、B、C三个部分结构清晰、内容丰富,为我们备课提供了很好的教学材料。

【唐晓军】教材中的A、B、C三个部分除了本身内部板块清晰、内容丰富外,它们之间还呈现了一种知识点之间的递进关系。

【包丽琴】对。不同的部分都有不同的语用功能。A部分主要侧重于对老师外形类单词和特殊疑问句式的教学,B部分则重点教学了描述人的性格、品质类的词汇,并加入了一般疑问句式,C部分则是通过多种方式,尝试综合运用前两部分所学内容。

【唐晓军】那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课时划分呢?

【陈琴】我觉得不用我们花脑筋去多想。因为教材内容这么丰富、清晰,编写者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了的,有他们的编排理念和设计意图,我们只需要基于教材本身的顺序,进行板块的合理整合即可。

【包丽琴】我不赞同这个观点。虽然这套教材结构清晰、内容丰富,各部分之间在基础知识和学生的能力提升点方面也具有递进性,但我们也不能照本宣科。

所以,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基于单元主题,对教材各部分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例如,A、B两部分的教学我们可以遵循知识由易到难的规则,而C部分的活动,我觉得可以融合到前面的课时进行灵活处理。

【唐晓军】这样处理不错。既考虑到了知识点之间的层次递进,又能体现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

大家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了单元整体设计的思路。

1.立足于教材和学情

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实际学情,我们尝试对本单元进行了课时的划分。具体如上图。

在以上课时划分中,我们尝试把C部分渗透在各课时的教学中。例如,各单元的新句型在Let′s talk中听、说、认读,在Read and write中书写,但教师如果在Let′s talk部分的教学时间有余,还可灵活运用Good to know和Let′s sing中的情境、人物及语言,从而增加可操练的语言素材,丰富课堂语言活动。

2.遵循语言循序渐进

从以上课时划分中还可以看出,我们对A、B两个部分环节的处理上没有进行太多的调整,主要是考虑到这两个部分的知识点之间存在着联系,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结构,最后是根据课堂活动的需要分成了几个课时进行教学。我们就立足于第一课时,进行了重点设计,主要教学环节如下:①开放式导入。引出主人公Wendy和Sarah,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并通过提问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让学生预测两人谈论的内容,激活其思维。②核心推进。先呈现图片,出示两人谈论话题Our new teacher。然后,通过开放性问题If you were Wendy, what do you want to ask about the Art teacher的设计,及时捕捉资源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梳理归类旧知,为后面引出新知做好铺垫。接着,通过引入iPad,集中学习词汇、儿歌、对话等一系列操练活动,夯实学生语言知识。③开放式延伸。通过游戏,学生猜测Who is Sarah’s Maths teacher,加大输入量。在此基础上,学生自主描述教师的外貌特征,让其他同学猜测,实现环节的层层递进,最后回归到学生自己尝试用本课所学语言进行同伴之间的对话编演。

学习完善,取长补短

7日下午的比赛内容是车轮式点评,要求我们6号团队对7号团队的教学设计初稿及其PPT进行点评。当我们认真拜读7号团队的作品初稿时,发现他们的教学设计注重分层教学,体现学生立场;注重开放互动,体现高效教学;注重技术运用,体现学科之间的整合。我们一边学习,一边也对我们上午的初稿进行着反思与重建。

本次讨论的焦点集中在课型的定位。在初稿中,我们主要从A部分的重点词汇、句型入手展开具体教学,把第一课时定位为一节词汇、句型教学课。但是从7号团队给我们的启发、以及5号团队给我们的建议中,我们发现在A、B、C三个部分的前面,每个单元还有一个含有本单元的词汇与会话的主情境图。而在初稿的设计中,我们并没有把这一部分作为教学内容。

【包丽琴】在看了5号团队对我们教学设计的评价以及7号团队的教学设计后,大家有什么想法?

【陈琴】他们对第一课时的课型定位都是语篇,而我们是词汇、句型教学。

【唐晓军】他们好像把A部分前的主情境图作为语篇教学的文本了。

【陈琴】是的。在初稿中,我们直接进入了A部分的教学,而忽视了这幅主情境图,没有把这一板块放入我们的单元整体设计中。其实,这部分内容很丰富,完全可以作为引入A部分教学的重要环节,甚至可以把A部分的主要内容置于这幅图中进行教学。

【包丽琴】和A部分相比,其实这幅图呈现的情境更为完整,A部分的主要内容确实可以放进这一部分进行整体设计。所以,我们本课的课型定位要变一下,教学目标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陈琴】这个“手术”有点大,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调整,更重要的是对课型和教学方式的调整。我们时间上还来得及吗?

【唐晓军】其实就是第一课时的调整大一些,后面几个课时基本不变。我们只要理清思路,应该没问题。

再次讨论让我们明晰了调整方向。最终,我们修改如下:

1.开放导入,确立主题

在导入环节中,通过开放性问题“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的提出,我们让学生对文本主题进行预测,并通过听录音得以验证。

2.互动生成,初步理解

在核心过程的推进中,通过激活学生思维,我们进行意义呈现并教学新知。在初步理解这一文本的同时,语言表达也从简单问答提升到小语段的输出。

3.有效巩固,提升能力

为了巩固本课所学的对话文本,我们设计了各种朗读的形式,如跟读、齐读、角色扮演读等。同时还面向全体学生,设置了不同难度系数的任务,体现了教师的学生立场。

因为有了清晰的调整方向,所以我们三人通力合作,较为圆满地完善了初稿。虽然反复的争论、研讨让我们已经筋疲力尽,但是一想到第二天的陈述答辩,整个人还是无法放松下来。

回到宾馆,大家再次聚到一起,一方面,对重建稿进行反复斟酌,从教学环节设计的有效性、层次性,到图片的美观、字体的大小,再到教学资源包的丰富,我们三人精益求精,努力做到最好;另一方面,我们也对第二天的可视化陈述进行了梳理和准备。

第二天上午,比赛现场仍笼罩着紧张气氛。负责现场可视化陈述的教师对着PPT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另外两位负责答辩的教师则根据我们的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资料进行问答模拟演练,尝试从不同角度、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准备。

陈述答辩,各自精彩

在第二天下午的陈述答辩环节中,我们三人沉着冷静、各自精彩,把我们教学设计的理念、课程整合的方式等进行一一陈述,获得了评委老师的认可。主要内容如下:

1.创设整体情境 构建教学结构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缺乏对单元整体的构思,使得课堂教学仅仅是一个个活动的堆积,教学环节之间没有联系性和层次性。而本次教学设计,我们主要从“小学英语课堂整体情境教学”进行了思考,试图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

2.设置开放环节 激发学生思维

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因此,在我们教学设计的很多环节中,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把重心下移,使语言学习与思维训练相结合,能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能力提升,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感悟、理解等思维能力。

3.借助信息技术 提升教学效率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基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生实际,选择并利用了适当的信息技术,如PPT、一起作业网等,为学生学习创设了真实、鲜活的语境,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而且拓宽了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10日上午,当接到我们的教学设计获得全国一等奖的喜讯时,我们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比赛中的紧张和疲劳被一扫而光。大家也欢呼雀跃,共同为我们团队喝彩。

本次大赛虽然已经落下帷幕,但是给我们带来的收获远远不只是那张奖状。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也领略到了课程整合的魅力,更收获了教学理念的提升。对我们来说,本次活动只是我们探究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新起点!

猜你喜欢
初稿教材情境
教材精读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习作评改表促进习作教学的三维之变
从“初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构建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辅导
感悟三角形的高
浅议自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