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求理念下,习作框架序列的设计思路

2015-09-10 07:22王杨敏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5年12期

王杨敏

[摘 要]习作教学应该努力为学生的情感诉求创设倾吐渠道。习作教学应该遵循由低到高、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规律,合理规划框架,为学生的习作能力奠定基础。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内在独白,自我对话;一一关联,点点对话;辐射互动,点面对话;类型代言,面面对话,设计出切合学生认知需要的习作框架序列。

[关键词]内在独白 辐射互动 类型代言 诉求理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4-083

在阅读教学中,读者并不是价值意蕴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与作者共同创生文本意义的对话者、交融者。从这个角度审视,写作就是作者自我情感和认知的一种倾吐,即自我情感的诉求。因此,习作教学应该努力为学生情感的诉求创设倾吐渠道。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认为,诉求类习作应该遵循由低到高、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逻辑,合理规划,为学生的习作能力奠定基础。

一、内在独白,促进自我对话

在习作的起始阶段,很多学生都被“习作难”的论断所困扰。他们在与高年级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已经先入为主地陷入了对作文的错位认知。而教师要想彻底扭转学生的这一认知偏差,就必须让学生意识到作文其实就是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的过程。学生处于习作的起始阶段,教师可以多安排单一类型的情感诉求,让学生对自己的愿望、个性感悟、内在理想等内容进行表达。

教师可以多设置与学生自我意识相关的内容,如《我的理想》《我会……》《我要……》,将作文的笔触聚焦到学生的自我意识中,让学生在练笔实践中,树立表达自我的创作初衷。

而这一阶段,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习作的指导,更要关注学生习作的评价,通过激励性评价让学生学会诉求,让学生有话敢于说,有话善于说。而为了凸显诉求类习作的交际价值,教师可以引导其他学生聆听,给予及时且具有针对性的评价。

二、一一关联,点点对话

习作创作是一种真切、直接的诉求表达,除了在初始阶段强化自我表白型的诉求之外,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诉求类习作表达倾诉的对象。新课程改革以来,习作教学一直都在呼吁淡化写作技巧的指导,强化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真实的情感波澜。这就需要教师精确地为学生的习作诉求选择最佳的表达对象,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读者意识,将写作的任务转化为对他人的叙述。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引入信件、建议等多种形式的作文体裁,向他人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感受。

通过这种表达形式,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将彼此之间的内在协调变成一种常态性工作,将习作的阅读对象转变成习作共同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成员,提升学生写作过程中的表达意识。

三、辐射互动,点面对话

在交际诉求型写作实践中,学生已经形成了较为鲜明的读者意识,已经将在习作中表达自我作为一种习惯。他们也已经逐步习惯接受读者的反馈信息。在这样的基础上,如果习作教学仍旧停留在点对点封闭、固守、单一的关联,就完全限制了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将表达诉求的对象拓展到更为广阔的群体,在习作主题上调整学生的思维模式,为诉求对象的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教师结合班级中学生好动的现象,引导学生以“好动的孩子,我想对你说”为主题,为学生表达自我奠定基础。随着写作倾诉对象的不断拓展与壮大,表达者将会直接面对一种群体,习作过程中的文体意识、对象意识、责任意识也将逐步增强。同时,由于阅读对象数量不断增多,学生对自己在行文过程中写得如何、自己的意思表达得是否到位等方面必然会更加关注,从而让写作成为自觉行为。

四、类型代言,面面对话

学生作为习作表达的策划者,其内在诉求的表达都是自我生命的个体表达,当学生自我表达意识已经较为成熟,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摆脱小我生命的窠臼,逐步升格为替一种类型群体代言的模式,实现习作表达中群体对群体的诉求。

随着这种对话交流意识的逐步形成,教师可以尝试从学生所承载的不同角色出发,改变学生从个人角度考量问题的习惯,树立学生对整体类型的角色体验。例如,当学生是小区成员时,可以引领学生关注小区的卫生。

通过这样的历练,学生在习作中的交际意识就能逐步建立,交际能力也会得到有效提升,甚至对学生公民意识以及道德观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习作的过程不是纯粹的码字,习作教学要始终将交际、倾吐的理念贯穿其间,才能真正扣住习作教学的命脉,提升习作教学的整体效果。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