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识字写字教学有趣有效”的再思考

2015-09-10 07:22徐洪权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5年12期
关键词:识字写字有趣思考

徐洪权

[摘 要]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学校进行的“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式教研活动,就是紧紧围绕“如何让小学语文低段识字写字变得有趣有效起来”这个主题展开,目的是聚焦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破解无趣低效的难题。汪老师的课堂教学具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寓识字于阅读教学中等亮点,也有了解学情不够、课堂开放性与灵活性不够等问题,但整个课堂的价值,远远大于它在枝节上所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识字写字 有趣 有效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4-019

2011年,21世纪教育研究院等机构曾进行了一场“教师对课改评价”的网络调查。其中两个数据的反差,令人触目惊心: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认同度高达74%,而对其实施的满意度却只有25%。这说明一线教师普遍认可的新课改理念,在实践操作层面遭遇了“滑铁卢”,并没有体现出强大的制胜力。于是,有人认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应该从“课改”转向“改课”,即从课程教材改革转向改革课堂教学。试想如果一节课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内容不恰当、充斥着灌输和机械训练,教学低效无趣也就不足为怪了。

本次“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式教研活动紧紧围绕“如何让小学语文低段识字写字变得有趣有效起来”这个主题展开,正是聚焦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破解无趣低效的难题。

孙丽娟老师的讲座从四个方面为我们分析了识字写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教师缺乏明确的学段意识,漠视课标的相关要求,让我们的低段阅读教学呈现高段化倾向,这不仅仅是越位,更是缺位的表现。孙老师还指出,低段识字教学对“字理”的滥用与误用,不仅没有让我们的孩子对汉字蕴含的智慧、文化了然于胸,反而因玄乎的解释使他们对汉字敬而远之,更谈不上浓厚的兴趣了。如果说学生学习一个个汉字是在积累做加法,那么粗通字理就是做减法,由一个汉字到一类汉字,减轻了学生的识字负担。有人说,字理识字重点首先要聚焦基本字,关键是深入浅出。这是很有道理的。此外,孙老师指出忽视儿童的认知特点,对不同的识字方法不懂得整合运用导致识字教学无趣低效也是一针见血。关于写字教学,孙老师指出的重说轻写、过分强调笔画定位正是我们课堂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接下来,孙老师为我们介绍了追求有趣有效的识字写字策略,即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应该追求理趣、乐趣、情趣、雅趣;可利用直观教具识字、联系生活识字、编故事识字、玩游戏识字、做动作识字等,这些方法是低年级孩子喜闻乐见的。通过这些识字方法,孩子不仅识了字,而且收获了满满的快乐。

孙老师最后强调写字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充满雅趣。书法是一门高雅的艺术,要想孩子写得规范、端正、整洁,需要一些法宝。如,借助儿歌、魔术棒等。

孙老师的这些观点,理论结合实例,理论有深度,实例既典型又有很强的操作性,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汪媛老师的课是以孙老师的讲座为依据,是对讲座的理念进行诠释,让我们感到有趣有效,亮点很多。

亮点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有的放矢

透过汪媛老师的教学,我们能够十分清晰地感受到本课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习生字新词,识字写字;教学重点是学习“樱、耐、施”的读音。前鼻音、后鼻音,平舌音、翘舌音,鼻音、边音是南京小朋友发音的难点,所以汪老师重点教了。教学字形的时候,“浇、施、耐、拔”等字笔画多,而且容易与形近字混淆,汪老师有意识地重点关注了,有的放矢。字义教学主要关注“施肥”“耐心”“农谚”等关键词或者远离学生生活,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的词语。可以说,识字教学目标是极其明确的。虽说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让识字写字教学变得有趣有效起来”,汪老师突出了研修的重点,但是不忘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二是引导孩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这一点上,汪老师花了不少的力气,效果很好。比如,在学生充分预习、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孩子轮流读课文、互读互听,不仅避免枯燥,而且通过合作学习,让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了反馈与纠正;又比如,让孩子学习乌鸦的“哇哇”叫声之后,再读乌鸦劝说猴子的语句,更加有利于学生进入童话角色,朗读得有情有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识字做了很好的铺垫。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三通过引导孩子品词析句,感受猴子没有耐心,也是做得很到位的。

亮点二:寓识字于阅读教学中,巧妙自然

汪老师这次采用的是随文识字的教学方式,遵循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规律,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通过具体的语境认字读词,让文本成为识字的重要依托,让阅读成为识字的重要途径。特级教师朱瑛老师经常提醒我们:第一学段的课文阅读,主要是为识字提供更为广阔的语言环境,以便学生随着语境的变化进行立体识字。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对第一学段的孩子来说,课文中的语言主要分为两种:一是适合儿童现实交流的伙伴式语言(如儿歌、童谣、童话故事等),这种语言学生多数一读便懂,也能自由运用表达;二是适合儿童发展的日常语言(如叙述语言、描写语言、人物对话等),这种语言学生通过认真阅读,也会学懂。那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识字写字,学词学句,发展书面语言。即阅读是识字,阅读是学词,阅读是学句。汪老师寓识字于阅读教学中,巧妙自然。比如,字音教学,在孩子回答阅读中的问题时,“樱桃”的“樱”,“施肥”的“施”,“耐心”的“耐”读错的时候,自然地予以纠正。阅读促进了词义的理解,而对词义的深入理解又反过来促进了阅读。

亮点三:识字教学手段多样,有趣有效

一个人的语文水平和他所掌握的文字、词汇密切相关。新课程标准将“识字写字”作为重要的语文能力放在语文能力之首,是语文课程改革务实的表现。在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中,字词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汪老师非常熟悉第一学段的教学要求,在字词教学上做足了文章。她采用随文识字的形式,由句子聚焦词语,由词到字,由音到形,由形到义,由识到写,自然妥帖。同时,对生字音、形、义的教学不是平均用力,而是各有侧重,该重锤敲击的地方重锤敲击,该轻轻叩击的地方则“小扣柴扉”。更难能可贵的是,她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取了灵活的教学策略。比如,“浇”的教学,采取换偏旁的方法,教一个带一组,适度拓展,归类识字。这是正方二辩引以为豪的。在此,我要补充几句。“浇”字难点在写,孩子往往会在“尧”的右上角加一点,因为“戈”上就有一点。而汪老师让孩子回忆学过的“晓”,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就有效地避免写错。这样利用旧知掌握新知是很巧妙的。在此基础上,汪老师又让孩子们拓展掌握了“绕”“烧”“晓”,费时不多,效果很好。更让人欣赏的是出示儿歌让孩子口头填空,就是引导孩子积极动脑,与语境对话,扎实掌握这一类形近字。又比如,“肥”的教学,汪老师从字理入手,让学生明白“肥”的“月”字旁是肉月旁,但是施肥的“肥”还是指肉多吗?当然不是,但是孩子又朦朦胧胧地感觉到,它们有内在的联系。教师引导孩子进一步思考:肉多是因为营养充足,而“施肥”的“肥”是肥料,也是为树苗提供丰富营养的。在这一点上,它们是一致的。这样的发现是快乐的,留下的印象也是深刻的。诚如著名教育学家佐藤学所倡导的,新时代呼唤登山式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要让学生的思维、情感经历攀登的过程。一节好课要有紧张的智力冲浪过程和丰富的情感体验过程。比如,汪老师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农谚”,让人情不自禁地为她点赞。“农谚”是远离孩子们生活的,即使是借助于词典恐怕也很难解释清楚。在教学中,汪老师举一反三,通过举“梨树要五年才能结果,杏树只要四年就能结果,这就是‘梨五杏四’”的例子,让学生寻找这样的例子,如“杏四桃三”“桃三樱二”“樱桃好吃树难栽”等。理解了这些农谚的具体含义,对什么是“农谚”学生自然就明白了。

亮点四:写字教学关注全程,步步落实

新课标指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解读这段话,它有三层意思:一是“效”,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这是我们的目标追求;二是“导”,在随堂练习中,教师示范引领,科学指导,这是我们的策略选择;三是“恒”,每天的语文课,坚持练字10分钟,要做到天天练、年年练,三个学段都要一以贯之,这是我们的态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需要持之以恒。

汪老师很重视写字教学。上课伊始,让孩子伸出小手和教师一起写课题,看似寻常,实则暗藏匠心。众所周知,于永正老师每次上公开课都要让孩子们跟着老师书空课题的。苏教版教材提倡教师提笔即是示范,学生提笔即是练字。“猴子”的“猴”的正确书写,“果树”的“果”的笔顺都特别容易错。这时,教师让学生跟着书空,可以提高学生书写的正确性。

汪老师集中指导的写字板块,始终按照“读帖观察——讲解范写——描红临帖——反馈矫正”的顺序,关注学生写字的全程,扎实而到位。

我们说,所有的课,从不同的角度看,都是有缺憾的。不完美的课,才是真实的课!汪老师的课也有一些值得探讨、让人遗憾的地方。

遗憾之一:如果课前充分了解学情,就能从有效走向高效

正如反方一辩指出的那样,如果汪老师课前能够充分了解学情,就能让识字写字教学从有效走向高效。薛法根老师有著名的三不教主张:学生已懂的不教;学生自己能学懂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懂的暂时不教。这样,一篇课文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要教的东西很有限。因此,我们的识字教学也不应该是零起点。特级教师朱瑛老师常说:“要想知道将孩子带到哪里去,首先得知道孩子在哪里。”说的也是同样的意思。现在的“预习单”大行其道,也是想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集中火力重点出击,正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比如,汪老师关注了字音教学,而且下了一些力气让孩子掌握“樱桃”的“樱”“耐心”的“耐”等字的读音。然而,几个学生读正确了,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已经全部掌握。这里应该舍得时间,舍得投入。再比如,“拔”,表示用力拔,学生是一点就通的,但“友”为什么右上角加一点,他们就不得而知了。汪老师出示的遛狗图很好,其实就是“犬”加上“横撇”,这横撇表示系在狗脖子上的一根绳子。这样一点就突破了难点。

遗憾之二:如果相信孩子还学于生,就能从“学会”变为“会学”

汪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感觉还属于一种主观的线性设计,设计的灵活性、动态性、开放性还不够,教师牵的多,“让学”不够。我们常说要还学于生。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主人的作用、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如果能够放手一些,给学生的空间大一些,我相信,课堂就会有更多精彩的生成。纵观汪老师的整节课教学,发现汪老师也想放手,但发现一放就散,一收就顺。其实,我们不用担心,虽然孩子的发言不能精确聚焦,但是不要紧,让孩子自己去发现,让孩子恍然大悟是最美妙不过的。美国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曾经提出学习金字塔理论——老师讲学生听,两周之后效果只有5%;而教别人或者自己发现马上应用,两周之后效果却高达90%。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参与式学习更应提倡。此外,为了避免学生回答问题不聚焦,我们教师也可以反思、完善自己的提问方式。比如,“怎么写‘种’字”与“怎么把‘种’字写好看”就大不一样了。

当然,上述“缺憾”,应当说,不是汪老师这节课所独有的,在我们的课堂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但是,瑕不掩瑜,这节课的价值,远远大于它在枝节上所出现的问题。

今天的辩课环节非常精彩,辩课双方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我个人认为,辩课是为了越辩越明,并不是一定要辩出个输赢。如果我们过多纠缠在这节课的枝节问题上,而对整体的价值熟视无睹,那就是语文研讨的一种遗憾了。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识字写字有趣思考
小学英语“四有”课堂构建策略探究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理论研究
《给刘洋阿姨的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让妙想与“霞鹜”齐飞
新课标下识字写字教学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