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古诗词的魅力,体验古诗词的乐趣

2015-09-10 07:22张丽娟
考试周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教学体会古诗词教学初中语文

张丽娟

摘 要: 古典诗歌是中学语文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然而中学生对诗词鉴赏大多停留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无法拓展到课外优秀诗词,很多学生在面对古诗词阅读题时难以下手,往往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形。针对这一问题,作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对古诗词的赏读整理出一些方法和技巧,希望为中学生真正读懂诗词、品读诗词提供方法借鉴。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教学体会

古诗词语言的基本特征有三:抒情性、形象性与音乐性,还有凝练、含蓄等特点。一般来说,感情是诗歌的灵魂,形象性和音乐性是诗歌的表现形式。学习古诗词,可以通过对节奏和形象的感悟及体验达到愉悦精神、陶冶情操的目的。

一、解诗题,知诗人

诗歌语言凝练,它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丰富的内容渗透到最典型最精约的形象中。诗歌的标题也不例外,它往往可以给我们不少提示。如《山居秋暝》诗题中“暝”的意思是“落日黄昏”,从标题便可知,诗歌写的是深山秋日黄昏之景。《望岳》标题中的“岳”指的是东岳泰山。诗歌扣住“望”字,主要写诗人远望泰山的所见所思。

孟轲在《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是说,要正确理解一个人的作品,就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思想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

二、以读激趣,重视积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古诗词的学习同样至关重要。由于教师的教法不到位,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味同嚼蜡,索然无味。笔者认为,古诗词教学,应先从培养兴趣开始。教师要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读诗,感受古诗词中的和谐美、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和艺术美,从中体验到读诗的乐趣,自然就激发了学习古诗词的欲望。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自身要有信心和耐心,且要借助多种诵读方式。学生一旦有了兴趣,教师就要抓住这一契机,趁热打铁,帮助学生扩大诵读面,加大诵读量。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表明积累对学习古诗词非常重要。学生不仅要积累初中义务教科书本上的古诗词,更要漫步古诗文化艺苑,尽情饱览奇珍异品。积累的途径很多,但声情并茂的诵读是基本环节。在积累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诵读的节奏、韵律,尤其是学生要用心灵去体验,用情感去碰撞。这样积累的东西,才会活起来。才能真正融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做好了这一步,后面的“知”诗、“悟”诗就有了稳固的基石。

三、探究意境,领悟感情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和诗中描绘的形象画面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歌的主旨通常是借助意境表达的。因此,抓住诗歌所描绘的形象画面理解感受诗歌的意境,有助于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由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一系列单个意象组合,形成一幅藏情于景的通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

四、品味意象,培养记忆能力

1.通过词语的对比,加深学生记忆,了解诗、词中的用词准确性。如在教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这是一首描写西湖春景的诗。为了让学生迅速理解诗人选择的意象,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将“浅草”与“长苇”、“乱花”与“落花”对比,连中下层的学生都知道这几组对比中,是写出了早春特有的景物,并准确地把握了作者对西湖赞美之情。接着把握诗的重、难点。这比单纯的讲解效果好得多。

2.穿插背诵,训练学生记忆能力。让学生不仅从美文中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还训练记忆能力。可以采取穿插记忆背诵的方式,如课上教李白的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就穿插背诵与之内容相关的诗,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渡荆门送别》等,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开掘。

五、赏析改写,抒发个性感受

1.自由赏析式:这种形式没有任何限制,可应文而生,如换字式、画面描写式、人物评价式、看法辩论式、名句赏析式,等等。学生全凭感觉说话,可直接叙说对诗词的零碎理解,也可描写画面,甚至是由一字一句一景一物联想开去,形式不拘。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可进行关于“绿”和“到”“吹”等的换字比较,可想象描写江南风景;杜牧《赤壁》可针对杜牧关于赤壁之战的看法谈谈自己的历史观;文天祥《过零丁洋》则针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联系文天祥的经历及其他历史人物,谈谈关于保持自身节操志向的问题。通过一个个细小的点的突破,慢慢达到走进诗词空间的目的。

2.改写式:改写不失为初中学生理解诗词最好的形式。改写“即进行再造想象,使无声的文字成为激情的语言,使无形的画面变为栩栩如生的形象”。改写基本目的是让学生在诗词句子的理解基础上训练对词句的联想和想象,然后扩充成完整的篇章。改写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达到“沟通诗人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被美的境界所激发的感情与诗人所寄予的情感产生共鸣和交流的目标”。

六、扣住诗眼,把握全篇意旨

所谓“诗眼”,“词眼”,即全篇的点睛之笔。其往往是一首诗或词中最精炼传神的一字,也是诗人千锤百炼的硕果。它体现一首诗或词的灵气,道出了作品的深刻意蕴。鉴赏一首诗或词,如不能发现并把握其诗(词)眼,就很难读懂其作品。古诗词中,动词充当诗(词)眼,占了相当篇目。苦吟诗人贾岛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关于“推~敲”的故事传说,足见古人在动词上苦下工夫。“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一“闹”字,将春意盎然、生机蓬勃的美景渲染得淋漓尽致。当然,还有“犹”“更”等虚词,点睛传神,必须重视。因此,用“一字千金”评价诗(词)眼,一点也不为过。此外,也可通过一首诗中的关键句、中心句、重点句进行赏析,透视全篇,把握诗词的意旨,揣摩诗中传达的情感。

古诗词教学只有调动了学生欣赏诗词的情感,把握住了诗词中的意象,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收获,才能做到读写结合、知能结合,加强思维训练。

总之,古典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中的宝贵遗产。古诗词教学应引导学生在诵读与品味中,主动融入诗词意境,体验生命的快乐;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进而实现创造美的更高目标。

猜你喜欢
教学体会古诗词教学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高职“生物药物检测技术”课程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