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祭十二郎文》有感

2015-09-10 07:22张小燕
考试周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韩愈读后感

张小燕

摘 要: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不凋零的花,陪我经过那风吹雨打,看世事无常,看沧桑变化”,读完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作者脑海中忽然响起了这首《爱的代价》。宦海沉浮,客居他乡多年,经历无数风风雨雨,侄子(韩老成)的死让这位饱经风霜的男人真正感受到了世事无常、人生难料。

关键词: 韩愈 《祭十二郎文》 读后感

《祭十二郎文》是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自主欣赏”栏目下的第二篇文章。是韩愈在贞元十九年(803年)为悼念他的侄子韩老成而写的一篇“衔哀致诚”的祭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祭文中千年绝唱。”(清·吴楚才、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八)它被称为祭文中的千古绝唱,影响深远。

读《出师表》让我感的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无奈,实为诸葛亮为君尽忠的无奈誓言。《陈情表》中的李密进退两难、狼狈不堪之境,实让人同情。《陈情表》实为为亲尽孝的真实谎言。这两篇文章没有给我太多感动,也许有人会说“你是不忠不孝”,不过还好,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让我成了一个“友”人。这篇文章没有前两篇文章里或告诫、命令,或乞求、小心伺候的语气,而是神情恍惚、语无伦次、自言自语的絮叨,没有那么多对仗、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没有华丽的铺陈、曼妙的转身、巧妙的点睛、有力的收束,只有朴素的语言,用它讲述老百姓的故事,老百姓的悲戚忧惧。

韩愈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读完此文,我有许多感触。首先,叔侄间的骨肉亲情让我感动。作者很小就失去了父亲,依靠哥哥嫂嫂抚养长大,幼小的韩愈与老成在孤苦伶仃中相依为命、情同手足,“未尝一日相离也”,彼此成了对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顺风顺水中的亲情固然让人艳羡,但大风大浪中的相依更让我们动容。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作为“两世一身,形单影只”的他们,更明白双方对于彼此的意义所在。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后文“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悔恨,这种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怎能不令人动容?

其次,听闻侄子突然病死的噩耗后,作者那种神情恍惚之态着实让我心痛。韩愈本以为他和侄子都还年轻,指望着将来生活稳定后,再接他来同住,多么美好的心愿。但世事无常,没想到韩老成会突然病死。闻此噩耗,作者压根不相信这一消息的真实性。因为不可能长者、衰者存全而少者、强者夭殁?那种意外、震惊之情不言而喻。作者连用三个“乎”字,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这种质疑的语气。由于惊疑、悲痛而神志恍惚,他感觉像是做梦一般,待稍稍冷静一些后,仍然觉得老成之死的消息是误传,“非其真耶”。这种感情其实我们都能理解,至亲至爱的人毫无征兆地离去了,这是谁都无法接受的。然而,作者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却得到了现实最无情的印证。天意难料,理不可推,韩愈这种强烈的不愿意相信、不能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情感表露无遗,此种恍惚之态让人心痛不已。

再者,文中宦海人生的感慨也让人嘘唏。韩愈十九岁来到京城谋生,二十五岁后在朝廷和地方任职,本想在汴州辅佐董丞相后,可以和侄子一家人团聚了。可是,第二年董丞相死了,他只能离开汴州。贞元十五年(799年)秋,韩愈“佐戎徐州”,可是贞元十六年五月,他又被迫离开徐州,四处飘荡“以求斗斛之禄”。政治上的起起落落、仕途上的坎坎坷坷,使他身心俱疲,这种宦海人生的深沉感慨让人嘘唏不已。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文章结束了,但作者彻骨钻心的悲痛却永无尽期,留给我的触动绵绵延续。我相信四处漂泊的韩愈时刻都在心底向侄子许下“团圆”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事业稳定、不再漂泊的那一天,可以尽享天伦之乐。但“天者诚难测”、“寿者不可知”,大家都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预料的“风云”,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老成走了,带着团聚的梦走了留给韩愈的是永无偿还的心情。

有一些人,有一些事,当他在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无法体会他们的重要性。当我们能体会的时候,他们可能已经走远。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远无法弥补。所以,让我们珍惜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悔于心。

猜你喜欢
韩愈读后感
晚春
春意盎然——《春》读后感
跨越千年仍美丽,韩愈从来不“退之”
读后感要联系实际
抉择——《给我一个拥抱吧》读后感
写读后感有妙招
“读后感”等十七则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韩愈以草写春“三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