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学误区的思考及对策

2015-09-10 07:22游建辉
考试周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教学误区解决对策

游建辉

摘 要: 作者针对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误区进行了分析: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探究式教学,忽视传统教学方式特别是教师的讲授;重教学的情境化,轻基础知识的掌握;追求教学手段现代化,忽视教学的实效性,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教学 教学误区 解决对策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广大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围绕新理念组织教学,教师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可喜变化,思想政治课堂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但在教学实施中,我们明显感受到,有些老师在力图改变旧的教学方式的同时走进新的误区,其实我们多是变换着方式实现教师刻意设计意图的贯彻。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方式的变化是不是就是课程改革的内涵,是不是就是课程改革的真谛?答案是否定的。有相当部分流于表面形式的不断翻新,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虚假繁荣。对此,笔者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误区及对策的思考。

问题一: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弱化教师主导作用。

传统课堂教学注重教师怎样教,教得怎么样,而新课程的实施则强调学生怎样学,学生学得怎样。教师不再纯粹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水桶,更重要的是一个帮助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因此,有人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越少越好,甚至用具体多少分钟作标准衡量一节课的质量,更有人戏言,教师不讲就是最高境界。

“政治教学应在教师学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是教师与教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共同活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为广大政治教师的共识。但教学实践中在处理教师与学生关系上出现偏差,只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作为发问者、旁观者,变成陪客。把课堂由“一言堂”一下子变成“大放羊”,变改讲述式的“满堂灌”为提问式的“满堂问”,课堂秩序乱了,学生思维乱了也不干涉,甚至在学生出现错误结论时,要么不过问,要么模棱两可,整堂课下来没有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必要指正和批评,滥用赏识教育。当前,在众多公开示范课中,小组讨论得到广泛采用。但通过观察,发现其中有不少仅停留在形式上,缺乏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每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讲什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讨论:没有提供足够的讨论时间;学生不会倾听和补充,各行其是;缺乏有效的反馈和正确的评价:时间和效率失调;教师调控、指导不及时;不善于捕捉讨论中出现的新“问题”,这都是没有发挥好教师主导作用的表现,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否定教师讲授的重要作用。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对于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理论知识,不可能全部让他们自己思考、讨论或者搜集资料,否则将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恰当讲授、生动举例,会启发学生,并取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必须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除了要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更要指导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学生一起寻找真理,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向导。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思考不能割裂开来,二者必须有机结合。教师用讲授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总结思考的结果;学生的思考应该体验教师的讲授内容,促进师生互动,促进情感升华。

问题二:强调探究式教学,却忽视传统教学方式特别是教师的讲授。

传统教学方式过于强调教师的讲授,教师讲得要准确、深刻,导致一些课堂上出现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甚至满堂灌、机械训练的情况。于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一些教师把探究学习与讲授对立起来,认为新课程强调自主探究,于是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由学生探究得出。有的学校甚至规定课堂上教师讲的时间不超过几分钟,学生活动要多于几十分钟,出现为活动而活动、为探究而探究的现象。课堂教学的改革很重要,但对以往教学方式一味否定批判,没有看到传统教学的合理性,这非常片面。

新课程实施的核心是从根本上改革原来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非常正确的。然而,教学中有一句老话叫做“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应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搞为探究而探究的形式主义。其实,“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学习方式”,并非将其他方式一概否定。原先政治课常用的讲授式、启发式等,与探究式教学一样,都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彼此取长补短,不可偏废。我们既要看到探究式教学是师生在课堂中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又要看到这是一种受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制约的教学方式,是一种不能普遍适用于任何内容的教学方式。因此,只有更合理有效地使用探究式教学方式,不能为了探究而深究,追求表面的形式而缺乏实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灵活与综合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才能真正让政治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在有些内容不便探究,有些复习课需要建立知识网络,有些由学生的探究只能得出部分结论或只能得出定性的、不完整的结论时,教师的讲授必不可少。科学探究是一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好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最好的教学方法。如果一味地强调自主探究,不仅课时严重不足,大班额的课堂秩序会很混乱,而且学生的知识结构会不完整,造成两极分化加重的情况。

问题三:重教学的情境化,轻基础知识的掌握。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造的教学环境,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但是形式必须服务于内容,创设情境的形式要紧扣教学内容,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比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的确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教学理念之一,但不能舍本逐末,单纯为了情境而情境,否则就违背情境创设的本意。情境创设的关键在于设计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这样创设的情境才是有效情境。情境的创设和运用可以为学生提供刺激性的背景信息,激发好奇心和发现欲,引发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和探究的思维意识,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有些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绞尽脑汁”。事实说明,有些课上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作用。有的老师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安排过多的教学形式,如一会儿讨论,一会儿表演,一会儿合唱,等等,把课堂搞成杂乱的“集市”;有的教师则运用幻灯片、多媒体影像放映等多种先进教学手段,视听画面过杂,晃动频繁,让学生眼花缭乱。教学情境多和教学方法杂,一方面会导致学生疲于应付,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很难把握,另一方面会剥夺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方式时,应该以学生为本,坚持科学适度原则,既要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科学性、教育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材料,又要采用最能使学生把握教学内容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教学方式。千万不能舍本逐末,单纯为了活动而活动,否则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本来意义。

例如,有位老师在讲授“影响价格的因素”时,一开始就播放录像“中国楼市变化的背后”,然后提出价格多变的问题,接着让学生自己看书5分钟,再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探究教材上的五个问题,然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发言,最后用两分钟作总结,一堂课一个框题的教学就完成。然而这框教材涵盖大量的经济学基础知识,有供求关系与价格的相互制约、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价值决定价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等等。笔者在现场观察发现,小组探究活动开始的几分钟,学生还能热闹地讨论,其余更多的时间学生开始聊天,不知该做些什么,而教师又缺少必要的指导,学生代表的发言文不对题。这样的小组活动、探究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教师过高估计高一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必要的讲授分析又被抛弃。结果课后笔者找学生一调查,发现许多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学生都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但在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探究能力的同时,切不可忽视甚至放弃基础知识的讲授和积累。

问题四:追求教学手段现代化,却忽视教学的实效性。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优势。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处理好政治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有利于在政治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政治学习材料,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表象,启迪学生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但是,有些教师在使用过程中走入误区,使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中心。有些教师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图文、动画、音频、视频等无所不包,学生不断地接受视觉、听觉刺激,课堂热闹的背后,教师、学生成了多媒体课件的“奴隶”。每一节课都用媒体课件展示,不仅教师手忙脚乱,学生也会出现感官疲劳,教学效果并不一定好。一些教师忙于学习课件制作,忽视正常的教学设计与预设,在制作课件上花费时间过多,教学结果并不理想。因此,虽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必要的,但不是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并不是制作了新奇生动的课件就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事实说明,教师只有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有机结合起来使用,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替代不了通过师生交流与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政治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与常规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提升教学实效性。

总之,在当今教学中,我们要站在教学前沿,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使教学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创新的实质是继承与发展,所以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正确面对和处理好在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只有辩证地思考,立足现实,才能真正上好中学思想政治课。

参考文献:

[1]原东生.实施科学探究教学的误区.开封市基础教育教研室.

[2]张辉蓉.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课教学教学误区解决对策
人本主义思想关照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
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善对策研究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点滴体会
高校青年教师课程意识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中职德育课教学探讨
对影响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