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导师制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的探索

2015-09-10 07:22李明明
考试周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李明明

摘 要: 企业导师制是让社会上或者企业中有丰富经验并热心高等教育事业的社会精英指导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和职业规划,该模式以企业为视角,通过职业引导、专业指导和就业指导等措施,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企业导师制 应用型人才 实施背景 企业导师

一、导师制的来源

导师制教学管理模式最早产生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由温切斯特主教威廉维克姆首创。牛津大学的本科教育质量一直居于全球前列,跟它的导师制是有密切关系的,导师制已经成为牛津大学重要的教学传统模式,被视为牛津的核心特征,其主要核心思想是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个别指导,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德智并重,在学习环境上营造和谐、自由和宽松的氛围。

导师制在我国原本是针对研究生阶段的教育而设立的,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师生之间建立非常明确的导学关系,针对不同学生,做到因材施教。随着我国本科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尤其是学分制、选课制等更自由的学习方式的普及,导师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我国各个高等学府的本科教育制度中。其中最早全面开展导师制的是浙江大学,接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一批知名学府推广开来。

二、企业导师制的涵义

企业导师制是一种新的教育培养方式,其核心是让社会上或者企业中有丰富经验并热心高等教育事业的社会精英指导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和职业规划等。目前国内有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暨南大学等一批高等学府在培养研究生期间采用此种教育方式。如南开大学在培养MBA中,聘请社会上有学识、有经验、有业绩的成功企业家担任企业导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邀请南方日报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等媒介精英人士担任企业导师,对所带学生有针对性地加强个别指导。在培养本科人才方面,目前香港部分大学为本科生配备社会导师,其选配的社会导师一般是社会形象正面、热心教育、容易成为学生榜样的社会精英们。

三、企业导师制实施的背景

在我国传统高校育人模式中,往往由于过多注重理论教学体系,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实践教学体系,这种教学体系严重阻碍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导致当前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很多毕业生不能把理论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中,这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相矛盾的,尤其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这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形成强烈反差。企业导师制是为使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有效结合,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方式,是在导师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才培养方式新的探索。企业导师制的建立可以有效弥补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不足,将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从而弥补实践能力的不足。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是一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型本科独立学院。学院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更多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培养更多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企业导师制能有效促进我院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企业导师的定位

企业导师根据工作需要一般有以下三方面定位:一是企业文化和先进技术的宣传者和实践者,企业导师负责宣传行业文化、企业动态、与时俱进的技术和方法,让学生更了解市场、了解未来;二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路人,企业导师要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特点,帮助学生做好大学四年的学习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尽可能帮助学生解决职业规划中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建立信心,并有明确目标;三是技术提升的教练员,企业导师作为业务领域的专家或技术骨干,帮助学生提升各项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出应用型人才。

五、建立企业导师制的目的

1.解决应用型人才实际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是一所以学习IT技术为主的本科院校,学院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尽管学院现在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也在不断加大资金等方面的投入以加强实践教学相关内容,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走向社会时还是无法满足企业要求,企业导师制的建立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优势,将企业需求和学校培养联系起来,通过企业导师的引导和培训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而满足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2.解决校园与企业脱钩的问题。

IT行业是我国重点发展和扶持的高新技术行业,行业发展迅猛,软件更新日新月异,所以学校学习和企业脱钩比较严重。通过企业导师对在校生的定期指导,传播最新技术和公司文化、理念,推动岗位知识、技能和经验的归纳和提炼,可以有效解决校园和企业脱钩的问题。

3.企业导师制能为学生提供更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建立“企业导师制”可以充分发挥企业优秀人才拥有的先进技能和实际经验的作用,弥补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存在的实践经验不足、职业生涯发展不明等缺失,借助企业导师的经验帮助学生明确职业规划,缩短思想和技能的“成熟期”,使学生尽快提高实践技能,适应工作岗位,培养出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企业导师制有助于形成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共赢的局面。

学生通过企业导师的指导,感受到企业文化,学习到企业最新技术,明确职业规划,也了解企业的日常运作,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学校通过和企业的合作,可以在优化课程建设、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受益,从而提高培养质量。企业通过和学校的合作,为企业积累人才,传递企业文化,提高企业导师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六、企业导师制在实践中的探索

1.建立企业导师的选拔制度,保证企业导师的质量。

首先明确企业导师的准入标准和入职程序,建立一支高素质和高水平的企业导师队伍。一般每位企业导师指导一个班或者一个团队。以游戏系选拔企业导师标准为例:在游戏、动漫、软件等与专业对口的公司担任项目经理及以上职位;认同并理解企业理念、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具有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协调能力强,并对学生学习、职业规划进行引导。入职程序:游戏系制定企业导师聘任办法—向校企合作单位等企业宣传—企业导师提出书面申请—游戏系初审并公示—颁发聘书、签订合作协议。通过严格的选拔标准和规范的入职程序,保证企业导师的质量。

2.建立企业导师的管理和考核制度。

建立企业导师的管理和考核制度,一是避免该项工作流于形式,二是客观评价企业导师的工作业绩,提高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做法有:首先规范企业导师的工作内容:对企业文化、行业动态、新技术的分析和讲解;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思想引导工作,保持与学习导师或者辅导员的沟通;对学生就业技能、学习困惑进行指导,并督促学生加强学习,不断开阔视野,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每学期开展学术讲座一次或者开展班会一次。

3.建立企业导师的激励机制,提高企业导师的工作积极性。

在激励机制建设方面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重的原则,从而提高企业导师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企业导师属于兼职形式,自身有繁重的工作,要培养好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所以工作压力和工作量还是比较大的,学校应该给予适当的劳务补贴,尽管他们大部分不是为钱而来。企业导师更在乎的是学生、学校和企业的认可,所以对于表现良好的企业导师应给予荣誉导师等称号,这不仅是对其工作的肯定,而且对其他导师起到好的表率作用。

七、结语

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是学生非常向往的,同时需要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的密切配合。在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大背景下,企业导师制不仅是学校发展和学生成才的需要,而且将学校优势和企业资源优势更好地结合,从容满足合作育人、互惠互利、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企业导师教育模式的推广,可以有效补充学校资源的不足,使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更完善,培养的学生更符合企业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地方产业。

参考文献:

[1]龚声蓉,杨季文,朱巧明,胡新华.多模式校企合作,主动适应企业需求[J].计算机教育,2006.11.

[2]伏玉琛,朱艳琴,龚声蓉.双导师制应用型IT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特别报道,2008.

[3]程敏,攀高雁,郭玉堂.双导师制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用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5.

[4]胡国富,胡宝忠,李凤兰.导师制的起源和在高等教育中实施的必要性[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2.

[5]卫志民.企业导师制在工商管理硕士(MBA)培养中的创新与完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地方院校新办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大学英语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论析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基于CDIO的服务外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