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推广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制约因素分析

2015-09-11 21:53胡纯志
广西农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作用分析

胡纯志

摘要:文章以兴安县葡萄产业为例,采取座谈、访问、调查问卷等方式,对技术推广部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及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技术推广部门;农业产业;作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S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5)04-0070-02

兴安葡萄产业,可谓历尽坎坷,从80年代初开始引种,到90年年代初,一直处于种了挖,挖了又种这么一种非常不稳定的状态。到90年代中期,通过广大农技人员的不断摸索、总结,葡萄种植管理技术日益完善,兴安县葡萄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县种植面积已逾8000hm2,总产量18万t,成为兴安县最大的农业产业之一,使兴安县享有“南方吐鲁番”的称号。

1 兴安县葡萄产业中的技术推广工作

1.1 开展技术培训

技术培训是技术推广部门的日常工作,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为了提高广大果农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兴安县农技推广部门组织了大规模的农民技术培训活动,全县每年开办葡萄技术培训班40-50期,参训人员达6000人次以上。自2000年至2014年,全县共培训10万人次以上,所有的葡萄种植户都接受过培训,技术入户率达到100%,葡萄种植面积由3167hm2发展到8000hm2,产值从1.1个亿增加到12个亿。

1.2 创办科技示范园

兴安县地处亚热带,高温高湿,不利于葡萄的生长。为了摸索葡萄在南方地区种植的管护技术,兴安县广大农技人员,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从1995年开始,先后创建各种葡萄种植示范园10余个,面积33.33hm2,开展了葡萄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选育出了适合本地栽培的新品种,同时也摸索总结出了本地特有的葡萄管护技术。编制了“兴安县葡萄种植技术规程”,这些科技示范园,不仅为广大果农提供了良好的参观学习现场,同时也成为了兴安葡萄产业发展的科技摇篮,为兴安葡萄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3 引进新品种,优化品种结构

兴安葡萄最初引种的是巨峰葡萄系列,品种非常单一。2000年以来,技术部门通过不断引进新品种,特别是提子系列品种的引种成功,极大的推动了葡萄产业的发展。目前兴安葡萄已经形成了以夏黑(7月份成熟)、巨峰(8-9月份成熟)、温克(10-11月份成熟)为代表的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的架构。

1.4 推广先进的实用技术。

针对高温高湿的种植环境,技术推广部门从1998年开始引进避雨和套袋技术进行试验,经过几年的试验和示范,从2003年开始推广应用。避雨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给兴安葡萄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套袋技术的使用,不仅使葡萄能安全、健康的生长,同时也较好的控制了葡萄的日上市量,对于保持葡萄的合理上市价格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2006年开始,葡萄避雨和套袋技术全面推广应用,兴安葡萄产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2 技术推广工作的成效分析

2.1 提高了产量和商品率

兴安县技术推广部门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逐步摸索出适合兴安气候条件的葡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编制了“兴安县葡萄种植技术规程”,技术规程的出台,使兴安葡萄产业发展迅速,社会总产量从2000年的7万t提高到现在的18万t,增加了157%。产品商品率也从30%-50%提高到80%-90%,广大果农实现了从单纯追求产量到稳定产量、质量至上的转变。

2.2 提高了品质和效益

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兴安县技术推广部门于2003年后,在葡萄管理上创新推广避雨栽培和套袋技术,有效的遏制葡萄病害的发生,整个生产过程施药次数从原来的4-5次减少到2-3次,不仅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而且使葡萄产品的质量得到了大大提高,由于采取了套袋技术,使葡萄上市时间在一定范围可实现人为控制和延长,使葡萄销售价格保持稳定,增加效益3000-3500元/667m2。葡萄667m2产值也由当初的6000-7000元提高到10000-15000元,提高近一倍。

2.3 改善品种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

兴安葡萄产业,在2000年之前,由于技术不够成熟、管理不够到位,种植的葡萄品种多达20余个,致使品种结构不科学、不合理,造成葡萄要么集中上市,要么无货可供,使销售工作难度加大,葡萄销售价格难以保证,影响了果农的收入。进入二十一世纪,技术推广部门把调整品种结构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基本确立了以夏黑、巨峰、温克为代表的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的架构,加之避雨套袋技术的使用,使葡萄均衡上市,大大提高了兴安葡萄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销售价格稳中有升,从90年代的不足2元逐步上升到现在的3.5元左右,提高了75%。

3 农业技术推广的问题与对策

3.1 存在的问题

3.1.1 技术推广人员严重不足 近几年来,由于体制改革和政策落实不到位、不完善等因素影响,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已被削弱。调查发现,2002兴安县年体制改革,各乡镇将农业五站合并成立农业服务中心后,30%-40%的农技人员被分流,而且还要承担许多中心工作,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严重削弱。

3.1.2 技术推广队伍老年化问题突出 葡萄生产技术推广工作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兴安葡萄是一个新兴产业,从事葡萄技术推广的人员本来就不多,加之大、中专毕业生取消统一分配后,就没有新生力量充实农技推广队伍,使这只本来就不强大的队伍又出现了严重的知识断层,导致农技推广工作后继乏人,特别是高层次的技术人员更是稀缺。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在较大程度上也影响了葡萄产业的发展。

3.1.3 传统的农技推广不能满足农民需求 农业技术培训和田间技术指导是广大农技人员将先进适用的技术传授给农民的手段,它既是传统的,也是非常有效的,广大农民朋友的确受益匪浅,但在调查中农民朋友普遍不甚满意,他们反映,农技人员只是传授生产技术,而忽视了农资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的交流与沟通,没能充分满足农民的需求。

3.2 发挥技术推广部门作用的对策

3.2.1 发展壮大农技推广队伍 农业要发展,离不开好的政策,当然更离不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就目前来看,农技推广队伍不仅老龄化突出,而且数量也严重不足。要使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首先要提高农业推广人员待遇,稳定推广队伍;其次要依据《农业技术推广法》有计划、有步骤的招聘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逐步配足农技推广人员,同时要严格控制非专业技术人员在推广队伍中的比例,壮大农技推广队伍;三是提高农技人员素质,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知识更新培训,积极组织农技推广人员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服务水平。

3.2.2 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果 就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而言,要不断总结过去农技推广成功的经验,加强与农民朋友的交流与沟通,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要以农民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的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果。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农民朋友更崇尚面对面参与式的交流方式,培训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推进,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广大农民朋友不仅需要提高生产的科技水平、需要了解农产品的市场信息,更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先进的生产理念和管理方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生态环保意识等等,因此,广大农技推广人员,要打破单一的培训模式,强化实地指导,改变过去单一传授生产技术的做法,要以农民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的拓宽培训内容,要通过培训,不仅予以他们生产技术,更要使他们逐步成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参考文献:

[1] 陈瑞林.农民对农业科技推广的需求意愿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10(5):52-58.

[2] 石敏,曾国珍.广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9,(7):314-317.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作用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农业产业基金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2013年广东热区社会经济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农业产业发展的电子商务契合度分析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