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

2015-09-17 15:59杨茜王颖
商场现代化 2015年19期
关键词:知识转移社会网络

杨茜+王颖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拥有与创造知识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方式,本文主要分析了知识联盟及知识转移的机制和影响因素。然后相对于传统二元关系,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研究了影响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并发现网络关系、网络节点中心性和网络异质性对于知识转移的作用。

关键词:知识联盟;知识转移;社会网络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于企业在竞争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谁获取了知识并创造了知识,谁就可以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为了降低交易成本企业间通过建立知识联盟来弥补各自在资源、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不足。知识联盟的出现打破了组织的边界,为企业获取并创造知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其中,知识转移是知识管理中的重要阶段,只有将吸收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才会为企业带来正向效益。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目前大部分的研究是基于知识转移发生双方的二元关系视角,强调知识发送者与知识接受者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的作用。相对于传统二元关系研究,基于社会网络视角,更能够解释企业在更复杂环境中的真实表现。

一、知识联盟中的知识转移

知识联盟是战略联盟的高级发展阶段,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企业为了共享、转移和创造知识,从而形成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组织形式。知识联盟的出现为企业间知识的共享与转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联盟企业间进行知识共享、转移和创造不仅可以弥补企业自身资源、技术、市场等不足,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升本企业的竞争能力,也可以通过共同学习提升联盟整体的竞争力。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知识转移是其中较为重要的阶段,知识只有通过在企业间有效地转移,才能为进一步知识创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基础。

二、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知识的一般转移过程主要表现为知识的发送和接收两个阶段,因此,在大多数研究中,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主要是基于知识的发送者与知识的接受者二元关系角度来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从知识源(知识发送者)、知识汇(知识接收者)、知识特性等方面分析。

1.知识源。知识发送者的意愿、能力等因素影响知识转移的效果。知识发送者会在知识转移前仔细地分析收益和风险,如风险大于收益则会大大降低知识发送者的意愿程度。此外,知识转移的效果还受到知识发送者编码知识的能力高低的影响。

2.知识汇。知识接收者的意愿和学习能力、吸收能力影响知识转移的效果。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会影响知识需要接收方的意愿和主动性,从而影响知识转移的效果;而接收者的吸收能力是影响知识转移效果的又一重要因素。

3.知识特性。知识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分,相对于容易编码的显性知识来讲,隐性知识更难于在组织间传播和转移。由于知识这种本身的特性,造成知识在转移过程中的障碍。

三、社会网络视角下的知识转移影响因素

传统分析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基于知识转移主体的二元关系,而组织存在于一个更为复杂和变化的社会关系之中,如果简单地将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设定为二元主体则不能很好地体现影响知识转移过程的因素。因此,基于社会网络视角下分析知识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就显得更加重要。

社会网络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成为企业管理方向的一个热点领域。每一个组织都不可能单独地存在于社会中,而是通过不同形式与其他组织联系和连接。企业的发展更广泛地存在于无直接的组织和个体。基于社会网络视角,本文将从网络关系、网络节点中心性和网络异质性三个维度研究。

1.网络关系。网络关系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联结,联结最早由Granovetter提出,分为强联结和弱联结。Granovetter认为组织间只有维持弱联结才能获取新资源,而强联结由于各方联系紧密会产生大量冗余的资源,从而产生浪费。该观点已得到多数研究者的肯定。但是由于强联结能够提供更加信任、稳定的关系状态,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应将强联结与弱联结相结合,其交互作用会促进知识的流动与吸收。

2.网络节点中心性。社会网络有不同的节点组成,处于网络中心节点上的组织会与其他节点上的组织频繁展开沟通与交流,从而获得更多资源,从而容易激发更多灵感与创新。相应地,知识联盟中处于网络中心节点的企业也是联盟中联系其他成员的重要纽带,为了将更多成员凝聚在自己周围,会促使网络中规范行为的产生,从而提高知识转移的效果。

3.网络异质性。如果网络中成员在某一特征上的差异较大,那么网络整体的资源就越丰富。知识转移过程会因知识量大而且重复率低等特点影响从而提高效果。

四、结语

社会网络理

论为知识转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面对复杂、多维结构和日益复杂多变的环境,传统的二元关系分析不能够完整、准确地体现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而社会网络理论填补了这一空白。未来仍可以就社会网络各维度做进一步深入的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朝明,朱雅帅.企业知识联盟研究述评[J].科技管理研究,2012(5):193-194.

[2]于培友,靖继鹏.企业战略联盟中的知识转移[J].情报科学,2004(5):760-761.

[3]姚小涛,席酉民.社会网络理论及其在企业研究中的应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2-23.

[4]M.Granovetter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78):1360-1380.

[5]周密,赵西萍,司训练.团队成员网络中心性、网络信任对知识转移成效的影响研究[J].2009(9):1385-1387.

作者简介:杨茜(1989.10- ),女,山西省长治市,山西财经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研究方向:战略管理;王颖(1989.03- ),女,山西省晋中市,山西财经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市场营销、品牌管理

猜你喜欢
知识转移社会网络
新常态下煤炭企业知识转移过程研究
中国“面子”文化情境下领导政治技能对团队领导社会网络的作用机制研究
城市新移民社会适应与社会网络协同模拟框架研究
大数据时代社会区域创新网络学习与能力建构
旅游目的地合作中网络治理模式研究
企业管理中社会网络的运用及相关问题阐述
中小企业金融支持路径的研究
高职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知识转移方式
高管流动、关系人口学与跨企业战略学习
跨层次视角下项目社会资本对知识转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