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壳雕刻刻刀下的古风历史画

2015-09-23 02:58陈茜无忌陈茜
城市地理 2015年11期
关键词:刻刀徒弟雕刻

文+陈茜 图+无忌 陈茜

竹壳雕刻刻刀下的古风历史画

文+陈茜 图+无忌 陈茜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这是郑燮写竹的一句话,也成了竹壳雕刻艺术家文渝光的个人写照。只是他刻苦钻研30多年的却不是竹,而是竹壳。在他的刻刀下,巴渝风光、戏剧脸谱、古今人物、书法篆刻……配合竹壳特有的纹路与色调,尽显古拙、浑厚、纯朴的原始气质。让更多人了解竹壳为何物的同时,文渝光也将竹壳从农家烧火的薪柴变成了精美的殿堂工艺品。

英文导读: Bamboo shell carving has more than ten processes. Wen Yuguang has researched it for thirty years.

从纳鞋底到艺术品

在江北区大庆村的一个石油小区里,笔者见到了64岁的竹壳雕刻画传承人文渝光,白发白须的他颇有几分世外高人的模样。说起竹壳雕刻画,文渝光便来了兴致,他说,最早接触竹壳雕刻画时,他还只是一个刚满18岁的小伙子。那是1969年的2月,文渝光作为第一批知青下乡来到石柱县,“当时,我住的村落附近有一大片慈竹林,平时我喜欢在竹林里闲逛,意外发现当地的妇女喜欢捡废弃的竹壳来纳鞋底。”当地人告诉他,川渝地区潮湿,竹壳纳在鞋底里可以防水防潮。

在感叹当地人智慧的同时,文渝光也深受启发,觉得应该可以用竹壳来做点什么。那时,他也想不出什么好的方法来,只是跟着当地妇女有样学样,用竹壳做了一些瓶瓶罐罐的封口或垫子之类的小玩意儿。

左右页图:文渝光的竹壳雕刻画带有很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三峡风情、巴渝吊脚楼、黄葛树等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70年代中期,文渝光招工到了石油单位,但工作地依然在农村,要四处去打井。真正开始与竹壳结下不解之缘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当时,石油钻井队的工作是24小时三班倒,除了工作的8个小时,文渝光余下的大把的时间不知该怎么用,“钻井队里又没多少女工人,不能谈恋爱,平时生活很枯燥。”于是,文渝光想起了在石柱当知青时看到的用竹壳来做鞋底的事情,“在竹壳上作画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这种想法就开始在他的心底慢慢滋生。

“那时自己有了点收入,就开始钻研。”文渝光回忆,“每年都要回城,回来后,我就去那些展览观摩,去书店买些美术、书法、雕刻的书来学习。”一开始,他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毛泽东诗词或者毛泽东头像这类烙印着时代印记的东西,后来通过学习,慢慢掌握了速写、素描、石膏画、书法等基本美术技能,为之后竹壳雕刻画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左右页图:凭着自己的书法绘画和雕刻功底,文渝光几经琢磨,通过绘画、雕刻等手段,让普通、废弃的竹壳成为了艺术品,自创了这种竹壳雕刻画。

竹壳雕刻画第一人

由于竹壳雕刻画是一种新的雕刻门类,所以,文渝光并没有其他现成的东西可以借鉴,全靠自己摸索找出一条路子。“要真正创作一幅竹壳雕刻画,从一开始就极其艰难。”文渝光告诉笔者,“光是挑选竹壳材料就极其讲究,不仅要看准季节,还要找好竹林,必须是大型的苦竹、慈竹、毛竹等。竹壳要挑选欲落未落的,根部有泥土的不能要,顶部太脆弱的也不能要,只能挑选中间部分,并且竹壳若被水浸泡,竹虫咬孔也不能用。”

因为最好的竹壳出在每年的12月和1月,所以,每到这个时段,文渝光都会跑到郊外去挑选竹壳,北碚、江津、綦江、万盛、南川,甚至广西和云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捡回来的优质竹壳首先去毛、晾干、薰煮、浸泡、压平,确保其保持原生的光泽和质感后,再将竹壳平整地贴在硬纸板上,在其表面上进行打底创作。“说起来也简单,就是以刀代笔,随心而作,不过最好还是要在竹壳上用笔绘出图案,然后雕刻上色。”因为竹壳很薄,有自身的纹理,力量轻重难以掌握。文渝光说:“最后的雕刻是个很精细的步骤,稍微哪里出了点小瑕疵没有刻好,整幅竹壳雕刻画就报废了。”

左右页图:竹壳雕刻画的工具有细刻刀、尖刀、铲刀、平刀,圆锉、毛刷,平整底板用刮刀、刨、铲、刷子等。另外,加工竹壳的工具还有有竹笼、蒸锅,在施色方面有吸收大小画笔、排刷、颜料、上光油等。

在文渝光并不宽敞的家里,笔者看到他的竹壳雕刻画作品不仅有山水花鸟、风土人情、巴渝风光,也有戏剧脸谱、古今人物、书法篆刻、诗歌配画等。“竹壳雕刻画什么都能刻,只是我平时多以古风、古遗的内容为主。”细看每一幅作品,都会发现其在构图上不仅饱满简洁,而且讲究对称呼应,疏密、虚实、动静的处理十分得当。文渝光说,他创作的竹壳雕刻画借用了民间年画的艺术手法,主要人物为构图中心,次要人物点缀主要人物的下部,集中概括,互不遮挡,主次分明。同时根据构图审美的需要,可以自由地扭曲、夸张、变形,服从主题的需要,统一而有变化。之后,他又融入了浮雕等多种技法,使其作品具有国画的韵味与油画的厚重,以及版画的浅浮雕的效果。虽然没有准确的人物比例,没有秀雅和妩媚,却保留了难得的古拙、浑厚、纯朴的原始气质。

经过几十年的潜行摸索与技术经验的累积,如今的文渝光创作竹壳雕刻画几乎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他创作出的竹壳雕刻画具有不蛀、不霉、不变形、不脱墨、无污染等优点,受到很多收藏人士的喜爱。而文渝光本人也曾作为巴渝民间艺人的代表跟随重庆代表团出访日本广岛,作品在当地展出时,日本友人对他的竹壳雕刻画赞不绝口,他带去的几十幅作品很快便被抢购一空。

1989年对文渝光来说是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因为这一年,他创作的竹壳雕刻画《祖国万岁》在首届全国职工工艺美术展中获得了铜奖,他的竹壳雕刻画也由此走进了大家的视线,并得到专家们的认可,这给了他继续创作的信心。此后,他的“巴渝民间竹壳雕刻画”在民间工艺的殿堂屡获殊荣。1999年,获得巴渝优秀民间美术家称号。2000年8月,加入重庆市民间艺术家协会。2002年,《一诗一画》夺得重庆市首届巴渝民间艺术节金奖。2005年,以《论语•季氏》为蓝本创作的《君子三戒》获得第三届重庆市文学艺术奖,2006年,被评为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2013年,竹壳雕刻技艺进入第四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竹壳背后的奉献精神

作为竹壳雕刻画第一人,怎样把这门民间技艺传下去,如何培养传承人,是文渝光考虑的一个大问题。他曾向大庆村附近的学校表达过免费收徒的想法,并专门开设了竹壳雕刻画培训班,“我的心愿是招收徒弟,及我所能,倾囊相授。”

他曾带过两个徒弟,可两人没多久就改学其他的技术了。“其中一个徒弟是四川美院的大学生,是我2001年在解放碑表演竹壳雕刻画时认识的,后来他还几次上门向我请教,但几个月后就没再学了。”对此文渝光一直耿耿于怀。

文渝光坦言,学竹壳刻画要具备一定的书法绘画功底,还要有静下来潜心学习的决心。因为竹壳很薄,在上面雕刻对力道的要求很高,而如何在大小不同的竹壳上构图也是一门学问,所以要初学者在短期内完全掌握有一定困难。

自从竹壳雕刻画申遗成功后,其名气就渐渐大了起来,很多人慕名求教,但一封狱中来信却是他万万没想到的。一位正在服刑人员通过书信表达了向他拜师学艺的想法,“从他写给我的信中可以看出,此人文字工整有力,说明有点书法功底,语言诚恳,说明他是个诚实人。”文渝光被来信者的真挚和诚恳所打动,读完信的那一刻就下决心收下这个“特别”的徒弟。

由于情况特殊,与这个徒弟见面还经历了一番波折,最后在司法局的帮助下,文渝光终于走进高墙认了这个徒弟。在去监狱之前,文渝光不仅专程购买了笔墨纸张和全国书画大师的讲课光碟给新徒弟带去,还亲手刻制了一幅“悔悟至福”的竹壳雕刻画送给他作为其今后人生的座右铭。“同样生活在这个伟大时代,我却走上了一条与您不同的道路,我感到无比的悔恨和羞愧……”“一个戴罪之人没有被德高望重的大师嫌弃,这是人性美德的最佳体现,更如阳光般温暖惠顾着我这样的弱势者,已是让我喜极而泣。”这是徒弟写给文渝光信中的话,师徒情深,字字句句都透着真情。徒弟从狱中寄来的每一封信他都用盒子好好收藏着,一同寄来的还有徒弟在狱中写下的书法作品,由于监狱里不能使用雕刻竹壳画要用的刻刀等道具,所以文渝光送了王羲之的字帖给他,鼓励他坚持练习书法。

“在跟我接触后,他在狱中的表现更加积极了,经常会写一些文章在他们内部的报纸上发表,现在已经减刑出狱了。”谈到这个徒弟,文渝光感慨万千,可能从未想过自己的经历与手艺还能让这样一位犯过错的人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这份对旁人的奉献之心,或许也是文渝光创作竹壳雕刻画的初衷。文渝光说,竹壳一生都是伴随竹子成长,竹子的光泽、鲜嫩全靠竹壳的保护,它把光鲜留给了竹子,却只给自己留下的一身扎人、丑陋的绒毛,最后随风飘落。“这得多伟大啊!”文渝光说,“历史上赞扬竹的诗词文章太多,而又有谁去褒奖过竹壳?我刻刀下的竹壳雕刻画就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竹壳,知道它背后默默的奉献精神。”

左右页图:如今,文渝光已从艺30多年,他丝毫没有要放弃的念头,“在雕刻中,我慢慢领悟到竹壳的精神,让我很感动也很震撼,我希望将它的生命延续。”

Paintings Carved on Bamboo Shells

猜你喜欢
刻刀徒弟雕刻
转一转,日期早知道
Mark Twain
徒弟和保险柜
趣图
容积
神探大脑门(1)探长出题考徒弟
趣图
雕刻树叶
雕刻时光
胡同里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