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渴穿越五个朝代去品茶

2015-09-23 02:58么么黄荣莉
城市地理 2015年11期
关键词:风雅茶室茶汤

文+么么 图+黄荣莉

私家地理

风雅渴穿越五个朝代去品茶

文+么么 图+黄荣莉

我并不是真正的茶人,所以无法体会“品啜一杯香茗,醉在茶香里”的感觉,但走进风雅渴茶馆的那一刻,内心的浮躁渐渐褪去,我仿佛闻到一缕茶香,穿过了唐朝到宋,再到明清,最后缓缓沉淀在这一杯碧绿中。

传说中的“七碗茶”

秋天在今年的重庆终于显现了身形,先是艳阳高照,然后变成不太热烈的阳光,接着就是几场连绵的秋雨。秋心无尘,此刻沏上一壶茶正好。若要说饮茶的境界,恐怕还要问问古人。元和七年,中唐诗人卢仝应邀来到好友孟简家中,正巧孟简新得好茶,便煮来给卢仝品尝,卢仝饮罢便有了脍炙人口的“七碗茶”——“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卢仝细致地描写了饮茶的身心感受和心灵境界,特别是饮到第七碗,竟有得道成仙、羽化飞升的感受,实在是妙事一桩。古人饮茶的风雅情趣对于现代人来说很难体会,被快节奏的生活和铺天盖地的西方文化冲击着,有时候似是而非地表演着“传统”,并没有真正静下心去体会。不过,真要用心去找也未尝寻觅不到,在嘉陵江边的一间茶室,默默守候着“以救风雅渴”的承诺。

平斗量珠玉,以救风雅渴

说它是茶室,有点不太公平,因为它不只是为品茶而生,还有佳境和故事。它的名字则是注解——“风雅渴”,出自黄庭坚的诗,在诗人与茶客的双重身份中,黄庭坚以茶禅一味的方式解读着他的美学观,他认为茶可以使人脱胎换骨、启发灵感。所以但凡渴望“风”与“雅”之人,都是茶的有缘人,

左右页图:风雅渴对风雅的理解很简单,却也很深奥。茶室没有悬挂名人字画,有的只是一步一景和无穷的意境,以及满室的茶香。即使不懂茶,只要进来略坐,就会为之倾倒。“风雅渴”面积不大,却在“方寸之地幻出千岩万壑”,枯山水式的造景方式让整个空间显得小巧深邃。细细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无处不在的象征与写意,寥寥数笔即蕴涵一沙一世界的极深寓意。茶马古道、烧陶窑口、茶诗雅叙都被囊括在内,一条小溪以白沙为水,以石头为渠,从大门蜿蜒“流淌”,历史就好像在这干枯的小溪中徐徐展开,脚下的石刻讲述着茶与重庆的历史渊源,以及自唐朝以来茶马古道上的动人茶语,每走一步便会打开一段兴衰往事。

要解救风雅的枯竭,当然只有佳景是不够的,茶要好才是关键。“风雅渴”的茶种类很多,都是从全国各地收集而来的珍品,不过好茶对茶室来说是最基本的礼节,真正难得的是对茶的理解和用心,追求“茶道”而非“茶艺”。所以“风雅渴”从不故弄玄虚的把“俗人”拒之门外,茶道高深但并不高端,但凡有心之人品一壶好茶,都会有所感触,即使没有,听听故事也是好的。说到用心,不仅是在选茶上的严格,茶室里的每一款茶都有自己的名片,这张名片上对茶叶的产地、所需的器具、水温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并且还写出了茶叶第一水到最后一水的口感和形态。比如绿茶,汤色碧绿,柔和纯净,入口清新甘甜,就像烂漫的孩童,不掺丝毫杂质,清澈而透明;普洱茶色如红酒,入口香醇而绵长,一如柔情似水的女子,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沉淀下来的是悠长醇厚的底蕴,千般情丝在杯中起起落落,萦绕不绝……

茶具讲故事,品茶玩穿越

在“风雅渴”品茶,除了“雅”,还有“趣”。茶室有几个风格迥异的空间,代表着不同朝代的饮茶方式。唐以前的饮茶,属于粗放煎饮时代,或药饮、或解渴,讲究粗枝豪放,大口而尽,倒是与现在人饮茶方式颇像。到了唐宋以后,则为细煎慢啜式的品饮,以至形成了绵延千年的饮茶艺术。所以让我们在茶香中先梦回唐朝。

左右页图:茶与壶看似随手,实寓深意。手捻茶匙,将触感紧实的茶叶倒入壶中,在缓注沸水,等片刻时间,爽利的舞出一道弧线,将茶倾注到盏中,浅浅薄雾衬着黄暖色的茶汤,好像在雾气中穿越回某个朝代。

唐朝人喝茶全是煮:在茶室右侧茂林修竹的小小亭台上,焚一柱檀香,先用茶碾子把茶砖碾碎,碾成粉面状的茶末,再用茶罗把茶末过滤一下,然后把茶末投放到滚水里,像煮饺子一样煮上三滚,最后喝那一锅茶汤。更有甚者,在茶里加各种佐料,比如盐、薄荷、枣子、橘皮等,连喝带吃,这就是“吃茶”的由来。到了宋朝,将茶叶先研磨成粉的过程愈加讲究,所谓“点茶”,就是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几个碗里,冲入滚水,一边冲一边搅,快速搅动,让茶末跟滚水充分混合,成碧绿一碗,日本人偷师成功,变为今日的“抹茶”。茶艺师为我们一一还原出宋代“点茶”的步骤,点好的茶汤上面会泛出一层乳白色的泡沫,犹如好的咖啡上面会浮有一层咖啡油一般。至于喝茶的器具,宋唐也有不同,以瓷器代替了陶器。据茶艺师介绍,在唐朝上流社会鄙视瓷器,喜奢靡的唐朝人喝茶喜欢用铜碗、银碗甚至是金碗。唐朝人爱浪漫,对于女性推荐用玻璃杯饮茶,有种“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意味。离开唐宋,来到元代,饮茶少了许多繁文缛节,一间不大的雅室,一张素雅的木桌,桌上是备茶的一应茶具,有成叠扣放的瓷盏、叠放的盏托、冲泡茶汤的大碗、贮放散茶的盖罐仅此而已,简单却自有道理。到了明朝,世人喜清饮,以沸水冲泡茶叶,“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

选一个临窗的位置坐下,面前有几道精致的茶点,杯里的茶是普洱,耳边听的是茶肆里风华雪月的故事,一场“茶艺”打破了沉静,周围变得吵杂起来,这便是回到明清了。

这是一个风雅之地,没有一字一画,却有诗和茶,当你走进门的一瞬间,便开始了与时空的对话,对于茶文化的了解,不再只是局限于紫砂壶与龙井茶。

地址:渝中区洪崖洞密岸风情街

最难忘的特点:茶碗、茶瓯、茶盏、茶杯,不同的称谓,牵引着不同时代的品饮用法,与自我感情的释放。每一个称谓背后,都是对茶与盏的咏叹。

Fengyake A Tea House in Hongyadong

猜你喜欢
风雅茶室茶汤
江湖茶室
江湖茶室
江湖茶室
江湖茶室
追求美追求品味的茶汤店
月相表解读腕上的阴晴圆缺
从一杯茶汤启程(组诗)
一字蚀骨
风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