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设计学习进程 体现知识发展规律

2015-10-08 02:12殷志忠
化学教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

殷志忠

摘要:“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难点之一,其掌握情况直接影响后续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质量。本文对“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学习的困难作了成因分析,据此提出:在实际教学中应依据学情,合理设计学习进程,体现知识发展规律,减少学习障碍,为后续学习作好初步准备。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7–004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

“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概括了酸、碱、盐以及氧化物相互反应发生的规律,在了解这些物质的基本化学性质的前提下,掌握它们之间发生反应的规律,不但有利于化学反应知识条理化,促进理解,减轻记忆负担,能使初中阶段学习的许多化学反应“有所归属”,而且可以大体上预测酸、碱、盐以及氧化物相互之间能够发生哪些反应,增加有关的探究活动中假设的理性,也是进一步学习高中化学的重要基础,因而历来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

也许有人会质疑:既然它很重要,为什么课程标准没有作明确规定,课本上没有专门章节?确实,新课程标准没有相应的专门条目,但是一些条目是有所涉及的。例如,在内容标准的“四、物质的化学变化”中规定了“初步认识常见的……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知道利用化学变化可以获得新物质”等内容。各种版本的教科书虽然有点“遮遮掩掩”,多数还是或明或暗地写进了有关内容。例如,科学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江琳才主编,钱扬义副主编)就明确写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难溶物)、气体、水等;否则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1];湘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沈怡文,陈德余主编,吕琳副主编)也明确写出“复分解反应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可能发生,如有沉淀析出,或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等”[2];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胡美玲主编,何少华、王晶副主编)要求学生“分析、归纳上述几个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它们的生成物有什么特点?”,随后明确写出“酸、碱、盐之间并不是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只有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3];上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则在第7章“整理与归纳”中要求学生“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列表说明……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关系,并分别列举几种利用各类物质相互转化关系的应用实例”[4];上教版化学九年级第二学期(试验本)(姚子鹏主编,陈基福,洪东府副主编)在单元6的“小结与思考”中要求学生“举例分析复分解反应需要一定条件才能发生”[5]……

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作为专门课题或者重点复习内容,并且至少占用1课时,因为他们知道:疏忽了这个内容是很难让学生真正了解复分解反应,很难通过最后的“关口”的。

总之,“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要充分重视并且努力搞好它的教学。

2 “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的学习困难探究

“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虽然很重要,却常常成为学习的难点。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有人总结它跟化学用语、化学计算一起,是初中化学的“三大分化点”之一。

学习“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的难点在哪里?一些学生说:我不知道哪些(化合物之间)能反应、哪些不能反应;一些学生说:我不知道它们反应生成什么;还有学生说:我不知道它们为什么要交换成分、怎样交换成分、交换哪些成分……

笔者分别让一些学困生和学优生完成下列内容的测试题:

①关于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的测试题;

②写出由酸、碱生成对应氧化物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③分别确定一些氧化物能不能跟酸或碱反应;

④分别写出由酸、碱生成对应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⑤分别写出氧化物、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⑥用具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例分别说明氧化物、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由图可见,关于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题①)的测试得分跟另5项内容(题②~⑥)的测试得分都有较明显的相关性(散点基本上围绕一条斜线分布)。

为什么“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会成为学习难点?根据测查结果,主要有下列可能的原因:

(1)对各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和衍变规律掌握得不好,这是最基本的原因;

(2)对具体的化学反应接触得较少,而掌握规律是需要以足够事实为基础的;

(3)有一些学生不能熟练和正确地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4)“交换成分”是有很强的二元论色彩的。所谓二元论是大约二百年前由戴维、柏尔采留斯等人提出的,后来被更合理、更先进的电化学说、电离理论等取代[6],初中学生不具备这些认识,这里发生了认知跳跃,当然是很难理解的。理解和正确地把握“交换成分”很可能是许多初中学生理解和掌握“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的关键所在。

实践表明,学生不掌握好酸和碱跟对应的氧化物、对应的盐在组成(元素)和性质方面的联系,不掌握好各类物质的化学性质,没有掌握“交换成分”,以及掌握、熟悉的有关反应太少,不能顺利地写出化学方程式等等,都难以掌握好复分解反应的进行条件。

3 合理设计学习进程,体现知识发展规律

世界是复杂的,而人们总是力图对复杂的世界作出简单的概括,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总是在复杂-简单-复杂……的矛盾运动中逐步深化,在化学认知中这种现象是很典型和多样的,对“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的认识正是如此。

在我国,曾经把复分解反应Double Decomposition译为“双分解反应”,意为“两种化合物各自分解互换其分子中之一部分,另生成两种化合物”。实际上,这类反应比分解反应更为复杂,所以后来改称为“复分解反应”,“复杂”之意不言而喻。

对于复分解反应,在总结了生成沉淀、气体或者水是其发生的条件后,会发现一些例外情况。例如,向(NH4)2SO4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会闻到NH3的特殊臭味,表明发生了化学反应,这是一个复分解反应,可是并没有沉淀、气体和水生成;把CO2通入CaCl2溶液时,二氧化碳可以跟水反应生成碳酸,按“理”说,H2CO3会与CaCl2交换成分,生成CaCO3沉淀,可是事实并非如此,而且类似的例子不少,例如H2S跟NaCl溶液也不能交换成分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HCl而使溶液酸性变强;若总结出“不能由弱酸制备强酸”、“不能由弱碱制备强碱”规律,H2S通入CuSO4溶液却可以产生黑色沉淀CuS和硫酸H2SO4,Ca(OH)2却可以与Na2CO3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NaOH,与上述规律矛盾!对规律之外的特殊情况,学生会感到困惑,加大他们学习“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的困难。而且,这些困惑和困难还会影响他们的后续学习。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循序渐进,合理设计学习进程,体现知识发展规律十分重要。“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的合理学习进程应该是引导学生:

(1)形成熟练和正确地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技能;

(2)弄清常见的酸、碱跟对应氧化物的衍变关系及化学反应方程式;

(3)掌握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概念,掌握它们的化学性质,能够熟练写出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掌握酸、碱跟对应盐的衍变关系及化学反应方程式;

(5)掌握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能够熟练写出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6)强化大多数酸根、氢氧根都是“原子团”,能够“像一个原子一样”参加反应而不拆开等认识,熟悉常见酸、碱、盐在“交换成分”时是怎样拆分的;

(7)在初步掌握好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的基础上达到顺利地写出“正常”的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水平。

上述诸点应该是初中阶段的基本要求,必须努力达到。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在初中化学的范围和后期内向他们初步介绍一些例外情况和补充规律(例如“不能由弱酸制备强酸”、“不能由弱碱制备强碱”等),使他们初步建立“规律常有例外,深入研究例外常可以推动认识发展”的观念。讨论例外情况时可以大致就生成沉淀、气体和水3种情况分别展开,有序地进行,为后续学习作一些初步准备,注意避免提前进入高中内容学习。

参考文献:

[1]江琳才主编,钱扬义副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32.

[2]北京市仁爱教育研究所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44~45.

[3]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4.

[4]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05.

[5]姚子鹏主编,陈基福,洪东府副主编.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化学九年级第二学期(试验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7.

[6][英] J. R.帕廷顿著.胡作玄译.化学简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初中化学教学
互动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细节德育”与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机结合分析
让初中化学教学的课堂效益“问”出来
新课程下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
探讨游戏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化学教学中微课的运用研究
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实验对于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从兴趣出发,搞好初中化学教学
探究合作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