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战略选择

2015-10-14 03:57王一凡赵显立
国防科技工业 2015年10期
关键词:国防科技智能制造制造业

□王一凡 赵显立

“智能制造”: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战略选择

□王一凡赵显立

坚持创新驱动,坚持质量为先,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结构优化,坚持人才为本,抓好“智能制造”这个重大工程

制造业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关乎国家的财富和独立,也是国家在全球经济、战略和社会事务中确保主导权的基本力量。在实现《中国制造2025》所确定的目标过程中,国防科技工业扮演着骨干角色。

实现“智能制造”是顺应形势的选择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近年来,国际社会制造业回归本土趋势不断明朗化。美国“再工业化”和德国“工业4.0”进程等制造业强国战略开始实施,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同时,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美国的产业结构中,制造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直接贡献率始终超过20%,拉动经济增长率在40%左右。日本政府认为,经济的高速增长建立在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基础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总量显著增加,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越来越成为支撑大国地位的重要力量,近4年来制造业产出连续保持世界第一。面对新的科技与产业发展形势,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融入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重塑,随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制造业发展进入重要的机遇期。

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已经开始,绿色增长和智能增长的理念被普遍接受,新能源技术和新

一代信息技术充斥着国际经济结构的方方面面。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产业和生活方式。面对国际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我国不断优化和完善政策环境,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集成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同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提出有力地促进了先进民用技术在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中的效能发挥,我国经济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新常态,国防科技工业的“智能制造”迎来绝佳的发展机遇。

《中国制造2025》成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智能制造”的指针

《中国制造2025》明确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强调针对制约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切实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制造业发展全国一盘棋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创新发展方向,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推动制造业整体水平提升;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安全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领域,着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发展能力。继续扩大开放,积极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加强产业全球布局和国际交流合作,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提升制造业开放发展水平。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防科技工业集聚了丰富的经济、技术、人才等宝贵资源,储备了较强的技术和产业拓展能力。武器装备研制的手段和环境得到大幅度改善,快速研制能力明显增强,航天制造与服务领域“云制造”、船舶行业中转化形成的“智慧海洋”模式等诸多技术的推广应用,产生了大量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国防科技工业“智能化”科研生产形成了一定的基础积累。各军工单位提升了研制管理能力,强化了数字设计,提高了仿真分析水平和关键工艺能力,以信息化为支撑的专业化生产格局得到持续优化,武器装备研制从专业装备集成走向大系统综合集成、从以硬件为核心走向以软件为核心、从模拟走向数字、从功能单元走向功能系统、从基于样机的设计与验证走向基于模型的设计与验证、从基于实装外场试验与评估走向基于半实物仿真的内外场一体化试验与评估,初步形成任务保障型与技术引领型相结合的能力局面,研制生产核心能力跨上了新台阶。

在新时期,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入融合,加强基础性、前沿性技术领域的布局,依托核心技术、产业优势、行业资源集成创新,准确定位,突破重点,典型示范,引领并推动“智能制造”的不断发展,成为加快国防科技工业整体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坚定不移推进“智能制造”发展

比照《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三步走”目标,国防科技工业“智能制造”任重而道远。

“十二五”以来,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效,有力推动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先进制造的结合。但是,我们依然存在诸多的能力差距。国防科技工业是建立在国民经济大环境之下的工业体系,产业发展局面复杂多样,传统甚至于落后产能在一些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在较长时期可能还要继续存在,能力的改造和提升需要较长过程。

“智能制造”体系的典型构成有智能装备层、由智能装备构成的智能制造单元、多个智能单元构成的智能车间、多个智能车间构成的智能工厂、多个工厂构成的全价值链和复杂产品即智能产业联盟。当代制造业已经发展成为高度依赖自动设计、信息技术和复杂机械加工的专业化活动。新的智能技术有力地支持“智能制造”的发展,数字化的深入与拓展使制造业互联网化成为大趋势。自动化过程正在改变现代制造业的方方面面,制造业不仅仅追求降低劳动力成本,更能实现工业的高精度、高重复性、高效率和高质量,以及强化生产的服务性。目前,各国制定了多项先进制造的发展战略与规划,调整产业架构,完成产业转型,尤其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应用以及急、难、险、重、高辐射、高污染、毒性、爆炸等相关行业都急需用“智能制造”提升能力和效率。这些,从各个方面对国防科技工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与此同时,制造业的全球化、经济巨大的开放性、国际贸易的价值增长以及世贸组织等超国家实体的行为,也决定了作为国家工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防科技工业不能独善其身,不能置身于国际合作之外。但自由贸易不能导致“去工业化”潮流的泛起,不能导致独立经济体的虚化和弱化。国际合作的不平等和偏见依旧存在,国家安全不能建立在国际商业采购的基础之上。从冷战铁幕下1949 年11月由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联合成立的多边出口控制协调委员会(简称巴统组织),到1996年7月33国再次签署的瓦森纳协定,事实上无不延续着禁运,限制成员国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所以,结合《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我国国防科技工业需要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重大机遇,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坚持质量为先,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结构优化,坚持人才为本,抓好“智能制造”这个重大工程。■

(作者单位:国防科工局协作配套中心)

猜你喜欢
国防科技智能制造制造业
美国国防科技集成创新初探
国防科技工业自然环境试验研究中心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区域国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培育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