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语文素养是实现“少教多学”的有效路径

2015-10-15 13:04代泽斌
基础教育参考 2015年12期
关键词:少教多学知识点记忆

代泽斌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主导功能得到了有效落实,“少教多学”的目标大致实现。“少教多学”的实践,可以矫正目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多教少学”甚至“多教不学”的现状,把语文教师和学生从“困境”中解放出来,尽量克服目前语文教学“多慢费差”,真正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和谐学习境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内化为学习者和教育者的行为习惯。笔者在实施“少教多学”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要想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条有效途径。下面,分别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记忆是语文素养养成的第一步

记忆是人类智慧的根源,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奠基石。记忆又叫记忆力,是记住事物的形象或事情经过的能力。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三个基本环节。识记是学习与取得知识的过程,读书、听讲、经历某个事件等都属于识记;保持是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得到储存和巩固;回忆是指从大脑中提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识记是记忆的开始,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保持是关键,这三个环节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高中学生必须掌握足够数量的字、词和词组的表达概念,而概念又是思维的“细胞”。句是用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律联结而成的语言单位,一般用来表达判断,表达相对完整的思想。对句的理解不但要求掌握词义,还要求掌握语法。因此,认真学好语文,在记忆中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高中语文需要记住的知识点很多,如字形、字音、词义、文言知识、经典的名句名篇、写作素材等等。虽说知识点很多,但在生活中也不一定处处能运用到这些知识点,但考试时和生活中无不涉及到这些知识点,只不过有的是显性运用,有的是隐性运用,或者说是远距离运用。

一些与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名言警句必须记住,并且不能出现“错、多、漏”现象。“错”即错字,“多”即多字,“漏”即漏字,必须与原文一致。而有些知识点只要知道其原理或者大意即可。记住的东西多了,对现代文阅读理解、古诗文理解、作文等就好解决了。

同样,成语的意思也要记住,如记不准确就会出笑话。如“美轮美奂”本意是形容房屋高大华丽,“轮”高大之意,“奂”众多之意。而今很多人把它用在表演场合,如“这是一台美轮美奂的晚会”,“这布景是多么的美轮美奂啊”。“登堂人室”本意是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但很多人把它用在进入某某风景区的建筑物,如“我登堂入室到故宫”等等。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人与人之间讲究谦敬。表示谦敬的词语的意思应要求学生记住,不然就会用错。“家、舍”是对自己亲属的谦称。“家”谦称自己亲属中的长辈或同辈(年纪比自己大),长辈如家祖、家父、家严、家尊、家母、家慈、家君,同辈如家兄、家姐。“舍”谦称自己同辈中的年幼者,如舍弟、舍妹,可谦称自己的亲戚,如舍亲、舍侄,可用在方位词前,谦称自己的家,如舍下、舍间。“令”敬称他人的父母,如令尊、令慈、令堂、令萱等。“不情之请”形容不合情理的要求,是个客套语,但有人说“你这不情之请,我一定尽绵薄之力”,这就违背了原意。

要引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学会积累和整理资料。这样,天长日久,不仅可以促进课内的学习,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学会一套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起着助推作用。

要记住某些知识点,一是大量阅读,二是摘抄,三是理解思考、运用创新。尽量避免和克服遗忘,在学习中掌握记忆规律和方法,就能改善和提高记忆力。对所记忆的知识要聚精会神,排除一切杂念,这样大脑皮层就会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而不会被遗忘。对所记忆的知识点一定要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记得牢、记得久。对所记忆的知识要及时复习巩固,对刚学过的知识点,要及时温习巩固,不断地尝试回忆,强化记忆痕迹防止遗忘。可让学生通过读、想、看、听等视听觉器官的功能,来强化记忆效果;灵活运用分类记忆、特点记忆、谐音记忆、联想记忆、图表记忆、提纲笔记卡片记忆等方法,来增强记忆力。一般来说,上午9-10点,下午3-4点,晚上7-10点,是最佳记忆时间,利用这段时间来记忆知识点,效果较好。在保证营养、劳逸结合的基础上科学用脑,防止过度疲劳,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能有效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

二、理解是语文素养养成的第二步

在记忆的基础上要“理解”记住的知识。理解就是因每个人的大脑对事物分析决定的一种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般也称为了解或领会。

我们要引导学生对记住的知识要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记得住,才会运用。如果是不求甚解甚至是囫囵吞枣,则该记住的知识就记不住,即便死记硬背下来了也会遗忘。比如说“阴阳并,藏气不定”,其意思是“气血错乱,五脏失调”;还有“子不语怪力乱神”,其意思是“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叛乱和鬼神”,如不理解其意思就很难记住。

现行的背诵题考试,也不再是以前的根据前后语句补填空缺的语句,而是考情景背诵填空题。如习近平主席说过,中国的昨天是——雄关漫道真如铁(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中国的今天是——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国的明天是——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行路难》)。如果不理解,即便是记住了这些诗句,也不一定能填对。

当然,如果只记住字词,而不理解其意思,就会出现使用不当的现象。如“七月流火”这个词,很多人把它用来形容炎热的夏季,理解成七月骄阳似火,空气中仿佛流动着火焰一样。而它真实的意思是每当农历七月黄昏,一颗名为“火”的星星出现在西边的天空时,暑热就开始消退,到九月天就冷了,要多穿衣裳了。

有时候,按照自己的直觉去理解,甚至按自己的奇思异想去理解,这样往往能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理解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批驳精神,要敢于与书本争论,书的价值一者是共鸣,二者是碰撞。

如李白的《听蜀僧溶弹琴》中的“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人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该文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不知不觉中,暮色已笼罩了青山,天空中浓云密布。它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表现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理解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锻炼的结果。为了提高理解力,我们需要不断地接触新事物,并不断地总结新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样,我们才能提高理解能力。

三、思考是语文素养养成的第三步

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还要对记住的、理解的知识进行思考。思考是指针对某一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的活动。思考方法有形象法、归纳法、逆向法、移植法、发散法、演绎法等。思考是另辟蹊径,就语文来说,要思考词的本义和其他意义,思考文章的显性意义和隐性意义。思考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按自己的心思去思考,甚至是奇思异想。

如《囚绿记》的主题很多教参和学生的辅导用书甚至教师的引导是:以一棵常春藤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歌颂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追求自由光明的精神,寄托了作者对祖国自由、光明和复兴的热切期盼。但是很多学生认为,这种理解有拔高之嫌疑,他们认为作者这种做法是放爱一条生路,爱是理智、无私,爱不是占有。大家都认同“相濡以沫”,但不知道最高境界是“不如相忘于江湖”。这些需要靠思考、反思才能把记忆理解的知识再升华。对诗歌鉴赏题,如不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其要求。

周国平先生在《守望的距离》中说,一个好的哲学家并不向人提供人生问题的现成答案,他会全身心投入其中,不倦地寻找答案,也启发我们去思考和探索他的问题。周先生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必须对万事万物进行思考,必须要有“我”的存在,这正是“我思故我在”所强调的道理。语文学习不仅只是激情、人文的东西,更有许多值得认真思考的东西。唯有思考,思路才能够清晰;唯有思考,我们才能够作出准确的判断;唯有思考,我们才能够理性地升华。也唯有思考,我们才能够长期维持思维的敏感,才能保持对语文知识和素养的敬畏之心和恒久的学习兴趣。这是自觉、主动学好语文的良好品质的需要和体现。

四、运用是语文素养养成的第四步

在前三者的基础上“运用”才是关键。运用指的是把某种东西用于预期适合的某一目的或某人、某事。我们要教导学生把记住、理解、思考的知识运用到说话、写作和生活中去。我要培养高中学生具备自主意识、运用意识。知识只有在那些具有自主意识、运用意识的人那里,才具有力量,才能真正发挥知识就是生产力的作用。

说话要能吸引他人、打动人心,语句就得有文采,有品位。如即兴演讲“学习的方法”,如果总是干巴巴的几句学习要用心、要记忆、要理解、要思考、要勤奋等等,话虽不多,但听众会感到厌烦,自己也觉得无趣。如果在演讲中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引用各种名言警句典故,其效果就不一样了。如学习是“无它,但手熟耳”的重复,学习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观察,学习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不断进取等。

言之有文,行之久远,反之则是“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写春天,如果只是歇斯底里地说春天美啊、美啊,显得十分贫乏,如果写成“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则不仅预示着春天快来了,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春天万物复苏,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远远地看去是嫩嫩的绿色,但近前却看不到一点儿绿,这就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境吧;春雨过后,空气清新,正如冰心的名句“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也似宋代诗人黄庭坚的中的“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最初的追求,也是我们一辈子的追求。语言的学习和思考,最后都会外化为运用。语言运用之妙在于长期的积累与顿悟,一段哲思、一段美文、几句妙语,都是一个人长期积累并注重运用外化的自然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在对学生的作文训练中,要做到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恰当的方式组织文章的内容。如果能够把方法、技巧和情感自然融汇,让文章浑然天成又文质俱佳,则是对语言最佳的运用。这需要语文老师长期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说话要运用语文知识,写作要运用语文知识,生活更要运用语文知识。让学生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把习得的知识加以运用,加以思考地运用,其写作水平或语文素养就会日趋提高。

五、创新是语文素养养成的第五步

在前四者的基础上,要达到质的飞跃,实现“创新”,也就是学生语文素养养成的最高境界。创新是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它包含更新、创新、改变的含义。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这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就是人们“见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永不满足。创新是在继承中改进、发扬。比如毛泽东所说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邓小平所说的“发展就是硬道理”,习近平所说的“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等等,这些道理多么平实,多么深入人心,这些就是创新。

例如,2014年央视的“家风”和2015年央视的“点赞”话题,我认为就是创新,非常接地气。“家风”的意义是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元素。“点赞”的意义是适应社会正能量的需求,包含认同什么、肯定什么、欣赏什么等内容。如果家风好了,肯欣赏他人了,我们这个社会就会更加美好。

又如,有一则材料,这么记录一位成功人士说:“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具有‘家庭、‘军队、‘企业的特质。家庭的和睦,家和万事兴。军队的战无不胜靠铁的纪律,靠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靠的是合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些对我影响很大,并且我都努力践行之。”要求根据这段材料作文。如不创新则写不出好作文来。这则材料的意思是一个人要发展,必须要具有家庭、军队、企业的特质;同理,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同时,也可以谈谈良好的“家风”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的重要作用。

朱元璋曾问群臣:“天下何人快活?”有说功成名就者,有说金榜题名者,还有说富甲天下者等,朱元璋均未认可。这时,有个叫万纲的大臣说:“畏法度者快活!”朱元璋说其见解“甚独”,这就是守正出新。华盛顿图书馆格言:“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就是“少教多学勤思勤用最后创新”的注解,真正挖掘了学生这一主体的智慧潜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总之,语文素养的养成离不开这五个步骤。这五个步骤是交叉进行的,尤其是记忆,它是根本,而创新是最高境界。如果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能够在这五个步骤上下工夫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一定能够有效地促成“少教多学”教学目的的达成,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会大幅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少教多学知识点记忆
关于口罩 这10大知识点你必须知道
知识点自测
“少教多学”在中职计算机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二次根式”复习精讲
科学分析,高效决策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