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四有”办教育 走内涵发展之路

2015-10-15 12:54杜富川
基础教育参考 2015年12期
关键词:四有教育者办学

杜富川

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实现教育现代化,其核心在于实现教育的内涵发展。然而,长期以来,遵义教育总是处在全省“稳二争一”的状态,如何实现历史性突破,就要坚持“四有”办教育,走内涵发展之路,要通过深入改革,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在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中,实现教育的实质性、跨越式发展。

一、办教育必须要有精神坚守

教育者的精神坚守在于教育者要有办好教育的执著信仰。教育是铸造灵魂的工程,灵魂需要灵魂的唤醒,精神需要精神的感召。没有教育的执著信仰,谈何灵魂的唤醒与精神的感召。当年,浙大西迁,一大群知识分子寄居湄潭,在十分偏僻、贫困的地方办学。正是一大批教育家在那里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才成就了浙大“东方剑桥”的求是精神。宜宾的李庄,是抗战时期中国的三大文化圣地之一。一个小镇,是怎么成为圣地的呢?当时,中央的一些研究机构及清华大学,还有很多大学都迁到这个小镇办学。事至如今,很多人不知晓国际上的一些大都市,但却知道中国的李庄。可以想象,在那种异常艰难的处境下,那一批知识分子、民族的脊梁,为了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始终坚守忠诚于教育的精神信念。这种执著而高贵的教育精神在这片贫穷的土地上创造了奇迹。在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坚守。一个教育者应该常怀对教育使命的执著追求,应该有一个教育者应有的灵魂,应该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

教育者的精神坚守在于教育者要树立教育家办学的理想。校长应当树立办好学校的理想,正如教师应当树立教好书育好人的理想一样;校长应当有办好学校的激情和实干,正如我们要求教师要有教好每一个学生的激情和实干一样。这既是校长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更是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担当和角色任务。温家宝总理多次提出“教育家办学”。我想,他并不是指要成为了教育家的人才能去办学,而是希望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要有成为教育家的理想和追求。这其实就是一种教育者的担当和精神气魄。这里的教育家,不但指那些著书立说的成名专家,更应当指在教学一线“懂教育”的校长和教师,尤其是校长。而校长和教师以执著的精神信仰主动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过程正是促进校长和教师思考、实践,形成独特的、个性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宝贵过程。这个过程,必将帮助校长和教师向教育家靠近。因此,我们应当树立成为教育家的远大理想,并为之不懈努力。

二、办教育必须要有开阔胸怀

教育者的开阔胸怀首先表现在有自我批判的勇气。近年来,为完成“两基”攻坚任务,遵义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外延式发展。对于主张什么样的教育、办什么样的学校、育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方式育人这些教育本质的问题,很少有人去思考。不少局长和校长按文件精神、政策要求办学,思考更多的是如何争项目、建学校、扩规模、添设施,注重的是教育发展的标而不是本。有的甚至是按自己片面的理解和经验在办学,更有甚者甘当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维持会长”。“两基”的确解决了学生“有学上”的问题,但如何让其“上好学”,却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与更优质的教育相比,主要差距在于教育观念老化、办学思想模糊、质量观念片面、育人手段落后、教育质量不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就更谈不上了。一段时间来,不少教育者闭关锁教、闭门造才,不愿接受新思想,抵制改革,甚至常以办学条件不如他人而拒绝向先进的教育方式学习。这样的教育必然落后,必然误人子弟。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这些问题呢?这需要大家从高处着眼,低处人手,虚怀若谷,敢于树立批判思想,自我否定,虚心学习。

教育者的开阔胸怀还表现在有高远的目标。科学定位事业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只有较高的定位,才能创造了不起的佳绩。过去,我们总认为遵义教育也好,其他行业也好,至少在贵州排名第二,以此为荣,并形成定格化的自我定位。其实,这正是俗话说的矮子中的高个子,殊不知走出贵州仍然是矮个子。遵义教育为什么总是第二?与我们长期甘当第二的思维定位有很大关系。连想法都没有,哪来的信心?哪来的动力和措施?愿望在哪里,力量就在哪里,成效就会在哪里。只有确立高远的定位,才能拉开遵义教育的大格局,才能取得大提升。因此,我们主张首先要让视野、思维跳出贵州来比较,跳出贵州来确立我们的目标。基于此,未来五年到十年,遵义教育的目标定位是贵州创一流、西南走前列、全国有影响。

教育者的开阔胸怀更表现在以真诚谦逊的态度扩大开放。贵州教育、遵义教育落后全国,这是不争的事实。要想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就必须树立开放包容的意识,以真诚谦逊的态度引进资源、借力发展、主动学习。遵义教育以“立足贵州、对接京沪、对标西南”为战略构想,与北京、上海、江苏、重庆、武汉等地达成多项教育合作共识。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遵义市教育局开展了“坐标定位”主题活动。目前,全市许多学校与重庆、四川的优质学校签订了对标协议,以对方为目标、楷模对比学习,促进交流,扩大开放。下一步,我们要把更多的上海、重庆、北京的名师请到遵义来交流,让我们的名师、骨干教师主动树立对标意识,自觉对标,主动缩短差距。我们要在借力培训、借力办校、借力提质等方面,引进优质教育团队进遵办学,要本着对遵义教育高度负责的态度,本着为遵义人民子孙后代谋福祉的善心和情怀,放下本位主义,看轻个人得失,以博大的胸怀和气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遵义人民,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办教育必须要有改革魄力

改革是推动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内生力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各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也明确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任务。过去,我们经常面临一些体制机制的困扰。如行政管理体制,它是长期形成的一种同定模式,不是我们教育自身形成的,在大的体制机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教育系统内部要有锐意改革的魄力,以壮士断腕的豪情面对改革。遵义教育的内涵发展必须狠抓改革、依靠改革,向改革要红利。

改革需要整合资源,实现共享共赢格局。多年的考核评价机制,往往较注重鼓励个体的竞争,忽略了合作共赢的导向机制,致使我们各个县级行政管理层面、各个学校之间竞争意识日益强烈,日渐形成壁垒,互相封锁资源、信息等,逐步演化为恶性竞争,使发展成本无限增大。各个优质学校以单打独斗的方式打拼,拼尽浑身解数,也难逃孤军奋战的局面,难以整体提升遵义教育质量。如此下去,就会使全市不能形成强大的引领力量,使宝贵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效应,甚至造成闲置浪费。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这一格局,以开阔的胸怀打破行政管理体制束缚,改革考评机制,从建立龙头学校中心教研组开始,整合教学教研资源,形成对内良性开放合作格局,消除不良的竞争影响,让全市教育得到良性发展。

改革需要出实招、见真功。我们要着重从以下方面人手。一是评价改革。全国高考改革方案已经出台,我市也正在研究制订中考评价改革方案,树立“不唯分数”的教育观、质量观、成才观。全市各县(区、市)也要改革中小学办学质量评价办法,淡化分数考核,追求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二是课程改革。要提高课程建设为育人目标服务的水平,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重视服务于育人目标的校本课程开发;重视以少年宫、社团、兴趣特长班等为载体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校本选修课程建设,等等。三是招生改革。重点实施好中考招生改革,实施义务教育阶段阳光招生,推广整班移交、就近划片入学、电脑随机分班等做法,切实化解择校热和随迁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破解突出的教育矛盾,给老百姓子女公平的入学机会。四是人事制度和职称改革。实行县域内校长和教师交流制度,推行教师职称考评结合,探索名师名校长的激励考评和退出机制。创建遵义教育科研网,建立示范高中区域性网上阅卷系统,建立名师工作室运行机制。五是办学改革。学校办学不能因循守旧,更不能凭感觉、凭文件办学,要大力推进改革,办有文化的学校,做有思想的教育。学校办学走内涵发展之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注重精细化管理,重视特色建设和特长生、特殊人才培养,以提升质量为中心。

四、办教育必须要有文化品位

文化需要灵魂。办学理念是学校的文化之魂。一推开学校大门,你就可以看到学校的办学理念:一草一木,一颦一笑,无不体现办学理念;管理之道,教学之法,无不体现办学理念;迎来送往,上传下达,无不体现办学理念。办学理念还体现出学校的办学之道、教学之道、求学之道、管理之道,是教育工作者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追求卓越、走向辉煌的价值追求之道。遵义的教育要想实现内涵发展、优质发展,首先要努力做到有思想地办学,也就是学校要有自己个性化的办学理念,彰显文化之魂、办学之魂。

文化需要坚守。文化是植根于心灵深处的东西,是长期坚守后形成的师生共同认可的一种行为标准。龙家小学倡导教师的“守业”文化,坚持开展小学生节约粮食的活动,一坚持就是几十年,乃至形成一种文化;作为村级小学的凉风小学多年来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立志创新”为校训,构建了创新教育理念下的环境文化和课程体系……可见,学校文化是几十年如一日坚守下来的,是师生共同认可的行为标准,然后在精神层面的一种体现,是根植心灵的东西。

文化终为育人。有品位的学校文化更应注重精神文化,核心是价值观。追求有品位的学校文化,是为了达到文化育人的素质教育新境界。无论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凝练也好,还是坚守学校的传统也罢,都必须坚持学校文化服务于育人这一原则,否则,这样的文化不是学校的主流文化,更谈不上成为学校核心价值观,也就不能成为有品位的文化了。因此,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树立更加尊重个性、尊重生命和精神成长的教育观念,让教育更加有关爱和温度,让分数不再是办学的唯一追求,在夯实学生发展基础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的快乐,在提高学业水平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阳光心态和责任感,培养其积极的情感、广泛的兴趣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体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教育自信心和责任感。一所内涵式发展的学校应该从文化传统和价值主张人手,以此渗透到学校的管理、课程、教学、教研、环境等各个工作领域,推进学校整体优化,而这个过程是一个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到文化自强的建设过程。这样的学校文化,才真正滋养心灵、涵养师生,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强大驱动和最高追求。

猜你喜欢
四有教育者办学
品读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小学英语“四有”课堂构建策略探究
进社区 争“四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