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校本课程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原动力

2015-10-15 12:58焦憬
基础教育参考 2015年12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体系课程

焦憬

校本课程为学校带来了特色发展的原动力。多年来,学校坚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为每一位教师创设发展的空间”的办学理念,大胆创新、科学管理,因地制宜开发了校本课程,走出了一条研究探索、实践反思、提升创新、发展共赢之路,逐渐形成学校的课程特色,并总结提炼出了“结飘满园红,花开万里香”的学校精神,以特色校本课程启迪文化建设,以文化建设带动学校特色发展。

一、以生为本,校本课程顶层设计

学校前身是一所村办小学,始建于1951年,可以说,她既是一所有着“半百”悠久历史的老校,也是一所新兴的城市小学。单纯从校本课程讲,学校经历的是一个从粗放到精品,从精品到多元的过程。

2001年,学校的校本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2006年,学校开始传统文化精品课程“中国结·龙蒂花编制”的开发实施。这样的定位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既符合校情,又具创新意义;授课教师只要下工夫钻研便会教学;学生无需先天条件,经过努力人人都能学会;经济实用,学生感兴趣,家长也支持。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学生需求的发展,单一的校本课程不足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首先,这种动手编织型的课程,更受女生欢迎;其次,单一的课程内容,在大量师资和硬件优势闲置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主观能动性;最后,时代的进步带来更大的信息量,校外更加丰富的生活体验使单一的校本课程相形见绌。

以生为本,强调课程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注重课程体系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历史性任务。为此,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团队,多种渠道调查了解学生需求,结合学校育人目标,开始进行校本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我们研究出台了《校本课程规划方案》,从课程的实施内容、实施管理及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的规划。整个体系目前包括四大门类,14门课程,分为限定性课程与选修性课程。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以生为本,各班每周都有固定课时,开展限定性课程。每周五下午第二节为选修性课程,采用走班制。

如今,“红结飞扬啦啦操”、“篮球飞人”、“阳光田径”、“新苗合唱”等体育艺术类课程成绩斐然;“优秀古诗词诵读”、“跟我大声说”等学科拓展类课程发展迅猛;“人校课程”、“离校课程”等修身教育类课程深受家长好评。加上原先“中国结·龙蒂花编制”发展出的“结飘满园”、“丝网生花”等技能实践类课程,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已基本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需求。校本课程体系的建立,丰富了校本课程内容,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尊重和满足。

二、以校为本,文化建设深入推进

学校文化植根于学校的方方面面,校本课程为学校课程注入了活力,对学生个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学校教育得到了本质回归,也为学校文化内涵发展找到了精神核心。

在校本课程发展的过程中,学生开始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动手实践能力和审美情趣也不断提高。教师在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中,工作兴趣、自主研发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同伴互助、教研氛围日渐浓厚。

学校经过慎重考虑,将原有校训“诚、勤、信”修改为“结、勤、信”,并重新进行释义:结,即团结协作、百折不挠;勤,即勤奋刻苦、脚踏实地;信,即果敢自信、抱诚守真。

为了深化广大师生对“中国结”文化内涵的认识,让“结文化”不仅写在墙上、挂在嘴上,更能内化为学校的灵魂,学校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让“结文化”根植于师生的心灵深处。具体做法如下。

1.凝心聚力,全员参与,确保校本课程落实

根据学校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集体备课、观课议课、交流研讨,凝聚集体智慧。任课教师由过去的专职设置到如今全体教师担任,课程内容变得更加系统、丰富,实施途径更为广阔。经过不断地实践研究,校本化、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得以逐步完善。

同上校本课,每一个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结文化”,人人有上法,节节有新意,既解决了教师专业局限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又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中来。校本课程不会因教师流动而终止,真正形成了校本化、多元化,并具有持续性、发展性。

体育组和音乐组从特色课程《结飘满园》中获取灵感,为学生量身打造一套自编操——《结艺操》,并列入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该操将红皮筋首尾相接作为锻炼器械,模仿穿插编制中国结的动作,进行艺术夸张设计,利用皮筋的拉伸性有效锻炼身体各部位肌肉,得到了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肯定,也深受学生的喜爱。

与此同时,学校加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二次开发。仍以中国结为例,语文课上,学生通过诵读《校训三字歌》来了解学校文化,借助认识中国结、欣赏中国结,进行说话、写话训练;数学课上,学生以中国结为例学习轴对称知识,练习测量、估算技能;美术课上,中国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欣赏和绘画内容;信息技术课上,学生以中国结为目标,学习网络搜索技能;综合实践活动课上,中国结成为很多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对象。

2.围绕文化,突出育人,打造精品系列活动

一是“情系节日”系列活动。将校本课程与重大节日相整合,通过“编织友谊结”手拉手活动传承学校文化、增进同学感情,通过“我为妈妈送祝福”、“劳动创造美”等活动进行感恩教育和劳动教育。

二是“爱心接力,届届相传”系列活动。在每年新生入校时,由高年级的学生亲手制作中国结,赠送给一年级的新同学,使他们一人校就能感受到一种关爱,也使学校文化得以届届相传。每年六年级学生毕业前夕,学生都要发挥创造力,精心设计毕业作品献给学校,表达对母校的深深眷恋之情。

三是“参与实践、展示智慧”系列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课堂延伸到校外,让中国结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如教师节开展“我为老师送祝福”活动,学生纷纷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龙蒂花,表达对老师诚挚的谢意;元旦前夕举办“爱心大拍卖”活动,学生到街头、公园现场编制义卖,将收入所得用于救助贫困学生,既锻炼了其综合能力,又培养了孩子的爱心。

3.整体规划,美化校园,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走进校园,迎面伫立的是一座文化雕塑:由中国结抽象变形成的三个人形造型,彰显着学校的“结文化”特色,“结红花香,润物无声”体现着学校的育人理念。我校目前的校园文化设计可以分为四个板块。

一是“育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思想教育板块。其内容包括校训、教风、文化墙、“中国结”标志等,主要分布在教学楼、综合楼的醒目之处,展示了学校“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每一位教师创设发展的空间”的办学理念,集中反映了学校近年来发展、变化的足迹。师生置身其中,时时处处都能受到激励和鞭策。

二是“学会感恩,学会感动”的人格教育板块。校园西边的文化墙上设置专栏,展示“中国结在我心中”、“中国结情缘”主题征文活动中的优秀作品,表达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和独特体验。

三是“动手参与实践,弘扬民族文化”的艺术教育板块。步人教学楼、综合楼,映入眼帘的是楼道和走廊墙壁上的一幅幅造型独特、色彩绚丽、内涵丰富的中国结、龙蒂花作品。在这里,师生不仅能感受到高雅的文化气息,还能体验成功的幸福,品味实践的乐趣,畅谈人生的理想,憧憬美好的未来。

四是“营造良好氛围,培育创新人才”的班级文化教育板块。班级文化建设突出风格统一、各具特色的特点,教室前黑板上方正中悬挂着鲜艳的国旗,两边是八字学风“勤奋、守纪、乐学、多思”,后墙是各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班级特色精心策划、挑选的班级口号。这些个性化的班级口号经典、深刻、催人奋进,时刻提醒着学生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努力。学生亲手制作的中国结、龙蒂花作品不仅装点着教室,而且对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向心力也起着重要作用。

三、和谐发展,构建魅力生态文化体系

一是建立魅力课堂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丰富了学生的实践体验,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探究,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品味到了学习的乐趣。教育教学活动由课内走向课外,使学生感悟到生活的乐趣,激发了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是建立魅力教师文化。对校本课程的研究,为学校管理带来尝试与探索,由行政管理走向目标、理念的引领,由行政组织走向领导教师组成的研究共同体。几年来,学校坚持以办学理念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构建学习型、研究型组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实现了教师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变,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师由课程的实施者、执行者,成长为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和评价者,其专业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近三年来,学校教师共荣获国家级优质课3节,省级优质课2节,省、市级基本功比赛第一名各1次。

三是建立魅力学生文化。在参与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得到极大升华,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意识增强,综合能力也得到长足发展。在首届郑州教育服务大会上,精美的中国结、龙蒂花作品,以及孩子们的现场演示,颇受与会领导及市民的青睐。学校在此次大会活动评比中荣获一等奖。2012和2014年,学校“红结飞扬”啦啦操队远赴美国奥伦多参加世界啦啦操锦标赛,途中学生们阳光自信的精神状态、待人接物的文雅举止,引来众多国际友人赞赏的目光。

四是建设魅力校园文化。在每年的校园文化周活动中,风格统一、精巧雅致的校园环境和学生各项综合素质的展示,受到周边居民和单位的高度赞扬。《河南卫视》、《河南日报》、《郑州晚报》等多家媒体,都曾对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进行过报道。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一是目前的课程仍以技能实践类、德育类为主,不能全面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二是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三是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科学、具体的评价标准和方式。

为此,我们将从以下各方面着手,继续推动校本课程体系深化和学校文化内涵建设。一是继续以“结文化”为核心,整体构建学校课程体系,丰实课程内容,满足学生需求;二是加强校本培训及教研,全面提升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三是继续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实现课程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一致性。

今后,我们将继续以校本课程建设为切人点,注重发掘课程建设中的文化内涵,以课程建设全面推动学校特色发展,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体系课程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