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更接地气

2015-10-15 13:06杨红英
基础教育参考 2015年12期
关键词:生命力生字语文课

杨红英

一堂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可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目标与学情的距离,拉近内容理解与学法指导的距离,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是接地气的,是有生命力的。正如人的生活需要接地气,植物的生长需要接地气,而我们的语文课更需要接地气。

一、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魏书生先生曾经讲过: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不是站在这个世界的对面发牢骚、叹息,而应该在这心灵世界中耕耘、播种、培育、采摘,流连忘返。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如能真正把自己置于为学生服务的地位,千方百计和学生成为心灵相融,并且愿意互相帮助的朋友,便能营造出轻松活泼的气氛,让师生和谐亲切地交流。有了这样的气氛,学习的过程就变得轻松而舒畅了,智慧的火花就会不断闪现在温馨的课堂里了。如此,就真正由只要求学生转变到多关怀学生,由强调苦学转变到使学生乐学,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到双向的情感交流,南一味地指责学生转变到千方百计让学生品尝成功了。

要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还要求教师明白学生需要些什么,即教师要教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青松》一课的词语时,并没有将课文中的5个生字“压、且、待、化、挺”逐一进行教学,而是这样互动训练的。

师:这五个生字中,对哪个生字的学习你们最需要老师帮忙呢?

生:挺。

师:小朋友们,你能做个“挺”的动作吗?

(孩子们一下子就把腰板挺直了)对!这就是“挺”。

师:你能给“挺”找个好朋友吗?

生:挺拔、挺立、挺直……

师:这是个形声字,你们大胆猜猜它的右半边读什么?

生:ting。

师:仔细观察老师在田字格里的书写,先写“扌”,再写“壬”,最后写“廴”。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摆好姿势,在语文书上的田字格里认真描红。

生:(姿势正确地书写)

看,这位教师处理生字教学就教在了学生最需要的地方,一下子就把重点和难点突显出来了,把教学放在了刀刃上。

二、拉近目标与学情的距离

大家都明白,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顺学而导”、“以学定教”,其实都是要求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里。故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例如,近日听了一堂研讨课,教师教学的内容是吴敬梓笔下的《少年王冕》。这位教师研读教材十分深入,在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小说共写了少年王冕的哪几件事之后,又给学生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中间有两个“三年”,时间线索能否交换呢?题目一抛下去,学生就傻眼了。的确,少年王冕从七岁到十岁的那段日子是最痛苦的。在那个靠男人养家的年代,显然靠一个母亲来支撑家庭是多么的不容易啊!为突出日子的艰难,课文的时间线索是这样写的:“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了。”为了突出这段日子相对好过点,课文中的时间线索又是这样写的:“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可是,在课堂教学中,这位教师显然忽视了这样一个问题:忘记了“浅出”的学情——学生很难从如此生活中体验到日子的艰难,也就不明白两个时间分别表达的特别含义了。

故只有“深入”,才能把握真谛。同时,也只有“浅出”,才能激发兴趣,才能产生高效。

三、拉近内容理解与学法指导的距离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往往会“一边倒”,也就是只顾着传授课文内容而忽略了学法的指导。这样的教学往往是“授之以鱼”而并非“授之以渔”。说白了,教师不应该只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来教。或许在一线的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同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引领学生到文本中“来”,却没有带领学生从文本中“回”,即在关注言语内容的同时,淡化或忽视了文本语言的表达形式。教师往往只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而不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怎么写、怎么说,即不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方法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如果课堂淡化了言语形式,弱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想象力,那就背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失去了语文教学蓬勃的生命力。

因此,我们只有坚守阅读教学本位,关注文本语言,揣摩语言特色,选择那些最为显著和最富特色的范例进行教学,我们的语文课才会更接地气。

四、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教师要把学生的各种生活体验融入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中,在闲聊中帮助学生丰富语感。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二年级上册《识字8》“饱满”一词是这样设计的:

(在讲台上放了一把毛豆荚,请学生一起动手挑出其中称得上“饱满”的那一颗来。)

师:同学们,你们用明亮的眼睛看一看,再用手摸一摸,你挑出的毛豆荚是怎样的?

生:硬硬的、圆圆的、饱饱的、胀胀的…

师:是啊,鼓鼓的、胀胀的,这就叫——饱满的毛豆荚。“饱满”除了形容成熟的豆子,我们还可以形容稻子、麦子等。

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拉近了文本与生活的距离。通过让他们亲手摸一摸,体会到“饱满”就是“丰满”的意思。但如果教学就到此为止的话,似乎还少了点什么,感觉词语教学的生命力就定格在这儿了。但令我们耳目一新的是,这位教师又联系生活,引出了“饱满”一词的引申义。

师:“饱满”除了形容豆子、谷子以外,还可以形容什么呢?

生:(有点茫然)

师:(快步走到教室门口,又转回身,昂首挺胸,面带微笑,两眼明亮有神。)你们看,老师今天的精神怎么样?

生:精神饱满!

由此,学生便了解了“饱满”的另一层含义。

最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写字教学时,这位教师把“饱”的最后一笔:“竖弯钩”用红色的粉笔写得夸张一点,再问:你们看,“饱”的竖弯钩这样写,就是写得十分“饱满”了。

这样的教学设计,拉近了文本与生活的距离,层层深入,对词语进行了全方位的理解。这样的语文课堂就是与地气相接的,也是很有生命力的。

语文课,只有拉近以上四大距离,才能达到形成和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最根本目标,也更接地气、更具生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这只“小鸟”才能鼓动双翅,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猜你喜欢
生命力生字语文课
关于“口”字的教学分析
语文课文
直到世界尽头
绿野仙踪
斯诗私塾
如梦似幻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顽强的生命力——蟑螂
生字变身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