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助学案 巧妙点拨显功效

2015-10-15 13:07
基础教育参考 2015年12期
关键词:刘和珍助学意象

刘++琴

助学案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以及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知识能力,设计编写的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案,是学习目标与要求具体化的载体,具有助读、助思、助论、助练、助评的实际作用。它在客观上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巩固训练等提供了一系列的预设步骤,真正实现了从教材到“学材”的转变;在主观上确立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真正实现了从以往的“要我学”到“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的转变。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还可以有效地利用助学案,巧妙点拨有效生成,让课堂教学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一、对比点拨,引导学生反客为主,躬逢真知

助学案,通常是由教师设计制作,用来辅助、帮助学生的。当学生接触使用一段时间后,已经对助学案有了一定的了解。笔者便选择了一篇学习目标突出、难度适中的诗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设计完成一份助学案。汇报展示阶段,一组的设计片段如下:

①本诗(《雨霖铃》)中选择了哪些包含送别之时不舍之情的意象?

②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学过或者读过的诗词中,还有哪些含有这些意象?

读过原诗,第一个答案一目了然,即“柳”(音同“留”)、“长亭”等意象。第二个问题稍加回忆与思考也能说出一二,如“秋”(一别心知两地秋)、“西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等。可以说,这个助学案不仅关注到了“诗歌意象”这个学习重点,还进行了有效的知识回顾和迁移,应该说是成功的。

但是,无论朝代如何更迭,人事如何变迁,不管是古风雅韵,还是唐诗宋词,情感遭遇和人生慨叹是古今共生、你我皆有的。而以上感情的抒发往往会借助于意象,因此对意象合理整合和适当拓展是必要的。

经过笔者点拨,该小组在助学案中增加了第3个问题:请写出以下古诗词常见意象的含义,并举出相应的例子。

梅花:①迎霜绽放,敢为人先。(“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②凌寒不屈,顽强傲骨。(“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③高洁脱俗,孤芳自赏。(“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由此看出,具有相同或者相似含义的物象不止一例,而意象的含义往往不是单一的。学生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均得到了有效训练,知识得到了迁移和储备。这对今后的学习起到了夯实和巩同的作用。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只有教师才能设计完成的助学案,经由小组的集思广益能够初具雏形,而在教师的巧妙点拨下又能得其精髓,学生由助学案的使用者变为设计者,在获得教师点拨和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可以生成新的问题,习得新的知识,助学案的效用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二、实例点拨,引导学生层层剥笋,漫溯深思

鲜明的逻辑层次是助学案的显著特征,一般的助学案包括四个部分:“学习目标”是本节教学内容的课程标准,是考试说明的具体化学习要求;“自主梳理”是学习内容的问题化呈现,是助学案的核心内容。在这一部分,也可依据学科需求,设计如“想一想”、“练一练”、“做一做”等小的板块;“学习感悟”用于记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问、体验、心得,以及教师点拨的核心要点;“自主训练”是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及时反馈检测。以上部分既是认知规律的体现,也是切合学生学习实际的大胆创新和实践。

如备课组提供的《记念刘和珍君》的助学案,其中主备教师设计的“自主梳理”部分的第—个问题是:“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这个问题对于一向比较忌惮鲁迅文章的学生而言,确实是有不小难度的。

于是,笔者带领学生,将这个大问题逐层分解为三个小问题:程君是谁?程君为什么觉得有作文的必要?程君为什么要请求鲁迅先生作文?

结合书下注释和助学案“知识链接”、“背景介绍”板块的介绍,学生很容易回答出第一个问题:程君就是程毅志,是和刘和珍、杨德群等一样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进步女青年;从程君的身份与她和鲁迅间的对话可知,她希望能有人“写点什么”,让刘和珍等人的事迹被更多人知道。这既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真相的尊重,同为爱国青年的她当然希望同胞的鲜血没有白流,希望能够感召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士。原文第一节“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此句不仅印证了第一个答案,而且直接回答了第三个问题,因为刘和珍的尊重和推崇,所以希望能由她心目中的最佳人选——鲁迅来完成。不仅如此,由于鲁迅在当时文坛,乃至整个社会的重大影响力与一定的话语地位,南他来写这篇“记念”的文章才能真正告慰死者,唤醒民众,警醒后人。

这一抽丝剥笋的过程就是深入剖析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漫溯的过程,更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的讨论分享及有效生成的过程。

三、巧妙点拨,引导学生归类问题,体验情感

助学案的最大特点是课前教师就将蕴含问题的情境打印出来发给了学生,克服了以往教学中由于教师读题所花时间多、学生匆忙看、来不及思考与讨论等问题。也就是说,运用助学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课堂上因时间有限而产生的逻辑不清、层次不明、语言组织能力不强等问题。

如助学案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请赏析“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王实甫《长亭送别》)

关于“赏析”,课标里这样表述: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而实际答题时学生往往会简单翻译一下文句,然后套用一些赞美之词。显然,“赏”的前提是“析”。笔者将此题分解为三个具体步骤:①内容分析;②艺术手法;③情感作用。按照这样的答题步骤可得知,“青山”一句描写了莺莺送别张生时所见深秋郊外黄昏之景,借此景抒发内心无限惆怅与眷恋不舍之情。

此类题型,首先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在读懂的基础上学会概括分析,还需要学生在课外做适当的积累,比如对于常见艺术手法及作用方面的术语,更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和考生对文意的把握,形成一堆可以用来作为答案的基础材料,并尝试分点答题,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技巧。

总之,教学中,教师借助助学案深入学习小组,与学生共同讨论,引发问题并巧妙点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关注度;同时,教师又是一个观察者、信息收集者,要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和收集学生在运用助学案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难点、误区以及思维亮点,对学生的认知进行及时的肯定和匡正,通过点拨实现师生思维的高度融合;教师还是一个学习者,在指导学生合作讨论的过程中,通过点拨无形地提升了自己的课堂驾驭艺术,为自身独特教学风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刘和珍助学意象
《记念刘和珍君》中五次“微笑”的作用
细读品味,勾勒刘和珍君的形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解读与构思
内黄县举办第四届 “村干部爱心助学,圆学子梦”金秋助学活动
来自林间的风
鲁迅笔下的刘和珍, 真实的她却是一名武术高手
巧设新授课助学单激活学生的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