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生成性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2015-10-15 13:09牛朝霞
基础教育参考 2015年12期
关键词:教与学预设目标

牛朝霞

随着学校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中的教与学发生着巨大变革。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智慧和乐趣而言意义重大。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展开的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生成性教学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以学定教,让课堂呈现出兼容并蓄性和不可预测性。

一、课堂教学生成的六种形式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对大量教学案例的分析、研究和归纳,总结出了六种课堂教学生成的形式。

一是目标的生成。目标既包括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也包括生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自然生成的目标。它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来源于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如学习初中政治《平等尊重你我他》一课时,在组织学生讨论“对待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的正确态度”之后,学生不仅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理解了“要承认差别,但是不以差别否认人格的平等”的正确态度。还有一个学生提到:“正确全面地看待差异,还应看到有些差异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的,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应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实”,赢得了其他学生的尊重和老师的赞许。教师对教学的个性化和过程性的关注,促进了生成性目标的实现。

二是知识的生成。如学习初中生物《种子的萌发》一课时,生成了一个有关生物因素的知识。在教师提出问题“什么因素会影响种子的萌发”时,学生除了提出教材中给出的环境因素、自身因素之外,还提出了生物因素的概念。课堂上教师顺势就生物因素过渡到了种子自身因素的学习,通过概念的互为诠释,促成了知识的生成。

三是教与学方式的生成。在突发状况打破预设教学进程的情况下,教师应调整预定的教学环节和计划,生成新的教与学方式。如学习初中政治《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一课时,本来是让学生知道“消费者的权利是有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的”,而这时一个学生提出:如果商家贿赂了消协怎么办?其他学生也投来了疑惑的目光。我临时决定转变教的方式,先请其他学生来解答这个问题。两个学生解答之后,并没有令提问者满意。于是发动更大范围的学生合作,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形成共同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随着教师教的方式的转变,学生学的方式也相应地由接受式或师生互动式转变为生生互动式,生成多样的教与学方式。

四是拓展性生成。如学习初中历史《鸦片战争的烽烟》一课时,一个学生突然发出这样的疑问:“美元和人民币的价值是不同的,现在一美元是6元多人民币,而且这种兑换值还在发生变化。那么,当时《南京条约》中提到的赔款2100万银元,值多少钱呢?”教师适时抓住契机,设计了一个小的研究主题:“1842年,2100万银元值多少钱?”让学生分组进行调查研究,教师提供相关史料或其他辅助,并利用下一节课做交流分享。如此一来,学生不仅掌握了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历史思维能力得以提升,而且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领会了团结协作的精神,仿佛经历了一场历史与现代、文史与数理相碰撞、激荡的盛宴。

五是情感的生成。教师要关注师生的情感交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与价值观念。如学习初中政治《诚信是金》一课时,有这么一个话题:“你在学习和生活中看到过哪些不诚信的事,可能带来怎样的危害?”当学生纷纷列举自己看到过的不诚信事件及危害时,一个学生勇敢地现身说法,为自己曾经的一次欺骗向同学道歉。虽是一件小事,但真诚的态度取得的不仅是谅解,还有尊重。正是这样的小事,让学生认识到诚信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树立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六是新的疑问的生成。学无止境,学贵有疑。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前提,而发现问题正源自最初的疑问。这一过程并非是单线条式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有新疑问的产生,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批判,促成新疑问的生成。

二、践行生成性教学的六种方法

要促成以上六种形式的生成,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了以下六种方法,以期科学有效地践行生成性教学。

一是弹性预设,准备生成。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和基础,强调生成,并不是否定预设,而是强调在预设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考虑生成的因素,留有生成的空间和时间。预设可以是环节式或板块式的,围绕核心问题设计互相关联的环节或板块,每一环节或板块仅指明学生将要遭遇的情境、将要从事的活动和将要处理的问题,其余的交给学生,使课堂真正成为开放、灵动、多维的动态教学体系。

二是创设情境,引发生成。情境的创设属于预设的一部分,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生成能否实现及质量的高低。要想更好地引发生成,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生活化、多元化,并且具有时效性,问题的设置应坚持启发性原则,要具有开放性、层次性和探究性。

三是捕捉契机,促成生成。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生成。这些生成,形成了师生活动的兴奋点。师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感染、教学相长。教师要根植生成性教学的理念和意识,加强学习,提高专业素养,培养灵活的思维,增强自己捕捉生成的能力。

四是善待异议,鼓励生成。传统教学中,教师、教材是权威,学生是遵从者、接受者。这种不对等的关系不仅造成师生关系的隔阂,而且抹杀了学生的想象力。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教师要转变观念,尊重每一个学生,善待每一个问题,即便是与教师、教材不一致的观点,也应鼓励学生质疑和批判,久而久之,不仅可以形成和谐灵动的课堂风格,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五是披沙拣金,提炼生成。每堂课上都会出现许多零散的、模糊的生成性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练就一双慧眼,对来自学生的生成性问题进行取舍扬弃。如果生成的内容与教学的主题有内在的联系,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学生深化理解,那么就需要教师及时解决。如果生成的内容虽然和教学内容关联不大,但对学生的学习思维或品德发展有重要影响,那么就可以课上研讨或课后探究,但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

六是拓展延伸,升华生成。在披沙拣金的基础上,对有价值的生成进行拓展延伸,能够促成教学性目标的深化和生成性目标的达成。即使有些生成性的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也可以锻炼思维,培养能力,逐步成长。

总之,关注生成性教学的课堂,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的精彩。当教师给学生搭建了平台,鼓励学生思、疑、释、拓、创的时候,无形的思维才以有声、有形的方式呈现,学生探求新知,教师积淀教学智慧,教学活动才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成长历程和生命体验,教育的魅力和艺术也正在于此。

猜你喜欢
教与学预设目标
楷书的教与学
AR技术支持下部编版教材的教与学
物理建模在教与学实践中的应用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浅析预设的应用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