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危重患者持续镇静治疗的效果观察

2015-10-16 02:36迪力木拉提·阿不来提
中外医疗 2015年25期
关键词:危重患者效果

迪力木拉提·阿不来提+等

[摘要] 目的 分析ICU危重患者持续镇静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该院ICU收治的30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组和咪唑地西泮组,各150例,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丙泊酚联合芬太尼及咪唑地西泮联合芬太尼进行镇静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镇静前后血糖、血清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胃液pH值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丙泊酚组评分为3~5分的患者有137例,占91.33%;咪唑地西泮组评分为3~5分的患者有135例,占90.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丙泊酚或咪唑地西泮对ICU危重患者给予镇静治疗,可有效减少患者额的应激反应,有利于危急情况的预防,可帮助患者轻松、安全度过危险期,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ICU;危重患者;镇静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9(a)-0047-03

Observation on Effect of Sustained Sedation for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ICU

Dilmurat Ablat1, Marhaba2, XUE Ke-dong1

1.People's Hospital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Urumqi, Xinjiang, 830001 China;2.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sustained sedation for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ICU. Methods 300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dmitted to ICU were randomized into propofol group (n=150) and imidazole diazepam group (n=150) for sedation therapy with either fentanyl in combination with propofol or fentanyl in combination with imidazole diazepam. The efficacie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between the two therapies. Results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blood glucose, serum cortisol, adrenocorticotrophin, and gastric fluid pH before treatment and those after treatment in both the two groups(P<0.05). There were 137(91.33%) patients with ramsay sedation score (RSS) of 3~5 in the propofol group and 135 (90.00%) with RSS of 3~5, and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 Conclusion Sedation therapy using propofol or imidazole diazepam for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ICU is worthy of promotion because it can reduce their stress reaction, prevent crisis situations and help them pass the critical stage safely.

[Key words] ICU;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Sedation therapy; Effect

进入重症监护病房(ICU)治疗的患者多因陌生环境、交流障碍、疼痛等产生焦虑、紧张及恐惧等不良情绪,可作出自拔引流管、插管等应激反应行为,对自身造成极大的伤害,不利于疾病的治疗[1]。当患者身心处于应激状态时,以往临床上多采用约束、捆绑或基于冬眠合剂、安定等方式进行处理,但是约束、捆绑等易导致患者出现挣扎行为,可加重其躁动行为,上述药物对呼吸系统及心血管具有一定的危害,不利于患者预后[2]。近年来,镇静治疗成为ICU患者减少应激状态的有效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强其舒适感及安全感。为进一步分析ICU危重患者持续镇静治疗的临床效果,该院随机选取2012年4月—2015年4月ICU收治的300例危重患者给予分组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2012年4月—2015年4月ICU收治的300例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标准:年龄超过18岁;术后及创伤后疼痛者;需镇痛或镇静且无禁忌证的患者[3]。排除标准:对阿片类药物过敏者;重症肌无力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低血容量未纠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丙泊酚组和咪唑地西泮组,各150例。丙泊酚组男性83例,女性67例;年龄在22~74岁之间,平均为(48.3±2.5)岁;其中COPD26例,脑梗死33例,ARDS38例,脑出血37例,急性胰腺炎16例。咪唑地西泮组男性86例,女性64例;年龄在20~73岁之间,平均为(48.6±2.3)岁;其中COPD25例,脑梗死32例,ARDS39例,脑出血36例,急性胰腺炎18例。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丙泊酚组采用丙泊酚联合芬太尼给药,丙泊酚剂量为0.5~1.0 mg,芬太尼剂量为5 mg;依据Ramsay评分对患者静脉滴注速度及剂量进行调整,将患者Ramsay评分控制在5分以内,调整1次/h,药物增减量为10 mg/次左右。咪唑地西泮组采用咪唑地西泮联合芬太尼进行治疗,咪唑地西泮剂量为2~3 mg,芬太尼剂量为5 mg;依据Ramsay评分对患者静脉滴注速度及剂量进行调整,将患者Ramsay评分控制在5分以内,每小时调整1次,每次药物增减量为0.02 mg左右[4-5]。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患者镇静治疗前后血糖(Glu)、血清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胃液pH值等进行记录和比较。采用Ramsay评分对患者精神状态进行评价,清醒:表现出焦虑、烦躁,分值为1分;安静、有定力,依从性较好,可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分值为2分;对医生的指令有反应,分值为3分;睡眠:轻拍眉间时患者有敏感反应,分值为4分;轻拍眉间有迟钝反应,分值为5分;轻拍眉间无反应,分值为6分。评分为3~5分表示治疗有效。

1.4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镇静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镇静前后血糖、血清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胃液pH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治疗方案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指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Ramsay评分对比

丙泊酚组评分为3~5分的患者有137例,占91.33%;咪唑地西泮组评分为3~5分的患者有135例,占90.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1576,P= 0.6914)。

3 讨论

焦虑、不安及出现应激性反应时ICU危重病人常见的临床表现,持续镇静治疗是整体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6]。近年来,临床对ICU危重患者的镇静治疗越来越重视,在镇静剂的选择上也十分谨慎。在选择镇静药物时,需熟悉其常规使用剂量、药效及不良反应等;所选药物应快速有效,可迅速减轻患者焦躁状态[7-8]。该组研究中,使用的镇静药物为丙泊酚、咪唑地西泮及芬太尼。

该组研究中,对300例患者分别采用不同药物进行持续镇静治疗,丙泊酚组治疗后Glu水平为(8.7±2.0)mmol/L,ACTH含量为(13.4±3.5)pg/mL;咪唑地西泮组治疗后Glu水平为(8.8±2.0)mmol/L,ACTH含量为(15.4±4.7)pg/mL;效果显著,提示患者可能出现的应激反应较少。ICU危重患者的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间接或直接提高ACTH的敏感性,使得Cor升高,造成机体内分泌代谢出现紊乱[9]。丙泊酚和咪唑地西泮是ICU常用的镇静药物,丙泊酚可有效抑制ACTH的释放,减少Cor的分泌,从而对患者的应激反应产生抑制[10]。该研究中,丙泊酚组及咪唑地西泮组患者治疗后血糖、血清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均明显下降,证实了丙泊酚及咪唑地西泮镇静治疗的效果。咪唑地西泮可有效抑制中枢神经的作用,将极大程度上降低应激反应。在对患者给予镇静治疗时,可有效改善患者黏膜血液供应情况,有效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11]。相关研究表明,胃酸升高可对应激反应产生刺激,在胃液pH值低于3.5时,则极易引起应激反应;pH值超过4时,可对胃蛋白酶的活性产生抑制,因此,ICU患者胃液pH值需超过4[12-13]。该组研究中患者胃液pH值升高明显,与前人的研究成果一致,证实了该研究的科学性。

在对ICU危重患者给予镇静治疗时,需向患者讲解治疗的必要性,以减少患者的躁动情绪及思想负担,以利于后续治疗[14]。患者Ramsay评分最好维持在3~5分,有利于患者安静地入睡,又较易被医生唤醒[15]。如评分过低,则表示镇静效果不佳,患者处于躁动的状态;如评分过高,表示镇静过深,给患者带来病理和生理上的改变[16]。该组研究中,经治疗,两组患者Glu、ACTH及Cor等指标下降明显,胃液pH值显著升高;两组患者Ramsay评分均维持在较好范围。

综上所述,采用丙泊酚或咪唑地西泮对ICU危重患者给予镇静治疗,可有效减少患者的应激反应,有利于危急情况的预防,可帮助患者轻松、安全度过危险期,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姚莉,张晓庆,赵晶晶,等.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患者血5-羟色胺水平与预后关系的研究[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5,12(3):229-231.

[2] 冯金周,曾俊,江华,等.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静吸能量消耗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5,31(2):192-195.

[3] 章向成,臧奎,郭世光,等.布托啡诺联合咪达唑仑对危重病机械通气患者镇静镇痛效果的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5,23(2):157-159.

[4] 贾丽静,李宏亮,白宇,等.药物辅助治疗撤机困难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4,23(12):849-854.

[5] 吕光宇,王晓源,蒋文芳,等.早期应用神经肌肉阻断剂治疗严重脓毒症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4,26(5):325-329.

[6] 杨宏富,孙荣青,常银江,等.舒芬太尼对重症监护病房危重患者镇痛/镇静治疗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4,26(2):94-100.

[7] 张海涛,程少文,彭磊,等.丙泊酚持续镇静在连续性静脉血液透析滤过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3,25(7):408-410.

[8] 刘坤彬,王东浩,马赟,等.瑞芬太尼在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镇痛镇静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3,25(3):167-170.

[9] 汪文杰,鲁厚清,邵仁德,等.咪唑安定与芬太尼联合用药多发伤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2,24(11):687-688.

[10] 周建新.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镇痛镇静治疗的思考[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5,30(3):19.

[11] 王兵,王勇强,吉祥,等.异丙酚对严重创伤失血-液体复苏患者应激反应和免疫平衡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4):401-405.

[12] 杨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镇痛和镇静策略[J].中华内科杂志,2013, 52(4):293-294.

[13] 许汪斌.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镇痛和镇静治疗[J].中华内科杂志,2013,52(4):292-293.

[14] 马晓春,肇冬梅.镇痛和镇静的规范化与个体化治疗[J].中华内科杂志,2013,52(4):287-289.

[15] 邱海波.重症患者的镇痛和镇静:以疾病为导向[J].中华内科杂志,2013,52(4):279-281.

[16] 田先雨,金萍,许锦姬,等.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咪达唑仑持续微泵静脉注射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3, 20(4):387-390.

(收稿日期:2015-05-29)

猜你喜欢
危重患者效果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在急诊手术护理中的应用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研究微创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ICU危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危重患者皮肤压疮护理预防
无创通气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危重患者32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