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艾箱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2例临床观察

2015-10-16 10:40熊雯雯任玉玺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年23期
关键词:功能性脾胃针刺

熊雯雯 任玉玺 朱 慧 邹 昆

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4

功能性消化不良 (FD)指源自胃十二指肠的一种非器质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上腹部存在灼热感、餐后有饱胀感或早饱现象,以及食欲不振、嗳气、恶心等无法以器质性疾病进行合理解释的症候群;中医并无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疾病名称,按照疾病症状,可将其归至“痞满”、“胃脘痛”、“嘈杂’等范畴[1]。由于物质生活的改变,生活压力也在逐渐增加,使得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率越来越高。采取西医治疗时通常应用促胃肠动力、抑制胃酸分泌、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但此类药物长时间应用往往导致大量不良反应出现。笔者采用针刺配合艾箱灸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医务所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24例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2例,研究组中男36例,女26例;年龄20~59岁,平均年龄 (41.5±3.5)岁;病程1.5~8.0年。对照组中男38例,女24例;年龄19~63岁,平均年龄 (40.7±2.9)岁;病程1~7.6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有关文献标准[2]进行诊断,主要包括:上腹部存在疼痛感或有不适、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烧心反胃等上消化道症状,过去12个月内有1项或几项持续或间隙发作时间大于12周;通过临床或实验室、X线、胃镜、B超等检查排除能够解释的器质性疾病;排除肠易激综合征和胃食道返流症。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有关文献[3]进行分型。脾胃虚寒型的临床表现为胃脘处存在隐痛感,喜热怕冷,按则疼痛缓解,手足不温,食用生冷物后症状增重,泛吐清水或酸水,纳差,身倦无力,便溏,舌质淡红,苔白滑,脉细弱。

1.3 治疗方法 研究组患者采用针刺配合艾箱灸治疗,患者取仰卧位,以0.35mm×40mm毫针对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取中脘、天枢、下脘、关元、足三里、内关穴。经捻转提插方法,患者感受到酸麻胀重之感后进行留针。应用3个25cm×30cm的大艾箱,艾条折成3段,将每段皆用酒精灯点燃,且将其首尾相接放置到艾箱中,盖上盖子。然后将点燃后的艾箱放于患者腹部、双侧足三里穴上方温灸,此时需注意避免碰触到腹部针具。留针留艾箱时间持续30min。1次/d,1个疗程需治疗10次,持续1~3个疗程。对照组患者服用吗丁啉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10003,规格为10mg)进行治疗,3次/d,10mg/次,在饭前15min口服。疗程与研究组相同。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3]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后1个月的临床症状。采用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分级标准对患者临床症状积分进行分析,依据患者症状轻重,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餐后饱胀感、早饱、恶心、上腹痛、上腹烧灼感分成4级。0分:无任何临床症状;1分:临床症状较为轻微,往往需经提醒方可以意识到疾病症状的存在,对日常生活工作均无影响;2分:临床症状较为严重,对生活工作造成一定影响,但可以忍受;3分:临床症状严重,且频繁发生,无法正常生活工作,难以忍受。疗效判定主要依据治疗前后积分的变化进行。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临床症状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积分与治疗前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随访1个月,两组临床症状积分均提高,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对比表 (分,±s)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对比表 (分,±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1个月随访研究组 62 8.2±1.0 2.0±1.2* 3.1±1.0*对照组62 8.2±0.9 4.2±1.0 5.3±0.9

3 讨论

对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针刺穴位所选用的中脘是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与足三里、内关合称作“胃三针”,是治疗胃部疾病的重要穴位;下脘是任脉与足太阴脾经的交会穴;关元是小肠的募穴,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天枢是大肠的募穴。诸穴合用能够健脾益气消食,艾灸可以起到温阳散寒作用,对于胃、大肠、小肠运动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而且艾灸治疗范围可以扩展到全腹,并可与针刺一起进行。依照中医经络腧穴学说,募穴为脏腑经气汇集到胸腹的部位,“脏病取俞,腑病取募”。中脘为胃之募穴,同样为腑之会穴,乃胃经经气结聚位置。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土穴,“合治内腑”,对于治疗脾胃疾病具有重要作用,可补可泻,可升可降,可清可温,可以健脾和胃,消积行滞,下气降逆,通腑利湿。《针灸大成》引《神农草经》中提到“艾味苦,气微温,阴中之阳,无毒,主灸百病。[5]”所以应用艾箱温灸中脘穴、足三里穴具有健脾和胃、益气运中、理气止痛的作用。在灸疗过程中,经络内的气血可以快速运行,针调整气血的效果明显提高;针刺过程中在针的引导下,可以促使灸的热量及药性到达人体更容易,所以针灸合用对于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更为明显的治疗效果。

[1]严裕章,侯光华,杨明胜,等.针药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1,26(6):1181-1182.

[2]王朝华,杨军.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6):45.

[3]赵鲁卿,张声生.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与思路[J].北京中医药,2011,30(1):32-33.

[4]许卫华,王微,吕冉,等.三香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1,43(7):12-13.

[5]莫璐丽.疏肝健脾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78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2011,8(33):117-118.

猜你喜欢
功能性脾胃针刺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差异化功能性纤维研究进展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新年心愿宝宝有个好脾胃!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