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根据地军民融合发展军事经济的历史考察

2015-10-17 20:55杜人淮郭英敏
军事历史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公营根据地军民

杜人淮 郭英敏

(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江苏南京210003;南京政治学院研究生管理一大队,江苏南京210003)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亦军亦民,既是战斗队,又是生产队,一边英勇抗击日寇,一边参与根据地经济建设;根据地人民群众亦民亦军,一边进行生产劳动,一边直接或间接支援抗战。抗日根据地的军民融合是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的早期实践探索,不但壮大了抗日根据地军事经济力量,使根据地军民顺利度过抗日战争的最艰难时期,而且为新形势下走开中国特色军民融合深入发展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历史经验。关于抗日根据地的军事经济工作,学术界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有建树的成果。然而笔者注意到,目前尚无从军民融合发展的视角对抗日根据地军事经济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这无疑是一大缺憾。本文试就此进行考察和分析,以进一步拓展和丰富抗日根据地军事经济的研究。

一、军民融合发展军事经济的历史必然性

战争不仅是军事和政治的竞赛,更是经济的竞赛。战胜军事经济力量强大的日本侵略者,离不开军事经济建设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自创建之初即面临着严峻的财政经济困难形势,军事经济保障条件和基础较差,积极探索军民融合发展根据地经济,就成为中共和抗日民主政府增强军事经济保障力的一条新路。

(一)根据地经济基础薄弱,为增强敌后抗战的物质基础,需要军民融合发展军事经济

战争是敌我双方以物质作为基础的综合较量,正如毛泽东指出的,“战争就是两军指挥员以军力财力等项物质基础作地盘,互争优势和主动的主观能力的竞赛”,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90页。因而“我们的经济政策的原则,是进行一切可能的和必须的经济方面的建设,集中经济力量供给战争,同时极力改良民众的生活”。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0页。然而,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处在偏僻、落后、分散的农村,这些地区主要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自然经济,工业生产近乎空白,手工业生产也只有一些简陋的家庭作坊,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而且交通极不发达,物资运输和补给极为艰难。以八路军为例,“整个八年生活是艰苦的,各种规定的费用,远远不够实际需要,有的费用,直似有名无实……”③《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作历史资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第一册,沈阳军区后勤部编印,1977年,第306页。。在这样一种经济状况下,如果不大力发展经济增强抗日根据地军事经济基础,不断提高军事经济保障力,就无法支撑敌后抗战。

面对抗日根据地极为薄弱的经济基础,若仅依靠根据地人民发展经济将难以有效保障作战供给,而若仅依靠军队自身更是无法实现自给。只有一方面紧紧依靠根据地边区政府和广大群众,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生产积极性,军民兼顾发展根据地经济;另一方面全军官兵自己动手边打仗边积极主动参加根据地经济建设和开展生产自给活动,才能不断增强根据地军事经济基础,从而更好地保障军队给养和作战物质补给,更好地改善人民生活。据此,中共在1937年8月25日公布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确立了军民兼顾发展经济政策,明确了“整顿和扩大国防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保证战时生产品的自给”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356页。方针。毛泽东强调,“在公私关系上就是‘公私兼顾’,或叫‘军民兼顾’。我们认为只有这样的口号,才是正确的口号。”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895页。八路军在总结抗战经验时,更是强调了军民结合发展经济的必要性,认为“生产自给是正确的方针,种种严重困难的克服,有赖于生产解决,只要生产好,困难就减少;在分散的落后的农村环境,小农经济的社会里,再加以交通不便等困难,要进行大兵团大规模的作战,但有很大矛盾的,这困难只有依靠政权和群众才能减低。”⑥《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作历史资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第一册,第309页。

(二)根据地武装力量不断壮大,为保障大幅增加的军需物资,需要军民融合发展军事经济

毛泽东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只要“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09、480页。因而,为了抗战的胜利需要广泛动员民众积极投身到抗战洪流之中,鼓励广大民众积极参军参战,不断壮大抗日武装力量。由于中共实行正确的抗战路线和方针政策,民众参军参战热情高涨,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壮大,主力军和地方军由全国抗战开始时的11万余人发展到最后胜利时的约132万人,民兵达268万余人。根据地抗日武装力量的迅速壮大带来了一系列军需物资补给问题,不仅军队人员生活给养规模大幅度增加,而且枪支弹药等战场物资需求量也大幅度增加。根据地强壮劳动力数量也随之大幅度的减少,以晋冀鲁豫根据地为例,各县参军人数分别占到劳动力的12%至50%,而在山东某些地区,参军人员更是占到强壮劳动力的59%。②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现行法令汇集》,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第241页。

随着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壮大和根据地强壮劳动力数量相对减少,依靠根据地人民群众发展经济保障军需物资供给难度越来越大。为了不给根据地人民群众增添过多过重的负担,需要通过军民融合方式发展根据地经济、保障军需物资供给。一是需要军民兼顾发展农副生产,不断增加根据地军民农副产品供给,既着力满足根据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必需,更着力解决好军队人员给养大幅增加的问题;二是需要军民合力建设兵工厂,大力发展军工生产,着力解决好军队规模和战争规模不断扩大所带来的军需物品大幅度增加的难题;三是需要军民兼顾开源节流,既要更好地保障不断增加的军需物资供给需要,又要着力减轻根据地人民群众经济负担,不断增强根据地军事经济发展潜力,为敌后长期抗战提供比较可靠的物质保障。

(三)根据地遭到日伪疯狂进攻和国民党反动派经济封锁,为战胜极其严重的经济困难,需要军民融合发展军事经济

抗日根据地自创建以后就被日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特别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军转变侵华策略,采取对国民党“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政策,将打击重点转向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以巩固占领区,为其提供扩大侵略战争资源。因此,对各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连续的“扫荡”“清乡”“蚕食”,实行“三光”政策,对根据地进行灭绝性破坏,根据地因此一度缩小。与此同时,国民党反动派不断制造事端,接连掀起反共高潮,下令停发八路军、新四军经费,对根据地进行经济封锁,截断国内外对根据地的援助。各抗日根据地人民生活极度困难,财政经济遭遇空前危机,军政费用难以为继。对此,毛泽东曾指出:“最大的一次困难是在一九四〇年和一九四一年,国民党的两次反共摩擦,都在这一时期。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92页。

面对日伪的疯狂进攻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为了战胜极其严重的财政经济危机,有效解决根据地军民物资供给严重匮乏等问题,必须军民融合、自力更生发展军事经济。一是为了减轻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军队不仅要行军打仗,而且也要积极生产自救,实行武力与劳动力相结合、战斗与生产相结合,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工农业生产活动,用军人自己的勤劳双手生产自给。为此,毛泽东一再强调军队在作战和训练之外必须从事生产自给,指出“军队的生产自给,在我们的条件下,形式上是落后的、倒退的,实质上是进步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106页。二是为了解决因根据地缩小而带来的耕地面积减少等问题,不能仅靠根据地已有耕地进行生产,而是需要军民一致、军民结合垦荒种地,既不断改善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又不断增加和丰富军队人员的生活所需。三是为了打破敌伪的经济封锁禁运和增强根据地物资供应能力,需要广泛动员军民各方面力量,军民合力突破敌人封锁,深入国统区和沦陷区,军民兼顾地开展各种形式的贸易活动,最大限度地解决根据地军民必需品等物资严重匮乏问题。

二、军民融合发展军事经济的主要举措

毛泽东早在抗战刚转入相持阶段时就指出:“长期抗战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将是财政经济问题,这是全国抗战的困难问题,也是八路军的困难,应该提到认识的高度。”①《 毛泽东1939年1月2日为〈八路军军政杂志〉创刊撰写的发刊词》,《八路军军政杂志》1939年1月创刊号。为了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包围封锁,有效保障军队的后勤供应,根据地军民在中共领导下,采取组织大生产运动、发展公营经济、合力建设兵工厂、实行精兵简政等措施,军民融合大力发展军事经济,为抗战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一)开展军民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军民大生产运动是中共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克服困难、实现生产自给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军民融合发展军事经济的重要举措。根据地广大军民在大生产运动中,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进行生产自救,基本上解决了衣食住行等问题。根据地军民大生产运动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38年12月到1942年底。随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根据地面临着越来越困难的局面。1938年12月8日,毛泽东在后方军事系统干部会上指出:“要想到有一天没有钱、没有饭吃,那该怎么办?无非三种办法,第一饿死;第二解散;第三不饿死也不解散,就得要生产。我们来一个动员,我们几万人下一个决心,自己弄饭吃,自己搞衣服穿,衣、食、住、行统统由自己解决,我看有这种可能。”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99页。随后,中共中央在12月20日《新中华报》社论中发出了“广泛开展生产运动”的号召,从陕甘宁边区到各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民大生产运动逐渐开展起来。

第二阶段从1942年底到抗战胜利。1942年12月,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召开,毛泽东在会上作了《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的报告,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经工作总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各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开展大生产运动。

人民军队是除工人农民以外数量最大、最有组织的劳动大军。在军民大生产过程中,为了克服粮食等物资保障困难,八路军、新四军“亦军亦民”,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生产自给活动。通过大生产运动反映出,世界上还没有哪支军队能像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那样“一面工作,一面学习,一面生产”,既能够在战场上拿起武器,成为骁勇善战的勇士;又能够在田间地头拿起锄头镰刀,成为“劳动的先锋”。正如毛泽东指出的,“我们有打仗的军队,又有劳动的军队。打仗的军队,我们有八路军新四军;这支军队也要当两支用,一方面打仗,一方面生产。我们有了这两支军队,我们的军队有了这两套本领,再加上做群众工作一项本领,那么,我们就可以克服困难,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垮。”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928页。军队开展大生产运动,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是一个缩影,该旅在王震旅长的带领下开始了“背抢上战场,荷锄到田庄”的屯田军垦生活,硬是把一个荒山野岭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好江南”。军队生产自给,不但改善了军队人员生活,减轻了人民群众负担,而且练就了人民军队既会打仗又能生产、既懂军事又懂经济的过硬本领。

军民大生产运动中,中共始终发挥统筹军民关系的坚强领导作用,坚持领导和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毛泽东强调指出:“各级党政军机关学校一切领导都必须学会领导群众生产的一套本领,广泛发动群众进行生产运动。”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911页。为了充分调动根据地广大军民特别是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毛泽东在1943年11月29日所作的《组织起来》讲演中号召:“把群众组织起来,把一切老百姓的力量、一切部队机关学校的力量、一切男女老少的全劳动力半劳动力,只要是可能的,就要毫不例外地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成为一支劳动大军。”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928页。为了响应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号召,各抗日根据地将机关的工作人员、学校的教师学生、部队官兵等统一纳入到生产实践中,积极组织广大军民开展各种形式的生产劳动。不论是“军”还是“民”,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积极参加到生产劳动中,从而保证了军民大生产运动的胜利开展。

通过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运动,相应地增加了劳动者的绝对数量,使劳动产出成倍地增加,从而有力地战胜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克服了严重困难,取得了辉煌战果。正如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1946年4月4日在第三届边区参议会第一次大会上作的政府报告中所指出的,“1938年正式号召军民发展生产,造成运动。至1942年,农业如耕地面积恢复至12,486,937亩,植棉恢复至94,405亩,牛驴繁殖至 364,702头,羊 1,802,097只。二届参议会期间(笔者注:1941年 11月—1946年4月),1942年冬,强调了从发展经济解决财政的路线,并继续贯彻了大会通过的精兵简政政策,编余人员转入生产,政府方面则集中力量于发展经济的首要任务。1943年遂开展了军民齐动手的大生产运动,国民经济全面转入发展阶段。农业上,截止去年(1945年),耕地面积扩大至15,205,553亩,较战前增长79.4%,植棉扩大至35万亩,较1943年增长270.6%,牛驴繁殖至403,920头,较战前增长200%—300%,羊1,954,756只,较战前增长300%左右。……机关、部队方面则实现了部分自给,如食粮在1942年还全部取之于民,1942年以后开始自给一部分,15%、30%以至40%不等。……因此,人民的物质生活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比以前普遍改善了,并且部分地达到了丰衣足食”。③陕西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档案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 第一编 总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85—286页。

(二)发展公营经济,兼顾军需民用

公营经济是革命战争时期保障军需物资供应的重要途径。抗战时期,各抗日根据地在高度重视发挥公营经济有效保障军需物资供应重要作用同时,还非常重视发挥公营经济保障根据地民众生活所需的重要作用,这就是重视公营经济的军民融合发展。毛泽东一方面强调,公营经济“都是直接保障党、政、军人员的生活资料及其事业经费的供给的。这一部分的供给量,依一九四二年的计算及一九四三年的预算来看,超过了人民以租税形式缴纳政府的供给量(包括公粮在内)。故公营经济事业成为我们保障财政供给两大来源的一个主要基础,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④《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59页。同时强调公营经济发展须军民兼顾,既保障军需又满足民用。

根据地的公营经济主要是政府、机关、军队、学校等经营的农工商业。抗战初期,根据地公营经济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小,仅能满足自身的部分经费和物资需求,难以同时兼顾军需和民用。进入1940年冬以后,为解决根据地财政经济和物资保障的极端困难,中共中央和各根据地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公营经济,不断强化公营经济军民兼顾的保障功能,要求纺织厂、被服厂、造纸厂等公营工业既要以生产军需物资为主,又要兼顾好民用所需,多生产农具、毛巾、肥皂、面粉、纸张等民用物资。公营商业也同样既要大力保障军需,又要设法满足民用。比如,1941年5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就曾将区内光华商店的业务方针规定为“以其自己的力量,从事输出入贸易”“调剂市场”“保证机关部队的供给”“帮助各工厂收买原料、推销成品”。①陕西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档案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 第四编 商业贸易》,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90页。与此同时,军队经营的工商业也得到发展,仅1943年就开办了89处工厂作坊,74处商店。②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第96页。军队经营工商业的主要目标是直接解决军队及地方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特殊情况下兼作一般商业经营。公营经济坚持把军民兼顾作为经营方向,军需民用保障能力得到了不断增强。以陕甘宁边区为例,到1944年底,军民所需的毛巾、肥皂、火柴、纸张、陶瓷、纸烟、蓝靛、锨等已能全部或大部分自给,石油、食盐、中草药、皮革等实现了自给有余,棉纱、棉布、铁、西药等也能部分自给。边区人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有了很大提高。

根据地处于极端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资金极为短缺,技术水平十分低下,公私营经济发展的基础相当薄弱。为了更好地发展公营经济,不断增强公营经济的军需民用保障能力,中共中央和各根据地政府发展公营经济不仅重视发挥根据地人民群众的作用,而且还十分重视发挥民营经济的作用和优势,注重公营经济与民营经济互动发展。毛泽东强调:“如果党和政府不注意动员人民并帮助人民发展农工商业,则人民生活既不能改善,抗战需要也不能供给,其结果就是军民交困,军心民心如不能巩固,一切也就无从说起了。……所以,我们又必须用极大的注意力去经营公营经济,这既能直接解决抗战建国的需要,又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培养民力,发展民营经济。”③毛泽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东北书店,1949年,第 56页。抗战中后期各根据地不仅通过吸收各种资金先后创办了大量纺织、被服,造纸、化学、印刷等工厂,而且通过大力引进机器设备和技术人才等,有力地提升了公营经济的发展水平。

为了不断提高公营经济效益,使公营经济更好地保障军需民用,党中央还对公营经济生产经营原则和管理体制进行了及时调整和改革。其中,在生产经营方面,为解决生产分散经营太多,集中领导不够,给经济带来混乱等问题,中共中央于1942年提出了“集中领导,分散经营”的原则。毛泽东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报告中强调指出:“公营经济发展必须实行‘集中领导,分散经营’的原则。不但工业是这样,农业、商业也是这样。”“所有中央一级、边区一级、专区一级、县署一级,均应建立关于统一一切生产事业的强有力的领导机关,按系统按级统一企业经营方针,统一调整各企业相互间的关系,统一检查各企业的经营方法,并在允许以相当收益归各生产单位所有的条件下,在各相当的范围内,按生产性质与经营情形,统一支配生产赢利,务必免除各自为政”。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24页。在管理体制方面,主要是对公营经济进行企业化改革,比如明确划分党、政、工会职责,解决各行其是、分散领导的问题;建立独立的经济核算制,避免不计成本,不搞经济核算的报销问题;实行计件累进工资制,消除严重的平均主义现象;落实一切工厂按企业化编配人员,克服机构庞大,非生产人员过多的问题。通过调整改革,根据地公营经济得到健康繁荣的发展,有力地保障了军需和民用。以陕甘宁边区为例,在1943年、1944年公营经济发展高峰时期,“公营工厂有101个,比之1937年(当时只有修械、印刷、被服等几个工厂)发展了约30倍左右,有职工6354人,比之1937年(当时只有职工300人上下)发展了20倍左右”。⑤陕西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档案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 第一编 总论》,第287页。其中,1943年,公营造纸厂12家,职工294人,年产纸张5,671,397令。1944年,公营纺织厂31家,职工1500余人。⑥陕西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档案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 第三编 工业交通》,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19页。

(三)军民团结一致,合力建设兵工厂

为了使武器弹药等得到及时补给,需要新建和扩建兵工厂。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强调:“游击战争的军火接济是一个极重要问题,……每个游击战争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办到自制弹药、步枪、手榴弹等的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虞。”①《毛泽东军事文选》,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出版部,1961年,第167页。

新建和扩建兵工厂需要大量的设备和原材料,当时各抗日根据地兵工生产所需的设备和原材料却十分紧缺。在此情况下,各兵工厂只得主要采取军民融合的保障方式,军民团结一致,合力建设兵工厂。没有固定的生产厂房,兵工人员只能借宿当地群众家中,利用民房或庙宇开展生产。军工原料不足,人民群众就主动献铁、献铜、熬硝,还积极组织民兵炸毁敌人铁路,将摧毁的铁轨作为钢铁材料。比如,新四军军工部副部长吴师孟率部在淮南建立兵工厂,由于白手起家,没有工具,没有车床,更没有钢材等原材料,于是就动员军工部官兵、区乡干部及广大群众到处收集废旧钢铁、木柴及煤炭等,就地取材,较好地保障了兵工生产需要。为防止敌人偷袭破坏,人民群众主动为此放哨站岗,分担兵工厂各种临时任务。一些群众在同敌人周旋、掩护兵工厂转移中而被敌人杀害,如1941年冬,日军围攻八路军总部黄崖洞兵工厂时,农民彭清礼面对敌人的威胁,拒绝透漏兵工厂信息,结果全家7口人被日军捅死6人,他本人也被推下悬崖。

可以说,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根据地兵工厂的生存和发展壮大。根据地兵工厂由于紧紧依靠广大民众的积极支持,克服了设备器材缺乏、原料供应困难、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从修枪械、造大刀、制长矛开始,发展到生产大量手榴弹、子弹、炮弹、地雷、火药、炸药以及少量步枪、机枪、火炮等兵器装备,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军武器弹药补充困难的问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援。比如,1940年百团大战时,晋冀豫根据地所属兵工厂就向八路军部队提供了3,000多支步枪,7万多枚手榴弹、12万多发子弹和3万多公斤黑色炸药。②吴东才:《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 晋冀豫根据地》,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0年,第7页。整个抗战时期,该根据地兵工厂共生产步枪97,188支、手榴弹580,764枚、五〇小炮2,500门、小炮弹198,020发、八二迫击炮弹37,967发。③吴东才:《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 晋冀豫根据地》,第7页。不仅满足了本根据地的需要,而且还支援了陕甘宁、晋绥、山东和晋察冀等根据地,为夺取抗战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新四军的军工生产也取得了突出成绩。至抗战胜利前夕,新四军拥有各类军工厂46个,员工近万名,能够制造武器弹药32种,共修造步枪4,000多支,迫击炮698门,各种平射炮80门,制造刺刀3.7万把,手榴弹91.3万枚,地雷 10.2 万多个。④《后勤综述 大事记》,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第437页。

(四)实行精兵简政,减轻军民负担

抗战初期,各抗日根据地党政军系统一度发展过快,不同程度造成机构臃肿、脱离生产人员数量太多等问题。据时任中共陕甘省委书记的李维汉回忆,陕甘宁边区党、政、军脱离生产人员人数1937年时为 1.6万人,1939年直线升至 4.9万人,1940年升至 6.1万人,1941年升至 7.3万人,年均增速为1.2万人以上。在这种情况下,陕甘宁边区民众的公粮负担亦直线上升。1937年,征收公粮1.4万石,占边区粮食总产量的1.8%,其后逐年增加,1941年激增至20万石,占粮食总产量的13.8%,增加了10多倍。⑤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第500—501页。党政军机构臃肿和脱离生产人员数量太多,使人民群众和军队经济负担过重,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军事经济保障力。据此,1941年11月18日,李鼎铭等11位民主人士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提交了《政府应彻底计划经济 实行精兵简政主义 避免入不敷出的经济紊乱之现象案》,该提案被中共中央及时采纳并作为一项政策在边区和各根据地实行。

1942年9月7日,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的庞大的战争机构,是适应过去的情况的。那时的情况容许我们如此,也应该如此。但是现在不同了,根据地已经缩小,在今后的一个时期内还可能再缩小,我们便决然不能还像过去那样地维持着庞大的机构。在目前,战争的机构和战争的情况之间已经发生了矛盾,我们必须克服这个矛盾。”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82页。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和中共中央部署,各抗日根据地自1941年冬开始执行“精兵简政”,将精简下来的非战斗人员转向生产,扩大军民生产人员数量,既要减轻人民群众负担,又要着力促进根据地经济发展。1941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的指示》中进一步明确了精简计划和整编比例,即“政权、党、民众团体脱离生产的人数亦应缩减,务求全部脱产人数不超过甚至少于居民的3%。根据地的财政政策必须注意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的配合,一切工作应求质量,坚决肃清浪费铺张、不节省民力的现象,严厉惩办党、政、军系统内贪污敲诈民财的恶棍。②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1—1942)》第13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 264—265页。

为有效缓解抗日根据地经济困难,不断增强军事经济保障力,中共中央高度重视“精兵简政”中的军民兼顾工作。1942年7月7日,中共中央发表了《告抗日根据地全体党员和八路军新四军将士书》,不仅指出了抗日根据地所面临的巨大困难,而且强调精兵简政的必要性,号召抗日将士们必须始终与老百姓战斗在一起,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与自由,遵守纪律,不脱离群众,不浪费民力。《解放日报》也发表题为《彻底实行精兵简政政策》的社论,要求各抗日根据地坚决执行中共中央指示,不脱离群众,不浪费民力,使敌后民众有休养生息的机会,使敌后部队有力继续民族解放而战,才不会弄到“生之者寡,食之者众”,食用不继,兵与民争食的困境。③《彻底实行精兵简政政策》,《解放日报》1942年8月3日,第1版。

为贯彻落实“精兵简政”精神,更好地克服财政经济困难和发展经济,各根据地还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寓兵于农”等措施。一是抽调部分主力部队参加民兵和游击队,加强地方人民武装。即“从正规部队与地方部队中抽出部分官兵转化为不脱离生产的民兵,实行寓兵于农的办法,这样,表面上部队是减少了,但实际上则仍存在”。④陶铸:《谈精兵简政》,《解放日报》1942年4月16日,第2版。二是安排一些适合做地方工作的同志到地方政府工作,参与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三是将部队精简下来的尚有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人员交由地方政府安排适当工作,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人员则由地方政府提供相应生活保障。

通过精兵简政,各根据地不仅军队机关编制得到压缩,一线部队得到充实,经费开支大幅下降,大大减轻了根据地人民负担,而且通过把精简下来的人员充实到根据地经济建设之中,相应增加和充实了根据地劳动力数量,有力推动了根据地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根据地的军事经济保障力。

三、军民融合发展军事经济的当代启示

军民融合是强军之本、发展之要,特殊时代条件下的抗日根据地军民融合发展军事经济,虽然只是初步的军民融合,尚未形成成熟的军民融合发展体系,但它是战争实践中军民融合发展军事经济的有益探索⑤杜人淮、曹超:《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论述》,《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5年第4期。,为新形势下中国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走开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坚持发挥中国共产党在谋划和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的统筹引领作用

抗战最困难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之所以能够通过军民融合发展军事经济克服各种各样的经济困难,打破日军和国民党的联合经济封锁,其根本原因在于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这也是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最大政治优势。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抗日救亡的民心所向,因此能够协调各方利益,凝聚人民意志,调动一切力量,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新形势下,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道路同样需要坚持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统领作用。军民融合发展是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涉及到协调军地方方面面的关系,需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利益,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战略规划、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强有力的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

(二)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同心协力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

“兵民是胜利之本”。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抗战形势和任务,从抗日根据地军事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具体实际出发,坚持依靠人民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军力和民力相结合,众志成城,合力发展根据地军事经济,使根据地在敌人的封锁“围剿”下得以发展壮大,最终取得了抗日胜利。新形势下,从中国具体国情和军情出发,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走开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加快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同样迫切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军民融合共识,树立军民融合发展大局意识,共同营造军民融合文化;迫切需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力,发挥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的聪明才智,同心协力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

(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加快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抗战时期,特别是抗战转入相持阶段、根据地外援断绝后,根据地经济陷入严重困难局面,毛泽东对此尖锐提出了是“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的问题,明确指出:“我们对于在这方面的一切问题的回答就是‘自己动手’四个字”。各根据地积极响应号召,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军民生产自救运动,克服了经济困难,根据地军事经济保障力不断增强,取得了“丰衣足食”的辉煌战果。进入21世纪,我军武器装备加速现代化,国防科技水平飞速发展,但同美国等世界军事强国相比还有不小差距。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国对中国实施武器禁运政策,限制或禁止向中国出口先进军事技术和军民两用技术。中国军民融合发展仍需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当然,独立自主不是闭关锁国,自力更生不能盲目排外,总的原则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不断提高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水平和效益。

(四)坚持在不断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要想巩固抗日根据地,取得敌后抗战的胜利,关键是要处理好根据地经济建设与军队建设关系,既要保障军队的军需物资供给,又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所需。为此,中共带领抗日根据地军民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生产活动,使八路军、新四军的财政经费和后勤给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得到了有力保障。新形势下,更需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这对重要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只有经济发展了,国防建设才能拥有强大的物质保障,军队人员素质和武器装备才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只有国防和军力强大了,国家经济建设才能拥有安全稳定环境,国家经济利益才有了安全保障。总之,国防和军力的强大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因此,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并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不断增强国防和军事实力,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

综上可见,抗日根据地军民融合发展军事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针对抗日根据地经济基础极其薄弱和条件极其艰苦的实际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这项举措的有效落实,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积累了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当前,中国正在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系统研究和深度挖掘抗日根据地军民融合发展军事经济的有益经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和高效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猜你喜欢
公营根据地军民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公营民用厂矿探微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军民鱼水情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G-BOS助力公营车辆走进春天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陂孝礼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