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学专业课程建设与发展

2015-10-20 08:33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20期
关键词:新闻学专业课程教材

崔 颖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学专业课程建设与发展

崔 颖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课程建设是学校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基础性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性环节。在当前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合格人才,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加强新闻专业课程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媒介融合;新闻学;课程建设

一个专业的核心知识是通过课程群进行展示的,要树立21世纪新型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以培养新闻学专业实用性人才为目标,寻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突破口,把专业主干课和部分专业选修课作为重点,逐步完成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和整合,各专业课程间相互衔接、交叉、渗透和融合,才能构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且不断完善的课程体系。

1 新闻专业课程设置

通常高校的新闻学专业基础课程包含新闻理论、中外新闻史、传播学、新闻和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广告学、广播电视学、媒介经营管理等专业基础和必修课,都是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轻理论,重实践”的原则,符合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规律。

新闻学基础课程群的教学目标是:按照新闻学人才培养方案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通过基础课程教学,夯实专业基础,掌握新闻学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能够从事实际业务工作,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新闻学科应用型人才。

2 课程建设和发展

为进一步发展、完善和优化新闻学基础课程群的各相关要素,课程教学团队要不断理清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深入开展课程内容的改革,努力做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项目课程教学的实施工作,立足新闻学专业建设规划的现实与可能,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新闻学课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课程建设。

第一,建设一套符合新闻学需要的教学方案和资料,在符合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适用性的要求下,完善主要教材、实验指导书、试题库、习题集的编写和课件制作及网站的建设工作。

第二,逐步完善和健全新闻学基础课程群课程网站建设,将课程资源(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等)和主讲教师授课录像逐步上网,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现代教学体系,以较少的课时达到更有效的教学目标。

第三,抓住基础课程建设的重点,根据各门课程师资力量的不同情况,选取几门重点建设课程,尽可能反映本课程的最新发展成果和趋势,成立课程群建设小组,每年结合实施情况,组织本课程所涉及专业的教师开展课程教学标准研讨活动2次,撰写研讨报告,每年以完成课程群建设各项任务。

第四,制订规范化的教学实施计划,合理安排各教学环节,有效地实施项目课程教学。同时,教师应能经常吸取新的教学经验,取长补短,相互切磋,勇于探索,积极创新,逐步形成课程的教学特色。

3 具体保证措施

3.1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重视现有教师的培养与提高,争取多渠道、多方式选派一批有潜力、年富力强的教师进修提高,特别是注重选派教师到媒体挂职进修,提高其实践技能。大力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教师,完善教师梯队建设。力争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学科研梯队。合理配备师资力量,突出课程建设重点,发挥任课教师自身的特长,提炼课程特色,体现教学个性,凸显专业特点。要建立完善的导师制,做好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使他们能够尽快成长起来,担当起课程建设的重任。

3.2重视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集中表现,是课程建设的重点。在教材使用方面,应坚持高起点、高质量的原则,尽量选用教育部组织编写和推荐的“九·五”“十·五”和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权威性专业教材,力求使用本专业国务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或公认水平较高的教材,并使用与之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从而保证知识传授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和系统性。同时,由专业负责人牵头组织编写并出版1~2本教材或参考书,或编印讲义、实习指导书等,形成适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教材。

3.3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从实践教学的硬件和软件着手,重视并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进一步申请要求学校增加与专业课程教学相配套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资金投入,如照相机、摄像机、采访机等;另外,通过派出去学习和请技术人员来学校等不同方式,提高实验教学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条件保障,进而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4强化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制定一个明确的教学研究目标和教学改革方向,长期和短期的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在媒介融合这种新的传播形态下,人人都可以成为“公民记者”,传统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足以满足媒介融合发展的需要,以新闻业务课程为核心,指导学生广泛涉猎历史、军事、文化、社会、经济等交融学科的相关知识,以“融合”来应对“融合”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继续落实“厚基础、强专业、重实践”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所谓的厚基础,就是不拘泥于基本技能的培养,单纯强调“应用型”,而是要进行文史哲政经法等知识的积累,储存发展后劲,引导学生养成博览群书、学会学习的习惯,使其今后真正成为“通才”。一是在教学计划中安排文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方面的必修课程及一些专业拓展课程:二是组织学生开展“六个一”工程及系列读书活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增强学习效果;三是请传媒界名人来校开展讲座,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四是组织学生到企业、农村、社区、科研机构等开展调研,丰富阅历,提高整体素质。

切实树立和践行“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课堂教学观,大力改进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倡导运用案例法、实训法、学生主讲法、参与式、研讨式、职场模拟等“互动式”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和软件教学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努力为学生参与媒体实践提供条件。在现有院报、手机APP、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及实训课程实训项目的基础上,结合融媒体时代要求鼓励学生创办多种形式的自媒体,将所学变所用。比如,在校园周边范围内创办社区报,由教师指导,报社的编辑和版面设计、采访写作和摄影由学生负责,学校及学院适当支持报销经费,鼓励学生市场化经营;鼓励学生创办多种形式的自媒体如网络电台、播客等。

同时,整合学校资源,在校内外建设多功能、跨媒体、可融合的一体化新闻实践平台;以原有的校刊、网站、广播站等为载体,对学生展开全方位的实践训练。还可以在有限的条件下将课内实践、校外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贯穿起来,实现教学、实践和实习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更好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真正了解和参与媒体的整个运作流程。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向各类知名媒体投稿、选送优秀作品,不但可以扩大学院知名度,还能让学生的实训成果落地,并为最终实现市场化奠定基础。

3.5建立教学检查制度

遵循“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不定期开展课程建设的日常检查、指导与督促,保证课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开展经常性的听、说、评课活动,定期举办学生座谈会,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多方反馈教学信息,及时改进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6成立专业课程建设专家组

以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牵头,聘请省市学界业界相关专家学者组成课程群建设专家组,论证本专业发展规划,科学地制定设计与修改相关专业课程,负责指导本专业的课程群整体建设。要求每门课程的任课教师都明确建设目标,责任到人。

[1]蔡雯.媒介融合趋势下如何实现内容重整与报道创新——再论“融合新闻”及其实施策略[J].新闻战线,2007(8).

[2]李倩.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初探[J].科技传播,2012(22).

[3]孙宜君,刘进. 媒体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0(11)

[4] 田龙过. 媒体融合趋势下的传媒教育改革谨防再陷误区[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0(04)

崔颖(1981-),女,河南郑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新闻业务。

猜你喜欢
新闻学专业课程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旅游类本科院校关于《新闻学概论》的教学改革与特色建设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新闻伦理与合力导向新闻学的关联性研究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国民经济学家的新闻思想与德国新闻学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