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微信互动平台在中老年心血管患者陪护中的应用

2015-10-21 03:12李文娟刘桂芳蒋玉娇
关键词:医患心血管常规

李文娟,刘桂芳,蒋玉娇

(河北省青县人民医院心内二科,河北 沧州 062650)

医患微信互动平台在中老年心血管患者陪护中的应用

李文娟,刘桂芳,蒋玉娇

(河北省青县人民医院心内二科,河北沧州062650)

目的 探讨微信平台在中老年心血管患者陪护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5年5月我院心血管科收治的老年患者100例这一阶段性,分为微信平台组和常规组,各50例。微信平台组构建手机微信沟通平台,由专人负责实时进行医患互动、健康教育宣讲、陪护指导。常规组采用常规医患沟通指导模式。持续5个月,对于两组患者就医依从性、复发再住院率、患者健康达标率和陪护满意度。结果 微信平台组的就医依从性、健康状况和陪护满意度都有显著高于常规组,复发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手机微信平台,对中老年心血管的陪护工作能够做到实时指导、一对一互动、实际教育知识宣传,有效帮助陪护家属掌握更多健康护理知识、提高陪护质量,降低再住院率。有效改善医患关系。

医患沟通;移动应用;微信APP;陪护指导;教育知识普及

医患沟通作为医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患者的康复进程以及疾病的复发率。良好的医患沟通可以使患者及陪护人员更系统地掌握疾病护理知识,降低疾病的复发频率,从而提高就医依从性[1]。良好的沟通平台对于医患之间增进理解,减少医患纠纷,构建和谐信任的关系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手机微信以其灵活多样的信息传送形式深受大家喜爱,成为一款拥有超过6亿用户、日均活跃用户超过1亿的即时通讯大户。它曾在27个国家和地区的APP Store排行榜上位居第一。由于可以看出它已经是当今社会人际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2]。利用这个资源在我们医疗陪护工作中发挥其强大功能,使我们医疗陪护工作更上一层楼,这将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重要课题。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5年5月我院心血管科收治的老年患者100例这一阶段性,分为微信平台组和常规组,各50例。年龄均60~80岁,平均年龄66.5岁,文化程度由文盲到本科。陪护家属文化程度均在小学以上。微信平台护理组陪护家属均会使用手机微信。

1.2护理方法

1.2.1建立健康宣传资料库

由于中老年群体和心血管疾病的特殊性,对于中老年心血管患者的陪护需要掌握病症观察、生活作息安排、饮食管理、心理疏导等多方面专业知识才能够满足陪护岗位的需要。陪护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进度。因此,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陪护人员的培训则成了一项大量重复且非常重要的工作。

我们可以通过微信平台,由管理员收集整理陪护心血管疾病的系统指导性资料,通过语音、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上云端,实现知识共享。以这样简单易懂的形式帮助陪护人员快速熟悉陪护工作的内容、注意事项等知识,帮助他们尽快进入到陪护工作的角色中去,从而解决了医疗过程中需要对大量陪护人员进行初步岗前培训的需要,降低医疗工作者进行初级知识培训的工作量,使医疗工作者有更多的精力更及时去处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突发状况,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1.2.2构建患者陪护微信群进行陪护知识共享及探讨,组织医患活动

选择医护骨干管理微信群,制度群章程,对于进群的陪护人员作简要的备注,要求群成员设置新消息实时提示,以便为更好地进行实时互动。为了能够及时解决陪护人员的实际问题,要求群管理员做到24 h开机在线。

外界环境的变化使心血管疾病的陪护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灵活调整。医疗工作者可以根据气侯变化,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对环境变化信息进行加工提炼,图文并茂实时群发心血管疾病的护理知识给陪护人员,使陪护人员能够及时调整陪护方式,提醒患者注意事项,从而达到贴心地进行健康指导的作用,更进一步提升医院的形象。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使实时普及医疗护理知识变得轻松、快捷、高效,更具有针对性。

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针对陪护人员提出的共性问题组织探讨,解答治疗及陪护过程中的疑问,从而切实解决陪护人员在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增进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使陪护人员需要时能够快速与我们取得联系,对于个别情况进行针对性地处理。

1.2.3建立患者电子病历

由陪护人员与管理者一起将每位患者的资料、治疗过程和检查结果转换成电子资料,保存于该患者的账号下,确保医患双方均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患者的完整病史资料,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日常指导。患者资料根据随访和陪护工作的进行做到定期更新。

1.2.4远程就诊

对于中老年心血管患者的陪护,需要时刻观察患者的情况,在出现最初症状的时候,陪护人员可以通过手机微信平台第一时间找到医疗工作。通过语音、图片、视频等形式,将患者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医疗工作者,以便于医疗工作者能够快速作出判断,并给出指导意见。使患者的病情能够尽早得到控制,减短就诊过程的时间,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

1.2.5就诊预约

对于需要就医的中老年心血管患者,医疗工作者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对陪护人员进行指导,起到初步控制病情的作用。另一方面,联系院方进行预约,以最快的速度使中老年心血管患者得到救治。

1.3评价指标

采用自行设计表格的形式,对于微信平台陪护组和常规陪护组进行就医依从率、复发再住院率、患者健康达标率和陪护满意度进行调查。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技术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微信平台组的就医依从性、健康状况和陪护满意度都有显著高于常规组,复发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就医依从性、健康状况、复发再住院率和陪护满意度对比(%)

3 讨 论

从调查结果看,微信平台陪护组的中老年心血管患者的就医依从率、健康达标率、陪护满意度都有显著提高,复发再住院率明显降低[3]。由于微信平台的实时通讯,使陪护人员更加快速掌握中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护理知识,不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发现问题能够通过微信平台得到及时解决。根据医疗工作者的预告播报及时调整护理模式,做到因地制宜,活学活用。通过微信平台的专题探讨,使自身护理知识得到深化,更加专业地提供陪护服务。

4 结 论

手机微信平台以其强大的实时通信功能,通过语音、图片、视频等形式,使用一对一实时互动,群发,资料共享等途径,在中老年心血管疾病的陪护过程中,使陪护人员能够快速掌握具体护理知识,并且实时接受医疗人员的指导,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角度满足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陪护需要,提高中老年心血管患者的生活质量[4],有效提高沟通效率,缩短就诊过程,降低病死率。

[1] 谭鹤长,覃美青,张梦雪,裴 斐,王田力,韩 翔,由江峰,邹鹏程,王月琪,李绪文,刘 鑫,钟刘岩,王玉湘,王 华,张 波.9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ALK融合基因表达情况、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10):124-126.

[2] 田新平,谢海雁,沈 悌.现代老年医学概要(第六版)[J].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2,9(106):111.

[3] 李 绯,朱 雷,熊 军,卜世波,尹怀琼,王美兰.我国医院网站医疗信息服务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其实证研究[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09):245-247.

[4] 邹明智,王 华,陈 平,李奕良,张康胜,吴 彪,徐必佳,陈宇玲.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hs-CRP, TNF-α和IL-6水平的影响[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4,(04):447-448.

本文编辑:吴玲丽

R473.5

B

ISSN.2095-6681.2015.24.092.02

猜你喜欢
医患心血管常规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常规之外
高校医患关系研究反思
“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 共享美好医患关系”颁奖暨学术论坛剪影(二)
“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 共享美好医患关系”颁奖暨学术论坛剪影(一)
探讨常规课的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