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现状

2015-10-21 06:36韩岳洋周玉程丽丽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体质心理健康

韩岳洋 周玉 程丽丽

受国外对生活方式的理论影响,我国的研究多从消费情况、休闲时间、人际交往、生活质量、再到生活水平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内容涉及到了人们的生活行为,生活质量或生命质量的问题。然而,体育生活方式归属于生活方式的一个分支系统,代表着社会生活中它所具备的特殊性,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多个领域,其中包括有闲暇运动、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教育等。

1、大学生生活方式研究现状

生活方式的良好与否将决定着人们的生命质量,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对未来工作者的生存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部分学者认为,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包括日常生活习惯、心理调试、体育锻炼、膳食营养、保健卫生等。而钱振宇的研究指出,大学生生活方式具体包括7个因素:饮食状况、烟酒使用、卫生习惯、体育锻炼、学习与睡眠、休闲娱乐、应激控制等。通过对男女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需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膳食营养状况有待于提高;建议应科学安排,倡导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强化学生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同时要重视心理调适和心理平衡。

1.1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心理的研究现状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众很多,其中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有着一定的联系。大学生作为智力较高,顺序自尊心强和文化层次高的群体,有着不同于一般年轻人更高的追求和抱负。因此,他们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承担着更重的心理压力。从江苏省和上海市的研究可见,将男女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作比较,发现生活方式对女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大于男生。而且生活方式每提高一个等级,心理健康阳性症状可能出现的下降性为60.4%,生活方式对于心理症状的缓解存在很大帮。另外,从体质构成要素的五个方面(即:身体形态、生理功能、运动能力、心理发育和适应能力)发现,心理健康同样是影响体质的重要因素。部分研究特别强调,运动对于提高适应能力和心理应激能力、顺培养健全的人格、减少心理困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促进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1.2大学生生活方式与体质的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大学生生活习惯与体质健康的相关研究中,各学者持有不同意见。浙江省男、女大学生BMI指数均显著低于全国水平,肺活量指数也显著低于全国统计的同龄学生。生活方式方面,男生得分相对较低的是饮食习惯、吸烟饮酒以及作息制度方面;体育锻炼和休闲娱乐等方面得分相对较低则是女生;以体育锻炼为首的大学生生活方式维度的总分与体质数据中肺活量指数等呈一定的相关性。另有研究指出,男生体质健康达标率、体质综合得分虽好于女生,但在饮食、吸烟、饮酒、安全等生活习惯方面,女生则好于男生。但仍有地区的调查发现,女大学生的体质状况略好于男大学生,而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体质,借此提出,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改变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措施。

2、体育生活方式研究现状

2.1大学生的研究现状

从以往文献的研究中得出,以大学生从事体育意识、体育活动的动机、参与体育行为、场馆利用和组织形式、项目选择、参与活动保障、态度、时间频率及体育消费等方面开展调查为主。所涉及到的地区广泛,包括安徽、北京、四川、福建、江苏、宁波、宁夏、山西、西安、新疆、浙江、广州、湖北、江苏、河南、黑龙江、深圳、长春、长沙、宁夏、东北等地区。众多学者在研究中指出,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较强;其参加体育活动动机具有多维性;在活动项目的选择上,男生主要以球类为主,女生主要以健身操等一些身体接触少、对抗性较弱的项目为主要活动内容;影响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锻炼的主要因素为就业压力大、学习任务重、场地设施不足和无人组织指导等客观原因。有研究强调,各高校应加快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增加投入,重视对体育教学改革步伐的必要性。

2.2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体质的研究现状

不同学者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状况,和具有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组与不良组学生体质的比较中显示,体质健康好坏与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关系紧密,体质状况良好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具有相对科学的稳定性,反之将会导致学生体质的持续下降。从而众多学者提出,良好体育生活方式养成,是提高学生身体机能,速度、柔韧、灵敏和耐力素质的发展重要因素之一,从而达到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全面发展。

2.3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的研究现状

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对心理健康影响显著,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个体要注意确立正确的目标态度和行为态度,享受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体验到的欢乐喜悦,并重视通过体育锻炼形成的良好锻炼行为习惯。不同体育运动专项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在体育锻炼中,要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针对性地选用适合的体育锻炼方式,特别是在同性别中,具有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组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明显少于不良组。主要表现为,体育运动能帮助人体释放出多余能量,降低抑郁和焦虑、缓解心理压力、提高交往能力、健全和调节现代人的心理活动。

体育生活方式除上述功能外,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为主要目标,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和课程结构,以“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为主线,创造、构建多元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为社会培养全面合格的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孙飙,戴剑松,王正伦.大学生心理健康、生活方式、体力活动与体质概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20(2):1-3.

[2]蔣健保,李广宇,霍磊.浙江省大学生体质与生活方式相干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11,33(2):92-95.

[3]孙弘,戴剑松.大学生体质与生活方式的关系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6):18-21.

[4]李伟,武玉元.我国大学生体质现状与现代生活方式关系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 报,2006,24(5):134-136.

作者简介

韩岳洋(1979-),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体质心理健康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28天吃出易瘦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