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怎样的语文课堂

2015-10-21 17:00杨立萍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开放感悟交流

杨立萍

[摘 要]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认为: “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课堂是我们师生活动的主阵地,怎样让学生在这块领地上自由驰骋呢?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给孩子一个情感、交流、开放和感悟的课堂。

[关键词]情感;交流;开放;感悟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比如我在教学《匆匆》这篇课文时是这样用这样的导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的:

提起时间,老师想给大家看几张我的照片:

这是我儿时的照片,天真可爱,

这张我青年时的照片,青春如花

匆匆地 ------- 我步入了中年,学生毕业合影中的我。几丝鱼尾纹悄悄地爬上了我的眼角,几根白发偷偷地藏在我的发间。

大家想,无论几年,十幾年,几十年,岁月都是那样的匆匆,时光都在那样无情的流逝,怎能不让我们留恋那过去的岁月,珍惜今天的时光呢?

我真想抓住时间的脚步,留住我的青春岁月、花样年华啊!我与作家朱自清有着同样的感受,尤其他的散文《匆匆》更加引起了我的共鸣,感同身受。我特别喜欢这篇文章,现在就请大家和我一起去品味其中的滋味。

研读文本时,他们掩着面叹息道:“时间真是如流水呀!”“时间,请放慢你的脚步吧!”“时间,请等一等我们!”

学生带着对时间的感悟,想起他们的过去,审视他们的现在,幻想着他们的未来。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问银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在《自然界的生物钟》一课的教学中,我制作了一个“花钟”的教具,不但让学生对课文中介绍的花开放时间一目了然,又拓展了十二种花的开放时间,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生物钟的奇妙,并在课后又搜集到了很多种花的开放时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时间能力,发现了生活中的美。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如:我在教学《豆腐颂》一课时,先准备了两块我们家乡的特产——二道的豆腐,让学生尝一尝,说说它的颜色、味道。学生带着感情学完这课,把剩下的豆腐一抢而光,他们说:“我们原来总吃,却从没发现它的味道是这么香醇。”怎么不能说这香醇里包含着他们对豆腐的认知及情感呢?又如:在教学《永远的一课》时,我首先抓住环境描写,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天气的寒冷,再从欧阳老师的四次语言描写感受到他教育学生的良苦用心,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如:我在教学《有趣的十二》一课时,放手让学生从文本中发现,在生活中去发现,大家在互相交流中,探索发现了“十二”这个数字的奇妙之处。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风景,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学习语文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把知识进行内化。学会积累,学会应用,才能做到厚积而薄发。不要简单的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要把学到的语言通过大脑的再加工,做到“语”和“文”并重,提高文化内涵和修养,才是语文学习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猜你喜欢
开放感悟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苹果软件更“开放”更“中国”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