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思想品德与生活

2015-10-21 17:00孙凤霞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生活化小学

孙凤霞

[摘 要]思想品德是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出发点,不断推进学生思想、德育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一门综合学科。新课改背景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求教师不再以主导者的身份出现,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积极创新。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

一、源于生活实际,激活学生的学习需要

新课标提出:儿童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生活需要与特点,不从这种需要和特点出发,教育是不可能有效的。可见,“需要”是学生主动学习、提高道德认识的内在动力,也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坚实基础。因此,教学素材要源于生活,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学习需要。例如,在教学《我不耍赖皮》一课时,为了让孩子们直观了解“什么是赖皮”,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首先安排了一个课前活动:邀请一位同学上来和我下五子棋。在下棋的过程中,我又特意不遵守规则,故意悔棋,且不止一次,看着跟我下棋的孩子先是强自隐忍,最终实在忍不住脸红脖子粗跟我争论起来。接着,坐在下面的同学也“同仇敌忾”,对我的“赖皮行为”表示了气愤。这时,我再问“生活中你曾经赖皮或者遭遇赖皮过吗?当时是什么情况?”顿时,孩子们畅所欲言,有的说出了在学校和同学游戏时的遭遇,有的回忆起了幼儿园时期和小伙伴玩闹时被耍赖皮的经过……这样,让学生带着自己生活中的亲身体验走进课堂,激励学生说出当时的心情,主动参与讨论和交流,在互动中自省、自悟、自主去修正不良言行,使“不耍赖皮”真正成为每个学生的心理需要。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体验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真正倾心投入、主动学习。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品德课程的教学中,我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努力做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新形式,利用现代媒体恰当地将声、形、色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努力让学生置身于自己喜爱的情境、活动中,以求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参与兴趣。例如在教学《我不胆小》时,一开始我出出示了连环画《咪咪学本领》,既导入了“胆小”这个话题,又贴合二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果然孩子们的兴趣很快被我调动了起来。在接下来的“如何战胜胆小”环节中,我又安排了观赏动画片《咕咚来了》环节,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孩子们找到了战胜胆小的方法。同学们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为孩子们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

三、淡化“课程”概念,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生活。陶行知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标也特别强调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究其原因,那是因为之前的品德教育存在着远离生活,与生活游离的问题。反映在教材上,通篇充斥着名人、伟人“高大全”的故事,例如我们小时候耳熟能详的《赖宁的故事》,不是说赖宁不值得大家学习,只是作为儿童,做好事当然是对的,但是前提应该是能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反映在教学上,强调脱离生活现实情境的技能训练。而新的课程标准,改变了过去的体系,按照小学生了解社会和品德养成的需要,以儿童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为主线。教材编写以儿童为主角,以具体的生活事件为基本内容,以儿童化的方式为呈现。品德教育绝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明辨是非,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施肥的认知具体化到行为上。 “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生活”。因此,作为品德老师,我们除了要深刻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更重要的是找准学生的需要,在课堂上积极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淡化课程意识,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引导学生超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走进儿童的生活中去。具体到做法上,我们应该合理使用教材,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删改一些内容。原因就在于,以我们使用的“苏教版教材”为例,使用该版本教材的地区很多,这些地区的学生实际情况有很大差别,比如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就会使得教材上一部分内容不合适,比如三年级下册的《不给邻居添麻烦》一课,其中《有了麻烦怎么办》部分所配的插图,上面一幅图比较适合城市孩子,下面一幅图则适合农村孩子,老师可以根据当地学生的具体情况选用、补充;部分教材则比较具有年代特色,似乎与现在的孩子的生活已经有不小距离了,比如三年级上册教材《现在的我能做什么》一课的插图,表现了父母一天的辛勤劳作,但是选择的内容是我们小时候常见的,我见了比较有共鸣但现在的学生家长已经基本脱离了插图所画的工作内容,孩子们更没见过父母从事这些作,也需要老师另外补充其他的贴合孩子认知的照片。

四、依托于多媒体课件,获得深刻情感体验

心理学研究实验表明,人类获取外界信息大部分是通过视觉、听觉,这两方面加在一起高达94%的比例,这表明强烈的感官刺激能获得更多的信息量,比教师单向式的传授会更有效果。由此,可借助多媒体课件获取,为学生营造获取知识的广阔空间,以实现其对思想品德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视频资料、多媒体影像等图文并茂的逼真情境能充分唤醒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学生被这些活泼、灵动的视频、影像所吸引,将全部注意力投入进去,继而深刻入微地进行分析和思考。例如,在学习《地球我们的家园》一文时,教师将视频资料引入其中,生动的视觉冲击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这为理解和掌握新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又比如,在学习“注意交通安全”一课时,将车祸现场的视频、影像播放给学生们观看,并要求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随后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交通规则,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实现学生掌握思想道德知识、切身感受生活的教学目标。

五、拓展课外教学,形成强大教育张力

教师应完全突破传统封闭式教学的束缚,跨越课程的约束与局限,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网络体系。应突破课堂,向校外不断延伸,组织一系列参观、调查和采访等活动,使学生与现实生活零距离接触,逐渐构建起教育目标明确化、内容焦点化、管理严格化的思想品德课程体系,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目前,城镇化催生出大量的留守儿童,由此也引发了更多的思想品德教育难题。为了解决留守儿童心灵上的孤寂与忧郁,建构一个有利于这一群体身心发展的良好环境,教师便承担起爱心父母的重担,对于这些学生给予学习、生活上细致入微的体贴与呵护,使他们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心里不再孤单、忧郁。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每位留守儿童列为重点帮扶对象,与他们多进行沟通与交流,结合教学内容唤醒他们沉寂、孤僻的心灵,为他们营造更多的表现机会,使他们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馨,不断帮助他们形成坚强隐忍的良好品格。此外,还应组织多样化的爱心帮扶活动,像“母子连心”“爱心直通车”等,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与呵护,使思想品德教学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总而言之,作为一线品德教师,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树立“教学即生活”的观念,让“品德”与“生活”真正携起手来,引领孩子走进生活,用孩子熟悉的生活事件引发孩子的共鸣,使我们的品德教学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参考文献:

[1] 王丽萍. 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模式[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9(03).

[2] 高清圣.品德與生活课教学刍议[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9(02).

[3] 吴绪菊. 谈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构想[J]. 成功(教育). 2009(11) .

[4] 陈柏炎. 品德与生活课有效教学“五步”谈[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10(05) .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生活化小学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