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下的大学德语视听说教学

2015-10-21 17:29冯菲菲张莹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模态德语外语教学

冯菲菲 张莹

[摘要]在多模态理论支撑下的大学德语视听说教学,通过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二者的全力协作,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模态;德语视听说

2001年由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大学德语教学大纲》中指出:“大学德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德语交际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必要的语言知识,也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德语知识和技能进行广泛的阅读和其它的语言交际活动。要重视跨文化交际的培养。教学活动要有利于对语言技能的培养和交际意向的理解和表达;不仅要重视句子层面上的语言训练,还要重视语篇层面上的语言训练。”i由此可见,德语的听说能力在德语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但是,如何在德语教学中培养及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这对现如今的德语视听说教学是一个挑战。

现在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这个互联网时代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单纯靠语言和文字已经远远不够,这就需要人们运用多模态话语来实现自我展示或与人交往。什么是多模态话语?多模态话语理论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所谓多模态话语就是指运用多种交流模式(如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表情,肢体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张德禄,2009)。

20世纪90年代,一批学者以Hallidayii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将语言作为社会符号的研究延伸到语言以外的其他符号系统,并将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看作是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作用的意义表达资源,强调在话语分析中重视语言特征的同时关注图像、声音和动作等视觉、听觉和行为符号模态在话语中的作用。该研究领域由OTooleiii和Kress & Leeuweniv开创,前者尝试将系统功能语法运用到视觉艺术的分析,后者系统解释了视觉语法,建立起视觉交流的多模态分析基础。v我国的多模态研究是以朱永生和张德禄等人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和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的。

在多模态理论的基础上,如何将实际的外语教学暨大学德语视听说课程与多模态相融合?

概括的说,是要求教师在大学德语视听说课堂上,除了借助视听说教室、多媒体设备及软件、教材,根据课程需要,借助网络资源中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影片,慕课等材料,设计大学德语视听说课程:除了播放相关课程PPT,还需要指导学生倾听、跟读、重复、模拟再现的训练,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积极完成老师分配的视听说任务,也可以拓展视听说课程,组织学生编排短剧等等。具体如下:

一,原有的视听说教材往往都少有相关主题背景资料的介绍,对初学者和教师来说,一上课就直奔主题往往有些困难,而且缺少过渡。运用多模态理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除了在书上和图书馆查找和每课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不仅能查找到相关主题的文字资料、还有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利用。例如:教师和学生开始这一课“准备好过圣诞节了吗?”vi的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先询问一下学生对于圣诞节的了解,得到的答案大致有铃儿响叮当等圣诞歌曲、圣诞树、圣诞礼物、圣诞老人等等。此刻,学生们对于视听说主题的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学生稍作列举之后,教师可以简要的介绍一下圣诞节的起源,例如利用PPT展示耶稣诞生的马槽;介绍德国人过圣诞节之前都有哪些准备,比如德国人会去圣诞集市转转;点燃圣诞节花环上的蜡烛等等。背景资料这一部分只是占用课堂很少的时间。背景资料,视听说教室,教师和学生此刻共同创造了一个教学情景,学生与这个教学情景形成了第一次的互动,获得了和教学主题相关的信息。多模态的背景此刻也为视听说的教学提供了辅助条件,提起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开始进行视听说课程的主干部分,也就是学生倾听及复述、教师进行重点讲解和学生模仿的过程。教师将要点以PPT的形式呈现,通过文字、颜色、图片、动画等方法首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使要点在学生的头脑中不断得到强化,比如教师利用说话时的重音或是在PPT中对重点的词、重点句型或习惯用语采用彩色粗体大写形式,使教学要点更加突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通过听觉模态获取了信息,然后通过视觉模态使听觉模态得到的信息印象更加深刻、巩固。之后,学生对已经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这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最后,老师分配给学生若干的口语任务,学生进行回忆、思考、练习,同时也把自己带进了刚才建立的教学情景中,学生本身成为了教学主体,并融入进了多模态情景中,将信息进行提炼、重组、加工,使之更适合自己,为自己所用。多模态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教学要点,增强学生的记忆,学生的積极主动性也被激发出来,提高了学习效率。以德国学生的课余生活这一课为例:vii中国学生在听力材料中学到了德国人丰富业余活动的各种表达,以及围绕这些活动进行询问,具体的某项业余活动的描述,然后教师给学生分配口语任务,如两三人一组,一人扮演记者,其他人扮演德国大学生,进行一个简短的随机采访,将刚刚所学的要点活学活用,教师和学生完成了一个启发式和参与式的教学过程。

三,多模态下的大学德语视听说课程实现了教学不仅仅局限在教材,不仅仅局限在听和重复,还实现了视、听、说多模态的教学拓展。使学生的学习不只围绕课本进行。首先,在多模态下的大学德语视听说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学习类型的尝试,比如就一个话题,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在课堂上欣赏德语电影片段,然后学生模仿影片对白;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辩论;将视听说课程编排成短剧,每个同学分到一个角色,充分调动起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将德语游戏编入进德语视听说课堂,引入游戏环节,使教师和学生能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等等。其次,教师与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视听说的文字材料,音频和视频材料,比如德语影片、德语学习网站、介绍德语国家的历史、文化等视频资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受益匪浅,对两者来说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教师剪辑与教学相关的视频材料,在课堂上播放,使学生在听觉和视觉的共同作用下学到了尽可能多的表达。除了语言上,还有不同于中国的动作、手势、语气等等,使学生了解到中国和德国是不同语言,不同的文化;不同语言,相似的文化。

总而言之,处于高度信息化时代的大学德语视听说教学,在多模态教学理论的引导下,对德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立足于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样对学生也提出希望:积极地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多模态理论下共同创造:教师耐心启发,学生积极参与的良好学习环境,实现大学德语视听说课程的目标和任务。

参考文献

[1]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

[2]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

[3]韩颖.多模态互动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

基金项目

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专项课题

“基于‘三元一体理念的德语视听说课教学研究与实践”(WYZDB14067)

猜你喜欢
模态德语外语教学
德国1/5小学生不会德语
德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多模态话语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前景探析
模态可精确化方向的含糊性研究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基于滑动拟合阶次和统计方法的模态阻尼比辨识技术
Washback Studies Used in Practice Teach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A Rough Research on Numerical Cultural Connotation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