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安地裂缝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2015-10-21 18:19许慧琳
华人时刊·中旬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危害措施

许慧琳

【摘要】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西安出现了大量地裂缝,已逐渐成为社会发展中遇到的一个突出的自然灾害问题,作为西安市的主要城市地质灾害,对西安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严重的灾害性影响。本文简要介绍了地裂缝的定义,成因,形成过程,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关键词】西安地裂缝;危害;措施

中图分类号:K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7-144-01

一、研究背景

地裂缝,其成因多样,有地质构造形成的,地震完成,火山形成,还有人工形成的。西安市地区的地裂缝条数之多,单条之长,密度之大,面积之广,形成之复杂,危害之大,治理之难,世所罕见,堪称典型。小寨地裂缝(f7)最先于1959年发育形成,以每年100米的速度向两端延伸,最快每月可达50米。地裂缝所过之处,地面破碎、建筑物开裂、道路变形、地下管道错断,成为普遍的灾害,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二、成因分析

1.西安断陷位于渭河断裂以南,秦岭北侧断裂以北,哑柏断裂以东,临潼——长安大断裂以西的广大冲、洪积平原地区。西安市处于渭河盆地的中部、西安断陷的东南隅。北以渭河断为界,东南以临潼——长安大断裂为界,其中临潼——长安断裂在近代具有很强的活动性,控制着西安地裂缝的发展,目前已查明的13条西安地裂缝均位于该断裂北侧,两者走向一致,组成了统一的断裂系统,并影响了西安地区黄土梁洼地貌的地形变化。

2.上世纪90年代以前,西安市的城市用水全部取自地下水,而且城郊和许多单位尚有数百自备井,集中开采埋深100~300m的深层承压水。由于长期的过量抽汲同一层位的承压水,使区域水位下降,由此引发深层承压含水层的压密,使该时期内抽水引起的地面沉降量大于构造活动沉降量,出现了严重的地面沉降,并加剧了西安地裂缝的发展

三、形成过程

1.20世纪20年代-1976年,为地裂缝在至于自然力的作用下,缓慢活动期。

2.1976~1988年地裂缝在人为因素的叠加下,进入加速活动期。大量地下深层承压水,造城地面沉降加剧。恰逢唐山7.8级大地震,成为一个导火索。尤其是小寨地裂缝(f7)最先于1959年发育形成,以每年100米的速度向两端延伸,最快每月可达50米。

3.1988年-1999年,地裂缝活动高潮期。随着地裂缝继续强烈活动,11条地裂缝破裂行迹都已形成。

4.1996年至今,地裂缝活动趋缓阶段。1996年西安市引来了黑河水源,同时封闭了各个单位自凿的深层承压水的水井,使承压水位有一定的恢复,地面沉降有所缓和,地裂缝活动也趋于缓和。

四、基本特征和分布

西安地裂缝是一种区域性的地质灾害现象,在平面上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成带性、似等间距、位错同步性和多级性及剖面上的结构组合形式多样性等展布规律,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大多是由主地裂缝和分支裂缝组成的,上盘发育大规模的次级裂缝;2.主地裂缝总体走向北东,近似平行于临潼——长安断裂;倾向南东,与临潼长安断裂倾向相反,倾角约 80°。3.地裂缝在走向上具断续延伸特征,每条地裂缝的可达数公里至数十公里。4.地裂缝都发育在特定构造地貌部位,即梁岗地貌的南侧陡坡上(梁间洼地北侧边缘)。5.地裂缝的活动方式是蠕动,主要表现为主地裂缝的南侧(上盘)相对下降,北侧(下盘)相对上升;次级地裂缝则表现为北侧(上盘)相对下降,南侧(下盘)相对上升。6.地裂缝的垂直位移具有单向累积的特征,断距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五、西安地裂缝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及危害

西安地裂缝的长期蟠动造成地面与地下工程建筑的大量破坏。目前,地裂缝对建筑物的危害主要表现为长期蠕动造成的地面破坏效应。对位于地裂缝带中楼房的結构变形,进行了长期水准测量,结果表明,建筑物结构的破坏、主要由地裂缝两侧的相对沉降差产生的,水平方向的拉张和错动更加重了破坏的程度。西安煤矿设计研究院四层砖混结构办公大楼,建成于1955年,施工时对地基作了换土碾压处理。1961年大楼出现线状裂缝, 1964年裂缝增至24条,宽0.5~1.1毫米,大部分沿砖墙灰缝拉开,1979年裂缝增加到51条,宽2~8毫米,其中主裂缝宽2~6厘米,位于楼中段南侧,与地裂缝位置吻合(图7)。地裂缝南侧地基明显下沉,目前大楼南端相对于北端以每年20毫米的速度继续下沉。

六、防治措施

由于地裂缝本质是深部构造活动向地表延伸的断裂活动之痕迹,因此人类无法阻止其活动。所以只能是在查明其分布范围之后,在拟建物规划设计时予以避让,在地裂缝影响范围内的建筑尚应采取结构措施。

1.原则上任何建筑不得跨越地裂缝布置。

2.在地裂缝影响区内的建筑,应加强其结构的整体刚度与强度,体型应简单。体型复杂时,应设置沉降缝将建筑物分成几个体型简单的独立单元,单元长高比不应大于2. 5。

3.在地裂缝影响区内的砌体建筑,应在每层楼盖和层盖处及基础设置钢筋混凝土现浇圈梁,门窗洞口应采用钢筋混凝土过梁。

4.在地裂缝影响区内的建筑宜采用钢筋混凝土双向条基、筏基或箱基等整体刚度较大的基础。

5.应采取防水措施和用水量小的地基处理措施,避免地表水浸入地裂缝。

参考文献:

[1]黄强兵,彭建兵等.中美两国的地裂缝灾害[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11).

[2]耿大玉,李忠生.地铁隧道正交穿越地裂缝的相互作用机制试验研究[J].地震学报,2000(4).

[3]李凯玲,等.分段柔性接头地铁隧道适应地裂缝大变形的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3).

[4]燕建龙,文君等.浅谈西安地裂缝对建筑物的危害及防治对策[J].岩土工程界,2006(8).

猜你喜欢
危害措施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几种常用措施
转炉炼钢脱磷原理及措施
分析放疗科辐射防护措施及安全管理模式
平衡车的潜在危害
求函数零点个数的措施
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几个常用措施
网络的危害(三)
喝饮料的危害
喝饮料的危害
“久坐”的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