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分析及对策

2015-10-21 18:19崔征张春清
华人时刊·中旬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就业毕业生对策

崔征 张春清

【摘要】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区域流向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种现状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绝大多数大学生更倾向于经济发达地区,这种就业选择更加导致了地区的不平衡发展,同时导致了人才的不合理配置。这对国家社会经济大系统和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诸多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发挥高职教育在就业引导上的作用,高等院校应从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完善就业的信息渠道以及拓宽校企联合的空间三个方向进行努力。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7-203-02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逐步推行,毕业生不再受过去“统包统分”制度的限制,对工作区域的选择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所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区域流向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对国家社会经济的运行、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及区域人才资源的配置和分布格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形势中,学生的就业区域流向是就业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区域流向情况,并从高等院校的角度研究相关的引导策略是势在必行的。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分析

(一)就业区域流向特点

根据多项调查分析,总体上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生流向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东北和中部区域流向比较小,西部区域更少。北方就业区域集中为北京、天津;南方就业区域集中为东南沿海城市。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城乡差距、地域差异非常明显。大中型、沿海城市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而偏远的西部和农村经济落后,发展机会很少。由此导致了大学毕业生区域流动通常是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流出地)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入地)。当然,大学生区域流动也并非只是单向流动,特别是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城乡差距的缩小,大学毕业生同样也会回流,形成一种双向的流动。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的具体影响因素

第一,经济因素。中国虽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但区域经济发展却十分不平衡,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特别是东部沿海省市与西部不发达省区的经济发展直接存在相当突出的差距。同时,省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也比较大。通常,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吸引着大学毕业生流入。而西部、农村等经济落后地区,难以吸引到大学毕业生前往就业。

一般说来,经济发达地区收入水平较高,经济欠发达或落后地区收入水平相对偏低。当然收入水平不是唯一的指标,与之相关的是消费水平,两者的共同作用很大程度决定着大学毕业生区域的流向。

第二,机遇与环境因素。学生在就业区域流向的问题上首要考虑的是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然而,在经济发展水平的背后,隐藏的是另一个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就业的发展机会和环境。相对于西部地区而言,东部地区在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还拥有着许多西部地区无法企及的东西。首先,由于自身的发展水平,东部地区能够拥有更多的资源,从而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其次,由于各方面的优势条件,东部地区能够有更多对外发展的机会,从而也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向外發展的机会以及向上提升的空间。另外,诱人的待遇和良好的发展机会,使人们在其中时刻保持一种上进的姿态,因此也便具备了更好的精神发展氛围。

第三,社会因素。就业观念、地区的基本状况、各地区的地域文化以及各地的教育水平都属于社会因素,这些因素虽然没有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区域的选择,但是从宏观的角度观察,可以发现,社会因素影响着各个地区用人单位的招收标准,家庭观念以及大学生的价值观,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例如:在北京、上海等国际性大都市,户口就是很吸引人的一个因素。还有社会保障也为大学毕业生所重视,经济发达地区通常有着比较完善的“五险一金”,而在很多内地中小城市却难以实现。所以说,社会因素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区域流向。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特有的国情,也将间接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区域选择。比如我国文化中传统的等级观念,将城市划分为成一、二、三线城市等。这样等同于将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定位为高级就业区域,所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愿意留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寻找工作。

第四,个人因素。除了上述种种客观因素外,个人主观因素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有发展机会、就业价值取向和家庭因素等。大学生自身是就业区域选择的主体,作为主体,其思想直接影响就业区域的选择,个人因素对于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至关重要。而且大学毕业生的价值观也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区域的选择。就目前的形势看,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人们变得越来越具有功利性,这也影响到很多大学生的价值观。在挑选就业区域时,大多数学生都会将福利待遇,工资水平等作为首要标准。在选择择业的目标上,多数向往经济发达地区,追求高薪水、高层次的工作。在就业时,多数企业会选择能力强的毕业生,所以能力对于大学生的择业很重要。但是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只能通过在校成绩、社会实践等来显示自己的能力。而且目前大学毕业生人数众多,竞争激烈,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竞争更是达到了白热化。所以各企业对大学生的标准逐渐提高,通过这点也可以看出,刚毕业的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对就业区域流向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引导策略

根据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实际情况特征,以及其形成原因,大学毕业生就业引导策略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高欠发达地区发展机会

区域的经济构造、类型以及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公司制度、以及整体条件都将影响该地区大学生日后的发展前景。所以政府应该努力提高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从社会的角度看,用人单位应该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确保每个职位都有上升空间,为大学生日后的发展创造条件。首先,欠发达地区应该提高本地区的就业机会,加快完善经济结构,将经济类型转换为更高级的类型,增加本地人才需求的层次,从而扩大大学生在欠发达地区的就业空间。利用国家的相关战略政策,开展更多的国家重点项目,这样可以增加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其次,加强欠发达地区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从而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环境,这样也会缓解大学生毕业后的过渡期,使其更快的融入工作中,加快人才的培养。

(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大学生在更大范围内流动就业。当今社会有些人总是指责大学生择业不够理性,期望值较高,却很少有人深层次地分析高期望值背后的原因。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成熟,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和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使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安全感,常有后顾之忧,担心失业、生病或发生其他状况后生活没有保障。要改变目前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现状,首先要求制度本身要具有经济上的可持续性,并兼顾保障范围、水平和程度的公平性,逐步实现全国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其次要建立“低水平、广挂盖”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要求各项社会保障的支付水平不脱离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而且还要覆盖社会的所有劳动者,不应该让城乡之间、地域之间和所有制之间存在着社会保障差异。只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消除社会二元结构所带来的消极因素,为人才流动提供必要保障,减少在流动过程中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偏向问题。

(三)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

鼓励并引导大学生辩证看待问题,客观分析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个人能力等现实要素,摆正心态。正确的就业心态来自对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的充分把握和分析,学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引导,不能单纯进行理论的说教,而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能够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应对客观现实。同时要引导大学生坚持正确价值取向。鼓励大学生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培养青年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毕业生立足时代需求,树立科学的就业观,鼓励他们到国家重要行业和领域、基层等国家需要的地方就业,促进学生自觉将个人理想与奉献社会、民族复兴结合起来。

猜你喜欢
就业毕业生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