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2015-10-21 18:19沈楠
华人时刊·中旬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宗教哲学关系

沈楠

【摘要】哲学与宗教的具体内涵解析由古至今,见解诸多。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哲学与宗教的产生、研究对象、文化渊源、意识形态等环节。从研究问题、诉诸的基本元素及其本质等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对哲学与宗教关系的深刻剖析有助于正确认识二者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哲学;宗教;关系

中图分类号:B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7-219-02

哲学与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自古以来,东西方的哲学家对二者的解释因不同流派各有其不同说法与规定,基本上很难达成一定的共识。文章从解析哲学与宗教的概念出发,进一步论述了二者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存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相辅相成,各得其所。

一、哲学与宗教的概念解析

哲学与宗教的内涵自古以来,纷争不断,剖析众多,阐释者络绎不绝,古来圣贤皆津津乐道,是故形成当下流派诸多,见解颇深的文学历史。

所谓哲学,初者古希腊传论“爱智慧”之意,或者是“对智慧的爱”,是故哲人即是追求智慧的人。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是由于好奇或惊异而开始哲学思考的。人自出生以来对身边的万事万物都保持好奇之心,自然而然有欲望于看清人生内外之境,包括社会环境的形成,人类自身存在的意义,宇宙运行的规律等多层次多角度的问题,因此困惑随之接踵而来。为了解决难题和自己的疑问,人类就会进一步探索,其目的只是为了去除无知,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人类单纯的只是在追求知识,丰富历史。所以说一切科学知识或其他知识都比哲学所研究和探讨的东西更能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但是也只有哲学的追求是最根本的纯粹之学,是最自由的知识探求。

所谓宗教,就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来看,具体解读方式有三种。一则,西方的诸多哲学家给出了多种不同的解释,譬如,门辛认为其乃人类与神灵之间真实体验的相遇;缪勒却认为其乃人类对于世间无限性存在之物的诸多渴求与信仰;施密特赞同其乃人类面对超世时展现和拥有的关于人格力量的知觉。二则,在东方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在儒释道为主要特色代表的中国东方历史上,宗的含义乃是宗旨之意,教乃教育或者教化之说。是故有言,中国之宗教,非超世间的存在物,亦有可能为人间之教化。三则,马克思认为宗教乃是颠倒了的世界观,恩格斯也有所论述,一切所有的宗教只是在安排人类日常的活动的一种外部的力量源泉于人类头脑之中的一种幻想的映照,人间的力量在其中运用了超人间力量的状态。

无论各方解释如何,哲学与宗教的关系都是辨证统一的存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相辅相成,各得其所。哲学总是以区别科学和宗教的状态下分流而成的学派,从古至今,在东西方哲学史上都是以对人类终极关怀的面貌和难题映入我们的生活;宗教自古以来都不曾淡出人类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它是一种文化,亦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意识形态,我们应该学会正确的认识哲学和宗教之间的关系,从而以正确的观念指导我们的行为。

二、哲学与宗教关系的渊源

哲学与宗教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包括二者产生的根源和方式,二者的具体研究对象皆为人、自然、社会,皆是世界观、人生观的基本形态,二者皆为人类文化的基本形式,二者在阶级社会中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一则,二者产生有所联结。哲学源于宗教,独立分化于宗教,时间上宗教早于哲学,是哲学之母体。原始宗教,人类意识萌芽阶段(人类对自我和外部世界的早期认识形态),没有细致分化的学科,巫术神话宗教包罗万象,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哲学母体。哲学思维为理性思维,是人之认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思维之高级形态。宗教的直观想象幻想等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发展的胚胎,是理性萌芽的始基与必经阶段,是孕育哲学思维生成的土壤。马克思认为:“哲学最初在意识的宗教形式中形成,从而一方面它消灭宗教本身,另一方面从它的积极内容来说,它自己还只在这个理想化的、作为思想的宗教领域内活动。”

二则,二者研究对象皆为人、自然、社会,皆是世界观、人生观的基本形态。人之生死善恶福祸今生来世现世彼岸皆为二者所注。皆是对世界本原与人类生存的终极意义问题的研究,譬如说宗教之神与哲学之智的追求,实质皆对人生确定性绝对性的寻求。求之现象后之永恒,灵之安稳,生命之根基。

三则,二者皆为人类文化的基本形式。文化创造把人类真正从自然界提升。古希腊是西方哲学的摇篮,泰勒斯所述水为万物的始基,标志着西方哲学智慧的萌生。在此之前,则是神话和宗教的一统天下。中国人相信“天”,有“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的神话西方人也无一例外地相信是各种神或上帝创造万物、主宰世界。宗教与哲学之间,宗教和哲学与政治、法律、科学、道德、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之间都体现出一种水乳交融、互为影响。有和谐有斗争。黑格尔曾将哲学、宗教和艺术同列为绝对精神的三种样态,足见他对哲学、宗教和艺术等文化形式的重视。

四则,在阶级社会中,哲学和宗教都是社会意识形态,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宗教除了反映自然压迫外,更多地是反映社会压迫和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宗教虽然大多为劳动人民所创造,反映广大人民的疾苦和愿望,但最后往往为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他们麻痹人民思想、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宗教国家化,政教合一的形式,使得宗教直接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中国的儒教虽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宗教,但在中国封建社会却具有宗教般的作用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在唐代也曾为封建统治者所青睐。

哲学根本上是当作一种思想理论存在于各种理念中,实质也只被很少的社会先进分子所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哲学思想润物无声,往往渗透在宗教、政治和其他意识形态之中。统治阶级可以不利用宗教,但却不能离开一定哲学思想的指导,尽管可能是不自觉的。

三、哲學与宗教关系的差异

一则,哲学的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二者的关系问题,宗教的问题是人与神二者的关系问题。人自现世以来,就是在主动把客观世界改造成符合主观世界的情景中。所以说人长期以来不但是自然界的伟大出产物,而且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成就人类本身的。人一旦有了自主意识,世界就被分裂为主观和客观,人一边受限制于客观,一边又根据自身的想法不断改变客观世界,所以自由与必然二者就出现在人类的生活中,在对其长久的探索和追求中哲学才得以存在,从而形成哲学史,所以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深刻的体现了哲学的发展史。宗教是在有灵世界的发展和信仰,神灵主宰一切芸芸众生,从根本上区别于哲学,所以说人与神灵的关系构成了宗教的根本问题。

二则,哲学以理性为中心环节,宗教以权威影响世人。罗素认为:“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介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那些迄今为止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哲学要求用思辨理性的语言概念来表述主客观世界的规律,是逻辑推理的思维。就这方面而言,类似于科学事业的研究和发展。哲学区别于宗教的关键之处在于哲学的怀疑、反思和批判特质。宗教依赖于人类的信仰,是不能用理性的逻辑思维去检验的,注重的是基于信仰的权威,人类是不能够被允许去怀疑和批判宗教的。所以说,二者研究与探索的内容及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三则,宗教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观念,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而且表现为一定的情感体验、行为方式、社会实体和制度安排,而哲学只是一种纯粹的思想观念。就哲学而言,其是一种无上自由的学说,单纯的追求知识,少有牵扯经济方面的社会意识形态。其没有社会实体,不同于宗教的行为方式和制度安排,只是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来指导社会发展。宗教一定是包含诸多观念、体验、行为、制度的组织,不单单如同哲学一般是一种纯粹的思想观念。

综上所述,哲学与宗教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于二者所研究的问题、诉诸的基本元素及其本质等三个方面。哲学与宗教的联系与区别为当代社会正确认识二者作用和内涵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们只有在深刻解读中才能真正理解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

[3]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1.

猜你喜欢
宗教哲学关系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