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余的话》剖析瞿秋白的人格魅力及其启示

2015-10-22 19:37杨晓蕾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人格培养人格魅力瞿秋白

杨晓蕾

[摘要]瞿秋白先生独特的人格和人格形象是他留给人们的精神财富。作为他的临终遗言,《多余的话》更是透露出瞿秋白的谦虚内敛的优秀品质、坚韧执着的革命精神、坦诚负责的个性品质、顾全大局的宽阔胸怀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全面正确地汲取瞿秋白的人格精神,对当今大学生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瞿秋白;人格魅力;大学生;人格培养

《多余的话》作为瞿秋白在国民党狱中留下的最后的文章,表达了瞿秋白不平凡的一生,是瞿秋白的生命绝唱,是他人格形象的浓缩。对当今大学生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瞿秋白的人格魅力

(一)谦虚内敛的优秀品质

瞿秋白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但在《多余的话》中,字里行间都能体现出他的谦虚自责的态度。瞿秋白作为俄文专修学校的政治领袖,这样就开始了“历史的误会”,而他却说“对于政治上的各种主义,都不过略略‘涉猎求得一些现代常识,并没有兴趣去详细研究。”加上“当时的一些同学里,谁也不愿意干”,结果,才轮到他。同样,在陈独秀退出中央后,是因为中央政治局一时“没有别人主持”,所以最后才由他主持。而在《我和马克思主义》中,仍旧如此,瞿秋白说因为研究马克思主义以至一般社会学的人不是很多,仅仅因为这样,所以他才担任了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之后,“就逐渐地偷到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虚名。其实,我对这些学问,的确只知道一点皮毛。”瞿秋白还在东大教书,“明天要译经济学上的那一段,今天晚上先看一遍,作为预备。其他唯物史观哲学等等也是如此。”从他自己的阐述中,以为他是应付而已,其实,他为了上好课,每次都是认真的备课,并且会将教材和涉及的内容准备的十分齐全。“据曹靖华说,他讲课有时累的面色苍白,连气都接不上来,但还是诲人不倦。”瞿秋白不仅担负着革命实际工作的领导职务,而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无产阶级文化建设上做了大量开拓性、奠基性的工作,而他在最后《告别》中,却说“一切好事都不是由于他的功劳”。很明显,瞿秋白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他内疚自己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由于自己的不足,对这一过程做的贡献不够。认为后来的青年学者研究的更加系统,更加深刻,感觉自己做的不够好。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这时候是各个主义争相并存时期,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在当时应该是先行者,尤其是对辩证法的译介。后来学者也是在他的研究引领下,在借鉴他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的研究。由此可见瞿秋白谦虚内敛的品格。

(二)坚韧执着的革命精神

通读《多余的话》,能很显然地感受到他那种坚韧执着,刚强不屈的革命气概。瞿秋白自幼就体弱多病,成年时染上肺病,1919年开始严重起来,得了吐血症,一直以来都没有好好医治的机会。1926年,是肺结核发展到非常危险的时期,比较幸运的是勉强算是医好了,接着不是病发后的休息,而是又进入最忙碌紧张的工作,身体彻底坏了,“从一九二零年直到一九三一年初,整整十年——除却躺在床上不能行动甚至昏厥的几天以外——我的脑筋从没有得到休息的日子。在负责时期,神经的紧张自然是很厉害的,往往十天八天连续的不安眠,为着写一篇政治论文或者报告。”身体健康的人长期不休息,都会精疲力尽,那对于一个肺结核已发展到严重程度的情况下,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他在身体已经难以承受的情况下,仍坚持为国家和党工作,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捕入狱,仍坚持用这最后的话来表达共产党人的气节。尽管他在这最后的话中多次渴望得到“甜蜜的”休息,可是他从来没有真正的停止思想,以至于“一生的精力已经用尽,剩下一个躯壳”,这仅剩的躯壳他也愿意捐给医学校解剖室,希望自己仅剩的一点价值可以对国家的医学发展做出贡献。这样他就可以得到“伟大的”休息。

(三)坦诚负责的个性特质

这最后的话通篇都体现了作者的坦诚与负责的态度。“我根本不是一个‘政治动物”这样大逆不道的话都说了出来。瞿秋白对自己的绅士的身份毫不隐瞒,出身士大夫世家,这种文化因袭重担难以脱卸,又受到西方文化的熏染,与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式”的某种僵硬理念发生深刻矛盾,他都一一向世人表达出了这种“心智不调”。瞿秋白一直都认为是在帮别人工作,总是想早点结束,好回去休息,可是,“客观上我对共产党或是国民党的‘党国应当担负什么责任,我决不推托,也决不能用我主观的情绪来加以原谅或者减轻。”当工作有相当的进步时,他总是说工作不是他一个人的工作,特别到后来参加的更少了。可是,革命失败的时候,他却说“这时候当然我应当负主要的责任。”可见,他对于错误,勇于承担,并把一切错误全包揽在自身,甚至到最后,他说“历史是不能够,也不应当欺骗的”“而我决不愿意冒充烈士而死”,坦诚地彻底暴露自己内心真相,让世人自己去评判,也不怕世人误解或指责,一切交给党,交给人民,交给后人去评价。

(四)顾全大局的宽阔胸怀

瞿秋白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一个“文人”,为了党和国家,抛下自己一心专注的文学,却要被迫踏入政治界担负几年的“政治领袖”的职务。瞿秋白虽然认为这一切都是“误会”,而事实上,他在“五四”前后,投身于爱国运动后,一直到六届六中全会前夕——都是形格势禁,势所必然的历史自然趋势,所以与其说是“历史的误会”,不如说是“历史的必然”。瞿秋白面对形格势禁的情况,次次都顾全大局。“在当时形格势禁,没有余暇和可能说一说我自己的心思,而且时刻扮演一定的角色。”“当时形格势禁,旧干部中又没有别人,新干部起来领导的形势还没有成熟,我只得仍旧担着这个名义。”他一直服从中央,不断地承认错误,“以中央的思想为思想”,就连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王明一伙对瞿秋白一顿大骂,他也一声不吭,会议结束后有同志问他为什么不解释,他说:“我最担心的是革命的前途,相比之下,我个人的问题都是枝节问题,还算得了什么。”在他的头脑里,革命是第一位,只要是利于革命发展,对于中央的任何处理都是无所谓的。瞿秋白在个人名誉和地位与革命事业相矛盾时,顾全大局,相忍为党。他一直为党和国家着想,忘了自我,顾全大局。

二、瞿秋白的人格精神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启示

(一)学习瞿秋白具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培养大学生具有远大而稳定的奋斗目标

青年时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实际上是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正确规划。纵观瞿秋白短暂的一生,他对马克思主义是坚定的,对共产主义追求是执着的。瞿秋白在莫斯科考察时就接受并信仰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一旦确定了信仰,坚定不移,始终如一。无论是遭受错误路线的残酷迫害的时候,还是身陷囚牢面对死亡的时候,他都丝毫没有动摇过自己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心,对马列主义的崇拜,对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他直到牺牲以前,也没有改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的思路已经在青年时期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初步,无从改变。” 当今部分大学生思想活跃,信仰迷茫,存在信仰危机和思想淡化的现象,大学生应提高政治素质,树立远大理想,把高层次,高阶段的理想教育放在应有的位置上,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自己的人生。当前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大学生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识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对党的领导的信念。

(二)学习瞿秋白乐观向上,不怕挫折的伟大人格,培养大学生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大学生在实现自己的人生目的过程中采取什么做法,选择什么道路,就反映着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在革命遇到挫折时,瞿秋白没有灰心过;在敌人的血腥压迫下,他没有胆怯过,始终保持革命意志和昂扬的革命志气,尤其是在关键时候,他始终具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心里人格。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走出了囚房,走向他人生的尽头,他做了如下几件事情:先在中山公园中山亭留影,身穿黑色中式短褂,白色齐膝短裤,长筒黑袜,足蹬黑鞋,选择的是右脚斜出的坦然姿态。照相完毕,步行前往罗汉岭刑场,在不长的路上他足足走了40分钟,手夹香烟,用俄语唱《国际歌》后,徐徐步入刑场,走到了一处草地,环顾四周说道:“此地甚好”,然后盘膝而坐,从容就义。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顺境中成长,遇到困难,急于求助父母,一直都在父母的庇护下成长,不能吃苦,意志力薄弱,在学业追求中,用志不专,探索不精,缺乏毅力,尤其是在遇到挫折时,总会产生消极情绪,没有信心去战胜困难,不能乐观的面对生活。通过学习瞿秋白精神,要勇于面对困难,拥有豁达乐观的心里,帮助大学生树立对前途充满希望和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信心,对于困难,不能犯“逃跑主义”,要克服困难,做到自立自强。

(三)学习瞿秋白实事求是,坦诚负责的做人做事态度,培养大学生具有坚持真理,勇于承担的思想观念

大学生在实现自己的人生目的的过程中,还应该具有坦诚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瞿秋白在《多余的话》全篇一直承认自己不是一个“政治动物”,承认这是一个历史的误会,这是政治家与文人的矛盾,承认自己的绅士意识与马克思主义是相矛盾的。但被推上领导职务后,他又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件事。当他认识到陈独秀、彭述之等人的右倾投降主义的严重错误时,责无旁贷地对他们的种种错误观点进行严肃批判,尽管他本人对陈独秀一直很尊重,但在重大的革命原则问题上,绝不含糊,绝不退让。当今大学生缺乏责任意识,对于犯的错误,采取逃避、推卸责任甚至说谎话的方式。通过学习瞿秋白精神,大学生应培养实事求是,坦诚负责的态度,特别是在学习中,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态度。坚持真理,克服极端化倾向,正确看待眼前和现实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勇于承担,认真负责,多一些理性与成熟,形成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和观点。

(四)学习瞿秋白贵在奉献的正气,培养大学生具有无私奉献的人生价值观

在大学生人生观的教育中,要以瞿秋白贵在奉献的一生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瞿秋白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倾注自己全部的心血,从不顾及个人安危,全心全意奉献自己的一生,从健康到生命。他常常为了一篇政治报告,八天十天不休息。对于组织的不公正批判,不怨恨,反而服从,以中央的思想为思想。在临死之前,愿意将自己的躯壳捐献给医学院的解剖室,更是体现了这种无私奉献的人格。当今大学生缺乏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如今大学生就业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愿到基层做基础工作,不愿到西部搞建设,而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大批的人才到基层去,需要大批的支持西部开发的人才。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为国家奉献来实现自我价值,用无私奉献彰显生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瞿秋白.多余的话[M].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丁景唐等主编.瞿秋白研究文选[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3]鲁云涛著.瞿秋白评传[M].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人格培养人格魅力瞿秋白
瞿秋白三次被捕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
高校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对大学生的影响
创建校园文化,丰盈学生人格
论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