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系完善和制度创新编密织牢基本民生保障网

2015-10-26 07:51本刊编辑部
中国民政 2015年7期
关键词:救急救助民生

本刊编辑部

卷 首

以体系完善和制度创新编密织牢基本民生保障网

本刊编辑部

保障民生,关键是要保住基本、补上短板、兜牢底线。我们要编密织牢基本民生保障网,使困难群众生存有尊严、生计有保障、生活有盼头。

社会救助是国家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在现代社会发挥着维护国民基本生活权益的托底作用,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后一道防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经过多年的持续建设和不断改革,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2014年2月,国务院颁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明确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8项制度和社会力量参与作为社会救助基本内容,标志着一个分工负责、相互衔接、协调实施,政府救助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得以正式确立。

与传统的救助制度相比,新型救助体系从救助理念到体系设计,从救助内容到实施方式,从制度衔接到城乡统筹都有根本性的转变。随着《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贯彻实施,各地以加强制度建设为重点,在建立完善社会救助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加快建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建立健全并实施临时救助制度、抓紧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平台、建立投诉举报和责任追究制度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社会救助服务不断拓展。可以说,社会救助已经进入制度定型和规范发展的新阶段,保民生、促公平的功能更加突出,托底线、救急难的作用日益彰显。

尽管社会救助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不断增长的困难群众救助需求相比,救助对象尚未做到全覆盖,急难型、支出型贫困缺乏应有保障,社会救助体系仍然需要不断完善。而从各地的实践看,操作管理不规范、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查难、保障条件差等一些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如何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如何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如何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如何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作用等一些重要的社会救助体系制度构成,尚在探索、实践和完善当中。当前我国已经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与民生福利持续刚性增长之间的矛盾突出,如何通过扫盲区、补短板、兜住底完善和发展社会救助体系,如何通过加强协调、提升能力实现资源统筹和制度衔接,是新常态下推进社会救助的紧迫任务。

从长远看,发展社会救助,要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要求,以困难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完善体系和创新制度,在法治基础上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救急解难、托底有力、持续发展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救助主体的多元化、救助内容的综合化、救助方式的法治化、制度建设的体系化、管理服务的规范化。当前,要围绕影响和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大工作力度,通过实践探索取得新的突破。

补齐短板,完善体系。要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积极开展救急难综合试点,及时有效解决困难群众的突发性、临时性、紧迫性的急难问题,兜住困难群众生活底线;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健全筹资机制,统筹使用救助资金,合理界定救助对象,积极稳妥地扩大救助范围,适当提高救助标准,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整合农村五保供养和城市“三无”人员救助制度,制定城乡统筹特困人员供养政策,提高特困人员管理服务水平;推进社会救助城乡统筹发展,使城乡困难群众在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基础上实现救助待遇公平。

创新制度,健全机制。要建立和健全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发挥好民政部门牵头作用,形成部门配合和制度衔接的合力;加快建立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完善救助对象认定标准、健全核对制度、规范核对流程,加快建立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平台,提高救助的准确性与公正性;完善“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规范服务内容、服务程序、服务标准,为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打造“绿色通道”;完善社会救助信息披露机制,实行救助实施全程公示公开,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防止暗箱操作;健全低保标准量化确定和调整机制,落实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让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充分调动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积极性,研究落实财税优惠和相关费用减免政策,支持具有影响力的慈善组织与大中型企业设立救急难公益基金,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救急难工作;创新基层社会救助服务供给机制,科学整合基层管理机构和资源,研究制定按照救助对象数量配备相应工作人员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力度,探索通过设置公益岗位、聘用专业社工等途径,充实基层工作力量,进一步强化保障能力。

民之疾苦,国之要事。保障民生,关键是要保住基本、补上短板、兜牢底线。我们要全力推进社会救助,编密织牢基本民生保障网,使困难群众生存有尊严、生计有保障、生活有盼头。

(联系:cgeditor@yeah.net)

猜你喜欢
救急救助民生
“两元保险”能抵御多大风险?——区区两元,却能“多元”救急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地摊经济:不仅是“救急”
水下救助抢险
救助小猫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医院替患者众筹救急 善举或违法